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湖北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期中考试

1. 详细信息

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说明( )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2.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其兴修时间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个是( )

A.孙叔敖于楚之境内,下膏泽,兴水利。

B.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C.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D.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3. 详细信息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商王武丁妻子墓出土了460余件青铜器

青铜器在商代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

B

唐代民谚赞誉浙江嘉兴的农业: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嘉禾在江淮农业中有重要地位

C

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盐酒税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

康熙时……自此广布番薯,直隶、江苏、山

东等省亦皆种之。

直至清康熙时,番薯才在我国得到推广种植。

4. 详细信息

李守德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的是( )

A.为岳父贺寿,买了一个青花瓷瓶

B.在长安夜市里摆地摊,生意兴隆

C.在官营手工工场买了一件丝绸长袍

D.其仁孝谦和,被举荐为孝廉

5. 详细信息

有历史研究者认为,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雇佣关系在行业、区域和规模上呈扩张趋势

D.工商业市镇在数量、地域上有明显扩大

6. 详细信息

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 )

A.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7. 详细信息

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此现象的影响是(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缓解

C.自耕农经济逐渐衰退      D.土地兼并得以缓和

8. 详细信息

学者认为,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有阶层划分,但仍是公平的社会,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

C.军功授爵到九品中正制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9. 详细信息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利益而颁布了《谷物法》,限制进口外国谷物;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这一法案。1672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至1854年,外国的商船又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B.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思想变化

C.英国实力下降,己无力主导世界市场

D.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

10. 详细信息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民权运动的开展,1870年英国通过了《已婚妇女财产法》,规定:“已婚妇女因从事任何职业、工作或手工艺,或者因独自经营而得到的工资收入都应被视为和确认是她独自拥有和处理的财产。”1875年,议会正式批准《婚姻及离婚法》,使离婚合法化,妇女也有权提出离婚。材料主要表明( )

A.妇女经济上获得独立

B.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C.工业革命激发妇女的参政意识

D.英国民主法制意识的健全

11. 详细信息

 “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促进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12. 详细信息

观察下图,航程①所载的货物最有可能是( )

A.镜子等手工业品     B.黑奴等物品

C.烟草、玉米等种植园产品 D.棉布等机器产品

13. 详细信息

某同学论文用以下材料来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其评价视角是( )

A.社会史观         B.整体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生态史观

14.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最后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也一度出现了节育。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经济危机造成社会混乱   B.工人希望少生孩子尽快脱贫

C.工业时代社会压力增大   D.大机器时代人们精神的困惑

15. 详细信息

某经济学家提出了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追赶的“两种机会窗口理论”,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更重要的是处于酝酿阶段的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第二种机会窗口”,即通过进入新兴产业,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跳跃式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国家是( )

①英国 ②美国 ③法国 ④德国 ⑤日本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16. 详细信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关于该阶段工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军事工业的资金完全来自政府

B.民用工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资金来自政府

C.军事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

D.民用工业吸收私人资本,资金完全来自民间

17. 详细信息

下列一组漫画,能揭示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 详细信息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可谓命运坎坷。以下叙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列强经济侵略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有阻碍和推动的双重作用

B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C19121919年间,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基本没有得到发展

D.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党在国统区的战时体制逐渐消逝,民族资本日益恢复。

19.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不包括( )

A.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通商口岸逐渐增多

B.农村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0. 详细信息

分析下面1880年至1930年中日经济增长比较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国民收入(亿元)

年增长

()

人口(千人)

年增长

()

人均收入()

年增长

()

1880

1930

1880

193

1880

1930

中国

143.43

257.98

1.21

377636

500789

0.58

38

51.5l

0.62

日本

18.08

149.95

14.32

38437

69240

1.18

47.04

216.56

3.10

A.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生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B.说明人口增长过快影响近代化发展

C.中日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主要与两国近代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不同有关

D.长期战乱对中国近代经济增长有很大影响

21. 详细信息

上世纪50年代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材料反映出( )

A.国家支持资本家的正常生产,正实行统购包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B.资本家已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C.已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阶段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D.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2. 详细信息

 “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农村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人民公社社员可以……耕种由集体分配的自留地。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归社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符合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应该是( )

A20世纪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

B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C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

D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

23. 详细信息

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继承和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B.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4. 详细信息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以下选项与催生这三次创业高潮的动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5. 详细信息

纵观共和国60多年奋进历程,以下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A.奋斗创业一——改革开放——世纪跨越——科学发展

B.奋斗创业——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世纪跨越

C.改革开放——奋斗创业——世纪跨越——科学发展

D.改革开放——奋斗创业——科学发展——世纪跨越

26. 详细信息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冯桂芬,1861年在《校邠 庐抗议》一书中提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其思想本质如后来鲁迅所概括的那样:“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1)上述材料指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依据鲁迅先生的概括,指出其思想本质。(2)

  材料二 下表为“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阶段中国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

甲午中日战争:

( )阶段

留美幼童

1872年起4

唐绍仪、唐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

1877年起4批共80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2)表格中( )处你认为用“拓荒”一词还是“发展”一词合适?(2)请说明理由。(4)

  材料三 洋务运动期间,船政大臣黎兆棠认为:“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洋人制造确有精理,不从学堂出者只能步其后尘,不能独出奇异,则西学馆之设自不可少”。

  (3)据材料三指出洋务派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主要内容(4)

  材料四洋务时期的新式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完善之处,学堂种类不多、规模不大,教学内容又始终笼罩在“中学为体”的氛围之中,并一直没有摆脱附属科举的地位,然而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第一个打开了缺口,吹入了新风,植下了新学的种子。

——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

  (4)据材料四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及意义。(4)

27. 详细信息

 (18)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为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谓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霑体塗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沾蚕、绩麻、纺纬,屡屡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已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故其子弟游市井者,食甘服美,目睹盛丽,则不复昔归南矣。至使世俗俳谐,共以农为嗤鄙,诚可哀也。况聚敛之臣于税之外,巧取百端,以邀功赏。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选自《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材料一定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依据材料比较归纳其异同。(6)

  (2)材料二中司马光言及的“四民”指的是什么?(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古代农民困苦的原因有那些?(5)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农村进行了什么改革?70年代末中国推出什么重大举措来调整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4)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材料一、二至三,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2)

28. 详细信息

 (12)从图片中感知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上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主题,指出各事件在主题中的地位,并以图四为例展开说明。 (要求:紧扣主题,条理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