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复圣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上学期高考模拟网上在线做题

1. 详细信息
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 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2. 详细信息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

皇帝

州刺史权力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 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C. 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
D. 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3. 详细信息
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枢。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B.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 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
D. 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
4. 详细信息
下表为北宋某时期赋税变化表,据此可知

A. 此时期北宋农业生产有减弱趋势
B.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C. 非农业税逐渐超过农业税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 此时期农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5. 详细信息
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
A. 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B. 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
C. 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
D. 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
6. 详细信息
下表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 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 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 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D. 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7. 详细信息
《十二铜表法》的前三表内容属于诉讼法,是程序法的范畴。从第四表到第十表的内容属于实体法。这种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理念从本质上反映了罗马法
A. 遵循自然法的理念
B.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注重维护司法公正
D. 严格遵循先例原则
8. 详细信息
柏拉图在《理想国》写到:“正义,在普遍以上而言,意味着一个事物的所有的部分都实现了他们各自特殊的功能。对于人而言,正义的人是其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做好自己的工作。进而,一个域邦的正义在于每一部分都做且只做自己的工作。”根据材料,柏拉图可能反对
A. 统治者应该为被统治者的利益而统治
B. 正义的域邦应当由哲学家统治
C. 统治者的合法性最终还是要追溯到对于知识的把握
D. 轮番而治使公民都能获得政治权力
9.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这表明英国
A. 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完善
B. 政治制度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C.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 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
10. 详细信息
17世纪中叶,香料、茶叶等商品不再是欧洲人奢望难求和无法使用的了,而是成了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材料现象得益于
A. 欧亚间贸易的开展
B. 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
C. 美洲的发现和开发
D. 新航路后的“商业革命”
11. 详细信息
14~16世纪,罗马经历了40余位教皇,教皇们不仅雇佣人文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给教堂进行华丽的包装,还借助人文主义者们的才能对教会进行统治。这些措施
A. 说明人文思想和教会冲突激烈
B. 侧面反映了宗教世俗化的倾向
C. 表明人文主义发展归功于教会
D. 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公开挑战
12. 详细信息
据统计,1781年英国人口只有890万人,而到了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1855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以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B.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C. 工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D. 生产发展加速了城市化
13. 详细信息
下图是1850年、1870年英、法、德三国蒸汽动力的增长对比,这说明

A. 英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最为迅速
B. 法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起步最晚
C. 德国国家统一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D. 英法德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14.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 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 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15. 详细信息
1847年,英国驻福州的领事估计福建每年对进口棉织品的消费,应在200万匹以上,但是实际上通过海关在福州上岸的,只有几百匹。这一现象表现出
A. 上海海关阻碍英国棉布进入福州
B. 远洋交通不便导致棉布进口受限
C. 工业革命提高英国棉布的竞争力
D. 自然经济对经济侵略的顽强抵制
16. 详细信息
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此可以推知

时间

创办者及身份

企业名称

1866年

方举赞(铁匠作坊主)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2年

陈启源(华侨商人)

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2年

黄佐卿(商人)

上海公和永缫丝厂



A. 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B. 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

17. 详细信息
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据日本海军司令都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我国史学研究者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史学界的这一考定
A. 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
B. 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
C. 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
D. 论证了日本在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
18. 详细信息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 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B. 抵制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 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
D. 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
19. 详细信息
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这反映出
A. 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 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
C. 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 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
20. 详细信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共广泛以两党平等的“国共合作”“民族统一战线”相号召,并大力进行宣传。国民党对此不能容忍,一些强硬分子公开声称:“今天国民党以外的一切党深,都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这表明
A. 国共合作缺乏政治基础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C. 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政
D. 国共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21. 详细信息
1926年12月国民党广东省执行委员会各部工作报告显示,当年广东省国民党党员中农民党员约占40%,工人占23%学生占25%,商人不足10%。这表明
A. 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B. 国民党获得了劳苦大众的有力支持
C. 广东省是开展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带
D. 扶助农工政策在广东取得明显效果
22. 详细信息
下表是“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动(1887~1936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近代中国

A. 外国侵略延缓近代化进程
B. 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C. 对工业文明的适应与抗争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3. 详细信息
据调查,山西忻县143个村1949-1952年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出卖房屋5162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
A. 表明了土地改革成就显著
B. 反映了农村土地性质发生改变
C. 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步伐
D. 奠定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础
24. 详细信息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现象,我们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A. 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B. 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C.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25. 详细信息
199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8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24.7%,比上年增长速度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
A.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浦东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就
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26. 详细信息
列宁说:“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反映出列宁
A. 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 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
C. 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 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27. 详细信息
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要取得成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为此他采取了
A. 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C. 规定最高工作时间
D. 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28. 详细信息
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价暴跌。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
A. 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B. 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C. 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29. 详细信息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欧共体、东盟等少数区域集团组织。今天,各种区域组织纷纷涌现,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区域集团有30多个,参加的国家……有140多个。区域集团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30.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 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根据2012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31.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21省咨议局成立。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得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侯宜杰著《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清政府下令各地筹建咨议局得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并指出清政府所谓“立宪”的实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