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河北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同步练习

1. 详细信息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 详细信息

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会选择的最佳经营方式是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贩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得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 详细信息

下面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主要农书简表。该表可以说明明清时期         

农书名

作者

地区

主要内容

《宝坻劝农书》

袁黄

天津宝坻

包括天时、地利、田制、播种、耕治、灌溉、粪壤、占验等八篇

《农桑经》

蒲松龄

山东淄博

蚕桑

《梭山农谱》

刘应棠

江西奉新

记叙了从种到收的水稻生产全部过程

《三农记》

张宗法

四川什邡

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浦泖农咨》

姜皋

上海松江

水稻栽培管理的技术和经验

《马首农言》

祁俊藻

山西寿阳

内容包括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粮价物价、水利、畜牧、备荒、祠祀、织事、杂说等14

《农言著实》

杨秀元

陕西三原

关中旱塬地区农业生产技术

    

A.农耕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B.政府推广使水稻种植遍及东西南北

C.传承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传统  

D.农业呈现出东西部均衡发展的态势

4. 详细信息

公元前340年秦国商人李三可能遇到的经历是(  )

A.做生意时买卖公平,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

B.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

C.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

D.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

5. 详细信息

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

①井田制的确立 ②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③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6. 详细信息

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统计表(单位:万两)(    

分类

1686

1753

1812

全国关税总额

122.0

459.6

481.0

运河诸关税额

61.6

150.5

140.0

沿海诸关税额

18.2

103.2

177.5

长江诸关税额

37.3

114.6

134.7

上表主要表明

A.近代以来的关税总额不断增长

B.全国商品流通以运河流通为主

C.沿海与长江航运后来居上

D.海禁政策推动内河航运的发展

7. 详细信息

铜矿开采在明代属政府管辖,民间开采须经官府批准,并缴纳一定实物。明代后期,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据嘉靖年间记载,朝廷铸币铜不够,“照例行户部买办”。这一现象表明明代

A.政府重农又重商          

B.民间铸造技术高于朝廷

C.生产技术进步税费低       

D.铜矿开采政府亏本民间盈利

8. 详细信息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9. 详细信息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0. 详细信息

.唐代元稹《估客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诗中反映出当时(  

 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              ②长安城是重要的商贸城市

 ③市场设置不受地点限制            ④民族间经济交往频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详细信息

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12. 详细信息

.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反映出 (  )

A. 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B. 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C. 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

D. 明清商帮势力强大

13. 详细信息

 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 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 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 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 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14. 详细信息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A.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B.海禁使商人铤而走险

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15. 详细信息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④“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 详细信息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时间最早应是(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17. 详细信息

荀况《荀子·王制》中记载:“论百工(评论各种工匠的技术),审时事,辨功苦(精巧与粗劣),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管理工匠的官)之事也。”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   

A.官府对手工业的制造、管理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

B.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C.汉代手工业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

D.官营手工业有专门的官府作坊,不能私自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

18.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19.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20.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21.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

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1896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1898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1900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1901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次年邹客、周树人(鲁迅)到日本留学,两年后秋瑾自筹资金赴日留学。

l903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实行民族主义。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1905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6

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留日热开始降温。

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2)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

2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都有哪些?试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材料二 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关羽)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自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制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