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2019年高一前半期11月段考历史考题同步训练(广西龙胜中学)

1. 详细信息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2. 详细信息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3.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 详细信息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B.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5. 详细信息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政治现代化成果简表,据此可知,造成中国政治现代化举步维艰的主要因素是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A.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体制的影响
B.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C. 西方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预
D. 中国思想解放不够充分

6. 详细信息
《资政新篇》的主张在太平天国内部并未引起广泛的影响,其根源是
A. 战争形势下无暇顾及
B. 超越了农民战争范围
C. 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
D. 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7. 详细信息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 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 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 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8. 详细信息
以调查、访问、回忆等形式为特征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下列主题适合目前的我们以口述史方式进行研究的是
A. “虎门销烟”的情景
B. “戊戌政变”内幕
C. “淮海战役”详情
D. 辛亥革命的情景
9. 详细信息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 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10.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C. 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 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11. 详细信息
1937年10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如我与倭寇妥协,无论至何程度,彼少壮派侵略之宗旨必得寸进尺,漫无止境。一有机会,彼必不顾信义,继续侵略而不止矣。”这表明蒋介石
A. 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理性地看到了中日民族战争结局
C. 希望速战速决争取战略主动
D. 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12. 详细信息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3. 详细信息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14. 详细信息
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
A. 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 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
D. 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
15. 详细信息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材料一反映近代那一事件?据材料一作者认为事件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1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二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的进步意义。
(2)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