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西高一下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

1. 详细信息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动,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工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付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环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纪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譬,结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级着赤金盘缡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跟,两弯一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等。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起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泼辣货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恋爱自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1、依据第二段,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写作工力”的一项是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特点。   B、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刻画人物心理。C、通过服饰描写就揭示人物性格。    D、通过肖像描写来赞美王熙凤这个小说中的第一类重要人物。

2、“《红楼梦》的 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意思是  

 A王熙凤在贾府与众不同的地位、身份。                                                                    B、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的魅力。    

 C、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 ,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 

D、凤姐是小说中塑造得很完美的人物形象,她更能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大意相符的一项是  

A、《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B、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C“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拄” 是说王熙凤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人物。

D、在中国古典著作的人物典型中,再也找不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了。

2. 详细信息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无边的细雨笼罩着金黄的油菜花,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我不禁想起陆游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在伊丽莎白正式确认自己将不再回到中国执教之后,老帅商瑞华经南勇极力游说,临危授命,担任中国女足新任主帅。

C.演播室里于丹老师口若悬河,坐而论道三个小时,在她面前,大哥成龙倒像个小学生,单手托腮仔细聆听,完全折服了。

D.近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高。我们从来没有去招惹任何人,但是所谓中国威胁论却甚嚣尘上。

3. 详细信息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几年,随着社会对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的关注以及城管执法中一些事

情的发生,促使大家思考和转变执法理念,城管队伍形象不仅仅代表单位,

其实也代表了政府形象。

B.在调整改革方案时,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抓紧搞好产品设

计、工艺、设备等技术基础工作的整顿。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样

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这项调查旨在了解中国公众对肺癌的实际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国

公众对肺癌这一致命疾病的关注和了解程度偏低。

4. 详细信息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________

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

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_______

他所指出的中国症结,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常常翻翻

看看,________

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一面觉得毛骨

悚然,——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

笑中的泪”吧 ⑥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5.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题3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圆、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放置在地上从,炉中烧木炭从,木炭燃烧从,风炉上煮茶汤从;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4.下列内容不是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B.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5.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的概念,这是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6. 详细信息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 程

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做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材,遮蔽了周遭街巷。这些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1).根据文意,说说华夏民俗节日具有怎样丰厚的内涵。(4分)

                                                                   

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2分)

答:                                                                   

3).岁月河流上的码头这个标题非常精彩,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文章末尾借用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7. 详细信息

 ()文言文阅读(1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士大夫之族                        族:类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8.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A.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结构助词,的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于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1、中间两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

  12、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你觉得有道理吗?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

9. 详细信息

(三)、名篇名句默写(20分)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处1分)

1)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4) 地崩山摧壮士死,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5)           孤舟一系故园心。          ,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 

6)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0. 详细信息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1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孩子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