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江西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期中考试

1. 详细信息

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                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

    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          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

2. 详细信息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3. 详细信息

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著名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这一状况表明汉代    

    A.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政治重心与经济背离

    C.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开发               D.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4. 详细信息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路(行政单位)

贡绢州数

该路州数

贡绢州所占比例

河北东西路

29

38

763%

京东东西路

12

19

632%

京畿、京西北路

8

11

727%

小计

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
.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5. 详细信息

广陵有贾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余事,制作甚精,其费已二十万,载之建康,卖以求利。这一经营活动具有的特征是

    A.专业化生产    B.交易场所固定  C.产销合一    D.制漆技艺高超

6. 详细信息

 “城市是由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7. 详细信息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8. 详细信息

据记载:1862年烟台开埠之时,美国商人将草帽辫(制作草帽的初级产品)手工编织方法教授于当地农民,先仅限于烟台一隅,后逐渐普及山东全省和华北一带。中国草帽辫输出值在1911年突破白银1000万两。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美国市场的需求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近代化

B.烟台开埠促使山东华北一带传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开埠通商带来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外国殖民势力作用的结果

9. 详细信息

1882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10. 详细信息

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结论是

  区域

情况

北部

平均

安徽

怀县

河北

平乡

河南

新郑

山西

武乡

中东部

平均

福建

连江

江苏

淳化

江苏

江宁

自给(%

733

673

793

775

720

581

596

462

421

购买(%

267

327

207

225

280

419

404

538

579

    A.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

    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         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11. 详细信息

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

面临的问题

解决办法

成本

缺少铁矿砂

120公里外的湖北大冶运输

60两白银(每吨)

缺少焦煤

从河北开平运输或从国外进口

16两白银(每吨)

厂址位于大别山麓的低洼潮湿地带

填土、垫高地基建厂

30万两白银

    A.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       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

12.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                D.南方交通发达

13. 详细信息

.“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这主要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

    A.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逐利,在城市和农村两头通吃

    B.缺乏独立的生产基础,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D.依靠封建地租渠道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14. 详细信息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A.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D.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15. 详细信息

 1500—1800年欧洲各地区小麦、黑麦、大麦每粒种子的平均收获量

        资料英国,克里德特,《农民、地主和商业资本家》

上述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土地出产率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B.新航路开辟后,土地出产率较之前有较大提高

    C.西欧农民长期普遍地参与了资本的前原始积累

    D.实现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推动土地出产率的提高

16. 详细信息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这一变化表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              B.议会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C.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D.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17.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商人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土地贵族把持政权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18. 详细信息

19世纪上半叶, 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 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 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 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19. 详细信息

以下是1843年创办和主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维克利的死亡平均年龄统计结果。该表格主要反映了(  )

区域

城市

士绅/

专业人员

农民/商人

工人/技工

农业地区

拉特兰

52

41

38

巴斯

55

37

25

工业区

利兹

44

27

19

曼彻斯特

38

20

17

    A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B工人遭受沉重的压迫

    C.工业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        D.工业革命加速了人口流动

20. 详细信息

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国家财政总支出

国防费支出

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1951

12249

5264

4297

1953

22012

7538

3424

1955

26929

6500

2414

1957

30421

5511

1812

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B.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
  C
.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        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

21. 详细信息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这次院系调整

A建立了科学的高校专业体系              B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              D推动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22. 详细信息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23. 详细信息

.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经济政策                     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                     D.国际关系格局

24. 详细信息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25. 详细信息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C.没有完全冲破计划经济的藩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6. 详细信息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7. 详细信息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加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D.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8. 详细信息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发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29. 详细信息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30. 详细信息

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撰的《陶瓷公牍》中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清的徽派建筑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券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徽派建筑的变化与徽商的营销手段有关

B.徽派建筑风格变化是对其自身缺点的修正

    C.晚清的徽派建筑传统风格基本消失

D晚清安徽城乡建筑都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

31. 详细信息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表明招牌广告已成为当时商家最基本的广告形式。在古代招牌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湖南沅陵出土的元代油漆颜料包上印有“潭洲,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的字样和“父业子传”的印号。顺治元年,苏松府就牙商沈青臣“勾同别商,射利假冒布商三阳号”发布晓谕:“觊觎字号,串同客贾,复行假冒”者,“许即指名报官府,以凭立拿究解抚院,立法施行,决不轻贷”。

——摘自《中国近代商标标识设计流变与演绎》《浅谈中国古代品牌广告传播》等

材料二  下是三幅商标图片,左中右依次为:石龙火柴社火花(1913年创办);东亚公司“抵羊(洋)”牌商标(1932年创办);华强火柴厂“77”牌火花(1937年创办)。

1890年上海燮昌火柴公司的“渭水”牌商标,是我国最早的经政府批准的“注册商标”。资料显示,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万多个。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从1928年到1938年,这种情况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全国历年注册的33806件商标中,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达14668件,占总数的43 %1938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增大到14。在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商标中,有一些成长为知名的、可与外来品牌相抗衡的民族商标。

                ——摘自《中国近代知名民族商标标志的构图类型与文化特点研究》

材料三  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据新华网资料整编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哪些信息(6分)?

2)依据材料二,三幅商标图案的设计体现了民族资本家们怎样的民族情感?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130”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怎样的发展状况?从“130”到“14”,促进民族工业成长的因素有哪些?(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相关背景知识,解读20世纪50年代以来同仁堂历史的发展变迁。    6分)

32. 详细信息

 (20)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6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6分)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