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安徽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高中政治期中考试

1. 详细信息

以下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黄山风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B.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C.公共汽车上小学生主动给老人让座

D.居民参加社区物业管理费价格听证会

2. 详细信息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

①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3. 详细信息

造型精美的定窑、磁州窑瓷器,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美轮美奂的河北古建筑,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又是燕赵儿女多彩的文化生活写真。这说明(   )

①物质文明离不开精神文明

②文化为人创造并为人享受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 详细信息

张家界将自己最著名的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原因是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阿凡达》,景区就慌忙把祖宗留下的真山名改为电影里虚幻的山名。在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对下,这个闹剧才算收场。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思考是(   )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斗争日趋激烈

C.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D.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湮灭不可避免

5. 详细信息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常在有月亮的时候响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④三观对人的影响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 详细信息

2012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年逾五旬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和杰出现代舞者王迪合作表演的舞蹈《雀之恋》“美得令人窒息”。“原生态作品展现的是一个原汁原味的民族的文化特色,而《雀之恋》会追求这背后的精神上的东西。杨丽萍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 详细信息

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B.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C.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D.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8. 详细信息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这主要表明(   )

A.大众传媒具有文化共享的功能

B.科技进步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C.文化活动离不开特定物质载体

D.现代文化具有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9. 详细信息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三月初六是畲族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舞节。期间,居住在安徽省宁国市云梯乡的数千名畲族群众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吸引来自全省各地和浙江等省外的宾客前来观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透过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B.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C.庆祝民族节日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径

D.继承传统习俗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

10. 详细信息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道:“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或画谱之类,已落下乘……”这表明(   )

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

②艺术创作应立足于社会实践

③艺术创作必须做到博采众长

④艺术是在传承中向前发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1. 详细信息

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见下图)。“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以下对汉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能够对事物作出形象生动的概括和表现

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

④确立了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 详细信息

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

①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 详细信息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其书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字体的演化,但其“方块字”的特征没有改变,为中华各民族所通用。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征是(   )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C.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D.时代性、革命性、先进性

14. 详细信息

2014年以来,韩剧《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在百度播放量接近10亿,美剧《纸牌屋》、新福尔摩斯的英剧《神探夏洛克》也再掀收视狂潮。海外剧在中国如此抢眼的表现并非偶然,不外三板斧,即剧本、演员、投资:第一,剧本创作精良,编剧立足本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第二,新人机会多,依靠团队集体创作;第三,剧集技术投资大,常用电影制作班底。海外剧的成功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是(   )

①必须增强文化的经济功能

②需要充分吸收世界各国各种文化成果

③以本国传统文化为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发挥文艺工作者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

A. 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 详细信息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④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 详细信息

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

A.相互尊重、推陈出新    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C.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17. 详细信息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教育方式和社会变革

C.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    D.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

18. 详细信息

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壶柄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颇似中国的缠枝莲,而细部又表现出欧洲纹饰的特点。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感”。由此可见(   )

①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 详细信息

2012年国产优秀电视剧《火蓝刀锋》《民兵葛二蛋》《与狼共舞》等创作都取材于历史和现实生活,贴近群众、反映时代、弘扬主旋律,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以下认知不正确的是(   )

A.直面生活是文艺的重要使命

B.大众喜闻乐见是检验文艺创作的根本标准

C.不断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

D.我国文艺创作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0. 详细信息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

自觉抵制外来文化,否则民族文化失去自我

不同文化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消失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    B.④    C.③④    D.②④

21. 详细信息

读图表: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时间

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春秋到西汉)

公元1-400年(东汉到东晋)

公元401-1000

(南北朝到北宋初年)

公元1001-1500

(北宋到明中期)

比例

50%

62%

71%

58%

图表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   )

A.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B.具有整体性、实用性特点

C.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D.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

22. 详细信息

中华文化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殷周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华文化思想基本形成

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 详细信息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   )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24. 详细信息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发展不同的民族精神

B.摒弃一切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民族精神体系

C.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全新面貌

D.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5. 详细信息

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文化上看,“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我国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C.我国各民族文化加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文化

D.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6. 详细信息

探究题: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备爱社会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根本。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很难给国家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早已成为教育部门与全社会的共识,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多年教育模式的转向一直步履维艰。有人提出学习西方考试模式,减少全国统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外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一系列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措施直面教育热点难点,特别是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再次引起了广大考生的热烈争论,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

材料二:教育是人类面对的永恒话题,从孔子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私塾教育到今天的网络教育,从唐代的遣唐使到今天各国互派流学生……人类享受着教育,发展着教育。

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教育的知识说明推进教育改革的理由。

利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推进教育改革?

(3)教育改革少不了对国外教育的借鉴学习。请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谈谈你对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借鉴、交流与融合的认识。

27. 详细信息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做好文化工作,必须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并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理解。

28. 详细信息

阅读图片和材料并完成下表。

有关专家指出,近年来,雾霾天气未能根本得到遏制,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政府生态保护责任与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

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在全社会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不少于3条)?并指出其相应的《文化生活》的依据。

在全社会加大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力度的途径或手段

《文化生活》的依据

2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条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1)什么是中国精神?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实现中国梦怎样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