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二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在线测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 详细信息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2. 详细信息
宋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明初,朝廷派官员分巡各省督理税粮等,称为巡抚,后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这些变化说明了( )
A.地方势力的扩大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监察体制的完善
D.封建吏治的腐败
3. 详细信息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4. 详细信息
清代工商业市镇较为普遍,一些市镇发展迅速,甚至凌驾府县,而与省会齐名。当时的汉口镇和佛山镇是天下“四聚”之二,另外“两聚”则是北京与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扶植是明清工商业市镇崛起的重要原因
B.市镇经济功能的增强冲击着传统的政治规制
C.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市镇经济的繁荣
D.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推动南方市镇迅速崛起
5. 详细信息
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这里的银元指的是产自墨西哥的西班牙银元,西班牙银元曾长期作为国际通用货币流通。在之后的历次赔款中银元改为银两,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英镑取代银元的地位
B.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
C.清政府银元储备减少
D.清朝严格限制白银外流
6. 详细信息
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
A.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B.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D.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7. 详细信息
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
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
B.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
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
8. 详细信息
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
9. 详细信息
1935年,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表明中共意在( )
A.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
B.争取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
C.停止内战、联蒋抗日
D.准备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10. 详细信息
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1937-1945年,消费合作社在全部合作社中所占比例由0.4%上升到14%。消费合作社主要承担粮食、食盐、火柴等日用品的专卖任务,每种商品价格均低于市价,差度在5.55%至58%不等。据此可知( )
A.国民政府曾尝试过社会主义改造
B.消费合作社利于抗战时的经济稳定
C.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得以实现
D.国共合作影响到了国民政府的政策
11. 详细信息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到:“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这种政治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
B.为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C.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12. 详细信息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3. 详细信息
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8%。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农村经济活力增强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
C.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14. 详细信息
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为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在于( )
A.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
C.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
D.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
15. 详细信息
罗马法中规定:“如果寄托契约的双方当事人商定债务人要对过失承担责任,这一简约有效。因为,契约承认附加简约的效力。”该条款反映了( )
A.罗马法对债权人利益的袒护
B.要求对过失承担责任违背了契约精神
C.责任约定以双方自愿为基础
D.简约成为解决债务关系的最主要方式
16. 详细信息
美国政府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每个系统起着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制约。另外,美国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党、利益集团、媒体同样参与政策制定。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A.直接民主
B.权力多元与制衡
C.全民决策
D.多党合作与监督
17. 详细信息
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
A.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18. 详细信息
马克思:“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这说明巴黎公社( )
A.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
B.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
C.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
D.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9. 详细信息
德国是最早探索福利政策的国家。19世纪80年代,德国相继颁布了《法定疾病保险》《法定事故保险》和《伤残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法令,建立起当时堪称世界典范的福利制度。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
20. 详细信息
有人说:“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
A.激发了法国人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1. 详细信息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22. 详细信息
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据此可知( )

 

占总人口比例

占总收入比例

无产者

40%

13.3%

中产者

20%

14.1%

有产者

40%

72.6%


A.大萧条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
B.罗斯福新政未触及劳资矛盾问题
C.罗斯福新政未缓解经济危机
D.新政期间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

23. 详细信息
2016年中国股市开市第一天上证指数暴跌7%,触发熔断机制,并带动美股收跌,道琼斯指数录得2008年以来最差开局,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录得2001年以来最差开局。同时,英股富时100指数收低2.39%、法股CAC指数急跌2.47%、德国DAX指数重挫4.28%。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C.中国股市震荡是全球股市大跌的源头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发展
24. 详细信息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
A.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而不是通过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来实现的。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必然向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环境有利的空间(城市)聚集。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为已服务。城市街区光怪陆离,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城市众多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据1890年的统计,城市居民平均家庭财富超过9000美元,而农村家庭则为3250美元,收入差距甚为悬殊。工业化时期,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
摘编自李庆宇《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个时期城市化的特点。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实行独相制,从事实上废除了宰相的终身制和世袭制,开创了宰相任免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宰相权力逐渐向尚书台转移,尚书令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变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在中国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三省长官分工合作,互相监督,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一言堂”;另一方面,尚书执行、中枢决策、门下封驳所形成的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使得我国古代的政治架构逐渐去除了原始的粗糙,内部的稳定性大大加强。
摘编自杨峰飞《论三省六部制对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和现实启示》
材料二:依照洛克的分权论,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其中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可以否决议会的法案,联盟权亦属于君主,可见洛克的分权论是限制削弱,却又不抛弃王权,正是本着这一原则,议会在限制王权时,保留了国王的许多特权。光荣革命后,英国法律以“默认”的方式保留了国王的许多特权。对此,一位学者说的真切:“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确定了不得违反的某些规定,而对其能够怎样行动却未明确规定。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到隋唐政治运作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国王仍享有特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隋唐与近代英国的政治运作进行简要评价。
2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年回到意大利,以下是其行程示意图。

材料二:1792年9月受英王委派,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补茨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1793年6月抵澳门,7月在舟山登陆,1794年9月回到英国。下图是其航行路线图。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8. 详细信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直督袁世凯基于废科举,广学育才,才能“内定周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的思想认识,把创办学堂作为“新政大端”,积极在直隶城乡推行新学事业。1902年设立直隶学校司,作为督办全省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专门教育、普通教育和编译3处,同时饬令各州县设立劝学所、宣讲处、阅报所,置劝学总董l人,劝学员数人,办理地方学务。1905年袁世凯组织人员分批赴日本考察学务,每批考察时间为4个月。袁世凯亲自捐款2万金,借以表率群僚。张之洞为原籍南皮县捐学资2.7万余两,嘉惠乡梓,经袁世凯奏准给予慈禧和光绪所书匾额各一方。新旧学制交替之际,仅知“子曰诗云”塾师显然无法胜任声光电化之学,为解决师资问题,袁世凯大力创办师范学堂。
摘编自徐永志《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在直隶推行新学事业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袁世凯在直隶推行的新学事业。
29.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整理自《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
30. 详细信息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阮元(1764~1849年),生于扬州府城一个文武兼备的家庭。幼年、少年时代受父母的精心教育,为日后的学业精进打下良好的基础。阮元的家乡扬州府地处南北大运河咽喉之要津,讲学与办学之风甚盛,外地文士与当地士人结合,切磋学问,既培养了人才,也造成文凤兴盛。阮元在家乡有机会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及与友人研讨学问,离开故里也能向乡前辈讨救。
阮元是一个勤奋的人,聪明好学,在读书时多少注意学以致用,不间断地研究学问,在治学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做,不是为标新立异而创异说。经学、文字学、金石学、天文历算学、史学、地理学、校勘学,无不涉猎,尤专于经学,编撰有《掌经室集》、《畴人传》、《十三经校刊记》、《经籍幕话》《积古斋钟鼎弃器款识》《国史儒林传》等巨著。
李元度说:“以经术文章主持风会,而其人又必聪明早达,扬历中外,兼享大年,其名位著述足以卉冕群才,其力尤足提倡后学,若仪征相国,真其人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阮元取得突出的学术文化成就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阮元学术文化成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