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属于隋文帝所为(  )
A.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 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
C. 励精图治,注重节俭    D. 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半两钱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  )
①魏征直言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玄奘西游 ④任李林甫为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反映这一主流的是(  )
A. 玄奘西行    B.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C. 唐蕃和亲    D. 郑成功收复台湾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亲自经历过如此险恶状况的历史人物是(  )
A. 玄奘    B. 鉴真    C. 刘邦    D. 李时珍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 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 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 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 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③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B. 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 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D. 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 澶渊之盟 宣政院 行省制度
B. 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行省制度
C. 达赖 伊犁将军 驻藏大臣
D. 大都 中书省 伊犁将军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A. 造纸术
B. 火药
C. 活字印刷术
D. 指南针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我国古代群众在“瓦舍”中听书的场景,“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A.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 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 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 明清工商业繁荣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画像,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①④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见下图)的设计,一方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新的光辉,另一方面也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工程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B. 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
C. 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文帝时
D. 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  )
A. 宣政院、伊犁将军    B. 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
C. 宣政院、驻藏大臣    D. 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 封建制度酌完善    B. 生活习惯的变化    C. 社会文明的进步    D. 君主权力的强化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线大一统;④由少数民主建立的政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康雍乾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
A. “繁荣开放的社会”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盛世潜伏危机”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A. 经济发展重心南移
B. 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 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21.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材料二 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根据材料一,简要梳理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

朝代

发展概况

①  

设置进士科

唐朝

进士、明经最重要;②   、武举出现

宋朝

重③    ;扩大进士录取名额

明朝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文体是④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中国的科举制?

22. 综合题 详细信息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  经济篇
(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水稻和粟,你知道在宋代从越南引进农作物叫什么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唐代生产工具创新和改进方面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
探究三  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 说出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  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3. 综合题 详细信息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结合下列有关隋朝至清朝时期对外关系的两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1)主题命名:结合图片中的信息,分别为这两组图片命名一个合适的主题。
(2)人物追踪: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①六次东渡:              。
②七次下西洋:             。
③明代抗倭:              。
④收复台湾:              。
(3)国家识记:第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与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友好关系?第二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反抗哪个国家的外来侵略的历史?
(4)情感提升:
①结合第一组图片,说一说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
②结合第二组图片,说一说你的感想。
24.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材料二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
(1)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个洲?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久?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
材料三 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宋元延续了发达的对外贸易,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
(3)以史实说明我国汉朝时便是“海洋强国”。清朝时,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