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八年级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考试题(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

1. 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yùn______怒
⑵ mù______集
⑶ 深ān______
⑷ 歉 jiù_____
2.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根据课文默写。
⑴(_______) ,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⑵烽火连三月,(______)。(杜甫《春望》)
⑶(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泊秦淮》)
⑷(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⑸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⑹(______),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⑺海内存知己,(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⑻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龚自珍《(_____)》)
3.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今方.来,吾欲辱之(_______)
⑵王曰:何坐.?(_______)
⑶齐人固.善盗乎?(_______)
⑷圣人非所与熙.也(_______)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逗得一向严肃的大人们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B. 他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据.理.力.争.,试图推卸责任,逃避惩罚。
C.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D. 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是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同学的作文要么文.不.加.点.,要么一逗到底。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律?长征》是一首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热情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 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 《枣核》的作者是现代翻译家、记者萧乾,课文以“枣核”为线索,表现了旅居海外的美籍华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C.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见闻感受,再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D. 《背影》是一篇抒情氛围浓郁的叙事散文,作者深情回忆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
6.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唯一一种表意文字。汉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 “休”,由“人”和“木”两部分构成,人倚在树旁,表示休息。你能猜出下面两个汉字的本 来意思吗?
⑴涉:_____
⑵?:_____
7.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历经坎坷的诗人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郊的 浣花溪畔建了一间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本诗即作于此时。
【小题1】阅读全诗,说说诗人描绘的哪些画面具体表现了首联中的“事事幽”。
【小题2】请结合《春望》,谈谈你对“微躯此外更何求”的理解。
8.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 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 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值.胡贼攻郡(________)
⑵友人语.巨伯曰 (________)
⑶贼既.至 (________)
⑷不忍委.之? (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的“而”与“而入有义之国”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 濯清涟而不妖
C.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缚一人过王而行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⑴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你认为荀巨伯是一个怎样的人?
9.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⑴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 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⑵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 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⑶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 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 人。
⑷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 然入梦了。
⑸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 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 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 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
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⑹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 碗就吃。
【小题1】从内容上看,选文第⑴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选文第⑸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3】选文第⑹段中“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中加点的“抢” 字表意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10.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父亲不写信
⑴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⑵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骄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A【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⑶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⑷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有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我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⑸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大学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儿。”B【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⑹我临走前两天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想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⑺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⑻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⑼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乐得就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⑽妹妹来信说,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问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⑾C【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小题1】第⑵段画线句中的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应是
【小题2】第⑴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1)            (2)             [
【小题3】文末结尾句中“这句话”指的是                ;“这句话”能够“顶得上千万封信”是因为                        。
【小题4】根据第⑸段画线句,揣摩父亲说这话时的心理。
【小题5】文中A B C三处句子,既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我”在不同阶段对父爱的认识,请作简要分析。
 
11.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过很多很多难忘的经历。父母的一句唠叨,老 师的一次鼓励,朋友的一个拥抱,甚至陌生人的一个温暖的眼神……这些难忘的经历,都将 成为滋养我们精神成长的营养,鞭策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请以“难忘那一次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将标题补充完整;⑵文中不要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⑶不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