黄陵中学2018年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同步练习

1. 详细信息
《荀子·富国》中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 自给自足
B. 生产力水平高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2. 详细信息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 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
3. 详细信息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 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B. 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 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
4. 详细信息
唐朝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B. 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5. 详细信息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闻,至于通晓。”材料描绘的是
A. 汉代长安
B. 隋代洛阳
C. 唐都长安
D. 北宋东京
6. 详细信息
“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此政策
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 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C.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
7. 详细信息
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
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8.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
A. 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荷兰夺去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纽约
9. 详细信息
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 )
A. 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B. 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
C. 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
D. 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10.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11. 详细信息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12. 详细信息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 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B.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C. 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13. 详细信息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14. 详细信息
经济学家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思想是
A. 国家保护私营企业与个人合理利润 B. 国家调控取代自由企业制度
C. 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社会经济 D. 建设福利国家稳定社会秩序
15. 详细信息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
B. 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C. 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 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16. 详细信息
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A.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C.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D.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7. 详细信息
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国家对同仁堂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 )
A.走合作化道路 B.没收为国营企业 C.全行业公私合营 D.资本家自愿捐献
18. 详细信息
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其主要依据是
A. 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 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心
C. 反映了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的愿望
D. 提出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 详细信息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十五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 详细信息
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1. 详细信息
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
22. 详细信息
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此体系的形成标志着(  )
A.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达到一个新阶段
D.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3. 详细信息
2012年3月13日,美国、欧盟和日本计划就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措施向世贸组织提交正式诉讼,控诉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试图为其本土制造商降低成本。中国正在准备积极回应。针对这一贸易纠纷,根据世贸组织的宗旨与原则(  )。
A.中国应取消针对稀土出口的种种限制
B.中国应运用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经济利益
C.世贸组织应协调与缓和贸易双方的矛盾
D.美、欧、日应在国际市场上另寻稀土资源
24. 详细信息
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25. 详细信息
二战结束后,“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文明”给欧洲带来的最大利益是
A. 社会稳定、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高
B. 共同的农业政策和稳定的货币体系
C. 健全的共同市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D. 稳定的货币体系与健全的共同市场
26. 详细信息
下图为反经济全球化示威,假如你是示威人群中的一员,你反对全球化浪潮的理由有

①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实力的优势掌握着主动权,往往是获利者
②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底子薄、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等原因,常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③发达国家把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引发生态危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7.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都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②都是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 ③其合作领域都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 ④都是倡导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8. 详细信息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具有开创性。纵观其发展历程,有过多次调整,耐人深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搞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29. 详细信息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处于不断演变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中断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意、日战败,英、法遭到削弱,唯独美国大发战争财,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强国。据资料显示,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占对外贸易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这种一枝独秀的压倒优势,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材料二 西欧各国面积狭小,地域相连,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各方面的交流与往来。加上这些国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比较容易向着共同的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同目前世界上出现的其他区域性组织或集团的发展相比,当它们需要更大程度地培养成员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认同感时,欧洲国家的共性似乎就成为它们走向联合的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了。
材料三 据统计1997年世界贸易额己达到7万亿美元,世界贸易增长率比世界经济增长率高出2倍。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也迅猛增长。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到1996年底累计己达3.2亿美元。4万家跨国公司及其它们30万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它们以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有力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时把世界经济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为了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国家的共性”有哪些?二战以来欧洲在经济方面走向联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其根本动力是什么?
30.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WTO”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图片文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朱里二社放出我县第一颗亩产10261斤的玉米卫星)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