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至2019年高一上册期中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

1. 详细信息
北宋建立后,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此处“依事系任”原则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宰相职责更明确
B. 宰相不再参与军务
C. 宰相形同虚设
D. 宰相权力被分割
2. 详细信息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持
B. 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
C. 中国地大物博、人众兵多
D. 美国向日本投掷了原子弹
3. 详细信息
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其作用是( )
A. 阻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B. 开始确立法国共和政体
C. 肯定了君主立宪政体
D. 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原则
4. 详细信息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上与劳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黑森……贝克、不来梅和汉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这表明德国
A. 皇帝凌驾联邦议会之上
B. 各邦在联邦内享有不同的立法权
C. 用法律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
D. 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权
5. 详细信息
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A. 世卿世禄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6.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比较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以下制度最符合这位学者观点的是 ( )
A.秦朝的郡县制 B.清代的密折制
C.雅典城邦制 D.美国联邦制
7. 详细信息
《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此事最能说明
A. 分封制在周初扩展了西周疆域
B. 周公是分封制的开创者
C.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 周公代周天子处理政事
8. 详细信息
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是设立了
A. 中书省
B. 节度使
C. 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
9. 详细信息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重要意义体现在
A. 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B.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C.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0. 详细信息
习总书记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中古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都察御史 B.御史大夫
C.刺史 D.提刑按察使司
11. 详细信息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2008年奥巴马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所共同依据的法律文献是
A. 《人权宣言》
B. 《王位继承法》
C. 《权利法案》
D. 1787年宪法
12. 详细信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转变,这里“转变”的含义是指
A. 改变武装斗争的方针
B. 走和平夺权之路
C. “农村包围城市”
D. 通过土地革命动员农民参加革命
13. 详细信息
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对一部宪法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他评价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4.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差异理解最准确的是
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了各国人口的多寡
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诸侯的军事力量的强弱
15. 详细信息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的完成是在( )
A.公元前21世纪左右
B.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C.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
D.公元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
16. 详细信息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使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下列说法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①联邦政府内部分权制衡
②立法权的再度分割
③各州和中央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④南方与北方的分权制衡
A. ①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17. 详细信息
1853年英国控制的报纸宣扬:“叛乱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大清王朝被推翻,我们的损失将很大。”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②反映了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矛盾的缓和 ③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④在镇压人民革命上,中外反动势力具有一致的根本利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
——许绰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1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100年来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不断深化。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推翻了满族的统治,丝毫没有侵犯到帝国主义在华的权利,因此没有解决中华民国立国的根本问题之一:国家独立与统一”……“除剪了一些辫子和挂上一块民国空招牌外,别无所谓成功”。
胡J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认为:“辛亥革命离五四运动只有七年多,中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以后历史的发展。这不是过甚其词的夸张,而是历史前进必经的阶梯。”
评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