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甘肃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期末考试

1. 详细信息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2. 详细信息

 西周时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 详细信息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很多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上,下列“市”的场景布置不符合史实的是(   

   A.“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B.“市”里有专职官员管理

   C.“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闭

4. 详细信息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故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商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5. 详细信息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C.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6. 详细信息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扣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的倾向

7. 详细信息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8. 详细信息

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挺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9. 详细信息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流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区域性的商帮形成

   B.明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情况

   D.明朝地方政府对社会风俗所持的态度

10.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和清朝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两者都

   A.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的转型

11. 详细信息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  D.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12. 详细信息

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非常精美,主要原因是

有最优秀工匠  ②控制最好的原料  ③生产不计成本  ④市场竞争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13.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14. 详细信息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城市的大量出现               B.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大批美洲独立国的建立

15. 详细信息

 “两个世纪前,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一个世纪以前,5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穿袜子,现在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引自1831年《机械的成绩》),这段通俗的话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B.工业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购买力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6. 详细信息

马克思说:“新发现土地的殖民地化,助长了各地之间的商业战争,因而使这种斗争变得更加残酷了。”导致1718世纪英荷、英法之间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利益发生冲突            B.扩张的方向相同

   C.争夺商品倾销市场            D.宗教信仰的冲突

17. 详细信息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52,180964家,183099家,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

18. 详细信息

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百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19. 详细信息

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全面、大幅度的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1860年,法国还与英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这些政策

   A.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C.加速了欧洲的一体化          D.促进了资本输出

20. 详细信息

据《近代文明史》记载,英国棉布价格指数变动如下:1780年为100,18121815年为32,1860年为13。导致这一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掠夺造戚英国国内棉布市场饱和

   B.圈地运动对棉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冲击   

   C.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购买力

   D.棉纺织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1.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当洋货入侵较早的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时候,广西西北地区90%农民仍然穿着自制的土布。最能佐证这种现象的是

A.广西人民掀起了抵制洋货的运动      B.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C.从外国进口的洋布数量少            D.广西买不到外国的纺织品

22. 详细信息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3. 详细信息

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

   C.自然经济顽固存在               D.商品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24. 详细信息

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最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B.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地区基础

   D.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25.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和丝出口数量猛增,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是

   A.茶和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B.生产茶、丝者获利甚丰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26. 详细信息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规,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规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规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丁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7. 详细信息

右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X处可以用下列哪句诗比喻最为恰当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28. 详细信息

1891年,上海伦章造纸厂创办,名义资本15万两,分为1500股,每股100两,但只有1100股认购并缴足了。公司每月生产60吨,由于原料昂贵以及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开展,此厂已濒于停业。该厂属于

   A.列强在中国建立的企业        B.洋务派建立的企业

C.民族资本家建立的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29. 详细信息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30. 详细信息

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9%的速度飞速增长,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B.美国对中国经济援助

   C.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31. 详细信息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经消亡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32. 详细信息

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反映的是我国(  )

     

 

 

 

   A1949年的情况          B1952年的情况 

   C1953年的情况          D1956年的情况

33. 详细信息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探索计划经济发展道路。其实施的历史条件是

  A.轻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C.农耕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D.经济已得到恢复和发展

34. 详细信息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35. 详细信息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消除了“左”的错误思想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36. 详细信息

1957年,陈云同志曾发表讲话指出:“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下列史实符合陈云上述观点的是 

A.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B.颁布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发动“大跃进”运动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37. 详细信息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劳动者身份

38. 详细信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②产品的分配形式③生产组织形式 ④城乡劳动力结构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39. 详细信息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812月评选出中国10个变化最大的城市,其中深圳市排名第一,北京市排名第五。北京的发展主要是借奥运会的东风,而深圳市的发展主要靠

    A.中国加入WTO  B.地理位置优越 C.对外开放政策  D.历史文化悠久

40. 详细信息

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

    A.阐明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B.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C.形成了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1. 详细信息

分。)

42. 详细信息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18世纪,英国兴起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二册

(1)材料一中的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把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3分)

(2)简述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3)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3. 详细信息

14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一一(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6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