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河北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期中考试

1. 详细信息

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

它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A.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财产制萌芽

C.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

2. 详细信息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

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意在说明

A.小农经济的落后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3. 详细信息

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

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英国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

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

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③西方的商品倾销是中国农民的贫困的根源

④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

5. 详细信息

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地区辐射全国

C.明清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元明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6. 详细信息

《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

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7. 详细信息

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

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8. 详细信息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

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C.提倡“工商皆本”                                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9. 详细信息

清朝时期,松江府先后三次就布商字号仿冒诉讼纠纷立碑告示:“众商各立号记,上

供朝廷之取办,下便关津之稽查,取信远商,历年已久,向有定例,不容混冒。”如有“复行假冒,起衅生端,上误国课,下病商民”,则“正法施行,决不轻贷!”这反映出当时

A.松江棉布生产全国领先                        B.仿冒商标成为普遍现象

C.政府重视维护市场秩序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摒弃

10. 详细信息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11. 详细信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国外市场,那么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12. 详细信息

.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

A.中国严格禁止人员的层次流动           B.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

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13. 详细信息

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中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晚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的重视

14. 详细信息

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

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架乎西制

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

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15. 详细信息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曾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 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岛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材料从实质上反映了

A.张謇创办的企业带有官办性质              B.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C.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  D.实业家利用政府权力提高商业竞争力

16. 详细信息

据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桐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由此可以看出南方金属矿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技术落后缺乏革新

C.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生产组织规模狭小

17. 详细信息

1923年以前,在华注册的商标数量中,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1937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为l4。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1923年前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1923年到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外资的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D.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18. 详细信息

1949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司合营。这两个阶段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

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19. 详细信息

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20. 详细信息

19615月,周恩来总理作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2 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一现象表明了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B.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21. 详细信息

19646月,毛译东说:“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这反映出

A.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B.国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动

C.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D.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

22. 详细信息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同期,农业灌溉面积在以每年1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人

23. 详细信息

1978531,《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两篇文章传达的政治导向是

A.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                B.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              D.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24. 详细信息

19801月下旬,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召开。安徽代表介绍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到底姓“资”姓“社”的问题,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以上现象反映了当时

A.农村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                B.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困难重重

C.改革开放政策没有正式确立                D.“左”的思想在当时仍有影响

25. 详细信息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26. 详细信息

陈云同志说:“市场与计划二者就像鸟与笼子的关系一样,要让鸟飞,但只能在笼子里飞,否则鸟就飞跑了。如果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与这一提法相吻合的历史时期是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7. 详细信息

19879月国务院颁发《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个体户、下海商人都被列为投机倒把分子。1997年《刑法》取消了“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反映了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28. 详细信息

200810月,征集“一九七八年以来10大流行语”活动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 ”,“北京奥运”“炒股”、 和“雄起”。其中①和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A.西部开放,解放思想                            B.入世,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                            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29. 详细信息

某资料记载了下面地名的变迁:1960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人民公社七里界大队第五小组;1983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乡七里界村第五小组;2001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石山镇七里界街道5号。根据这一记载,不能推断出该地区

A.经济体制的改变                                    B.所有制性质变化

C.产业结构的调整                                    D.城市化进程加快

30. 详细信息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请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①女主角欢天喜地的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

②中共地下党员用电报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

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看“样板戏”

④一位刚来深圳特区打工的年轻人从互联网得知国企改革开始的消息,毅然返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 详细信息

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32.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日本侵华不断扩大                                       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D.政府与媒体的倡导

33. 详细信息

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

A.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34. 详细信息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        B.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C.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D.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

35. 详细信息

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36. 详细信息

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由此可见

A.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            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

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37. 详细信息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38. 详细信息

据《19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业》记载,“以当时专门放映国产影片的金城电影院为例,该院有座位1653个,从1938326413放映新片《古屋行尸记》,前后共放映18天,总计放映54场,累计接待观众达41580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310人次。”这表明

A.新型娱乐方式受到上海人欢迎            B.上海是中国电影制作的中心

C.电影成为传播进步思想主阵地            D.上海民众更喜欢看国产电影

39. 详细信息

1897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鹎,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迅速弘扬

40. 详细信息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上述改变

A.淡化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贡献    B.反映了欧洲文明国际地位的下降

C.忽视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D.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41. 详细信息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m900n100                                    Bm800n200

Cm600n400                                    Dm400n600

42. 详细信息

.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单位: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    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    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43. 详细信息

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到1851年英国1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已然占据了70---80%的农业经营土地。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 %。英国圈地运动和当今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A.都以增加农民收人为主要目的

B.都说明现代化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辩证关系

C.都促使本国的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D.都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加快工业化进程

44. 详细信息

英国教士马尔萨斯认为:“大不列颠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极有可能不超过25年。甚至在存在着大城镇和工厂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快于食物供给是一种自然趋势。因此,除非夫妇通过晚婚和节育进行控制,否则人口将超过维持它所需要的资源。”这一论断产生的背景是

A.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换导致人口激增

B.殖民扩张,贩卖黑奴带来大量白勺移民

C.工业化革命,经济增长激化社会问题

D.经济危机,失业者过多导致就业困难

45. 详细信息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C.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46. 详细信息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其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反映了他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47. 详细信息

有学者发现,加工、设计、营销各环节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创造的附加值是不同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设计、销售环节的收益越来越大。右图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动的工业附加值曲线图。其中反映西方工业化初期状况的是

A             B  

C             D

48. 详细信息

敲窗人(Knocker-up)是一种出现于英格兰的职业,当时闹钟尚未发明,所以需要敲窗人每天早上沿街挨家挨户敲窗户,以叫醒要起床的男人们。每个被叫醒的人会给他几便士。与这一现象有关的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掠夺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49. 详细信息

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和苏蒂提出了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追赶的“两种机会窗口理论”,认为对发展中国家真正具有意义是处于酝酿阶段的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第二种机会窗口”,即通过进入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有可能实现跳跃式发展。历史上这类国家的典型代表是

A.英国和俄国        B.美国和德国       C.法国和美国          D.日本和法国

50. 详细信息

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德意志)四国在1750年到1900年世界制造产业中的份额曲线图。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A----英国       BB-----德国        CC------美国       DD------中国

51. 详细信息

25分)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会促进了不同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

1800

1850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0%

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葛剑雄《移民:牵动中国历史棋局的人们》

材料四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6)

2)归纳材料二的现象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8)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5)

 

52. 详细信息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64年,曼彻斯特兰开郡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曼彻斯特的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并取得专利权;

18世纪80年代英国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加工来自亚洲、美洲

等地的棉花;

1775年,阿克莱特申请到梳棉机、曲柄梳棉机、粗纺机和进料器的发明专利;

1789年,曼彻斯特纺织厂开始装备蒸汽机;

1830年,建成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

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达99家,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

1853年,曼彻斯特由“镇”改“市”;

1885年,曼彻斯特人口为37万,1888年达到50万;

1887年,曼彻斯特开凿通海运河,1894年通航,运河长58公里;

——根据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  17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分公司;随后比利时、荷兰、瑞典相继在广州设办事机构;

1757年,乾隆帝下诏,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交易;

19世纪初,欧洲人在广州创办《广州纪事》、《广州市场行情》、《英华年鉴》、《中国商贸指南》、《中国丛报》等期刊;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

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

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之始;

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据《广州历史大事记》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曼彻斯特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2)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广州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