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详细信息
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  )。
A. 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
B. 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C. 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
D. 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
2. 详细信息
晚清时期,《中国女报》介绍西方杰出女性时,逐渐从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这种变化表明
A. 革命取代改良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 辛亥革命成功使女子获得了解放
C. 女性的政治地位已与男性完全平等
D. 女报逐渐担当起国民教育的职责
3. 详细信息
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撰的《陶瓷公牍》中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清的徽派建筑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券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徽派建筑的变化与徽商的营销手段有关
B. 徽派建筑风格变化是对其自身缺点的修正
C. 晚清的徽派建筑传统风格基本消失
D. 晚清安徽城乡建筑都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
4. 详细信息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这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报刊具有
A. 权威性 B. 准确性 C. 娱乐性 D. 沟通性
5. 详细信息
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克伦斯基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15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文章。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
A. 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为“先生”
B. 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 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
D. 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新闻
6. 详细信息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A. 两广地区首开近代礼仪变化之风 B. 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经基本被清除
C. 近代观念已在一定范围产生影响 D. 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7. 详细信息
康有为1898年呈递光绪帝的《请断发易服折》:“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从中可以看出
A. 康有为力促光绪帝下决心变法图强
B. 维新派想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适应工业化需要
C. 清政府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变社会风尚
D. 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变化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
8. 详细信息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将自己的网站网址设为www.m1905.com,采用“1905”是因为这一年
A. 世界第一部电影产生 B.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
C. 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 D. 产生了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9. 详细信息
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
A. 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B. 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
C. 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 D. 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
10. 详细信息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11. 详细信息
(题文)1909年,有《京华百二竹枝词》写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词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媚外心理的驱使 B. 工业文明的影响 C. 攀比世风的结果 D. 生活水平的提高
12. 详细信息
清人严有禧在其《漱华随笔》中记载了我国某民族婚俗如下:男家宗族亲友及新婿,共往女家问名。由年长者致词,谓:“某家男某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这表明
①受西方文明影响,中国婚俗发生较大变化
②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
③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较大程度提高
④民间请求缔结婚姻有严格的礼节和礼仪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13.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而早在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14. 详细信息
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 “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 “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 “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15. 详细信息
某编剧写了个剧本《乌镇人在上海》,有个片段反映的是1906年的情形,其中明显错误的是
A. 场景1:去上海大清邮政局发信回家报平安
B. 场景2:从乌镇出发乘轮船去上海
C. 场景3:去“又一村”看电影《定军山》
D. 场景4:到上海机场转乘飞机抵达亲戚家
16. 详细信息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A. 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 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 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 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17. 详细信息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如唐之“丰满华丽”,宋之“理性美”,民国的“中西合璧”,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多姿多彩”。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 “百家争鸣”、商业繁华、政治民主、经济全球化
B. 富强开放、理学盛行、民主共和、经济全球化
C. “百家争鸣”、理学盛行、新思想萌发、百花齐放
D. 富强开放、民族融合、中体西用、百花齐放
18. 详细信息
(题文)1900年之前,戏曲抄本是清代南北传统市集庙会上销售的一种主要商品,抄本经营盛极一时,但进入20世纪后,一大批京剧、戏曲、鼓词等民间需求旺盛的抄本日益减少。材料所述现象
A. 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体现了文学改良运动的诉求
C. 折射出民众崇尚西学的心理
D. 推动了出版行业的技术革新
19. 详细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至1898年三年的时间里全国出版的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这反映出
A. 我国报刊内容丰富并走向成熟
B. 政府重视对报刊舆论宣传控制
C. 中国大众传媒呈现出畸形发展
D. 政治变革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20. 详细信息
(题文)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的按自然昼夜、农时季节等进行活动到定时定点活动;从传统计时的更、刻、“一袋烟”、“一盏茶”等模糊概念到精确的时、分、秒。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B. 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C. 科技开始落后于世界
D. 人们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2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材料一18世纪,英国兴起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什么?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二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来证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加强了世界联系。
材料三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3)据材料三,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材料四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2. 详细信息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娼妓毒品等封建随俗文化依然存在,对社会风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党和政府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陋俗文化改造运动。
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强制废除娼妓制度;制定了《关于严禁鸦片流毒的通令》,开展禁毒宣传,成立了禁烟机构,没收毒品,查封烟馆,国剿毒犯。“把妇女的彻底解放看作重要目标”,《婚姻法》明确规定“妇女在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倡导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生产,废除包办婚姻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重视女子教育,提高女童入学率,对成年妇女,通过扫盲班、识字班,摘掉文盲的帽子;倡导殡葬改革,实行火葬,改变传统殡葬仪式繁琐,浪费资源的弊端;清理毒害的图书,增加出版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等。
——摘编自范小方、童学《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初期社会风尚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