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安徽高一下学期高中语文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姓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有删改)

1.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只要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C.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D.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C.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2. 详细信息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伴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昌民明确表示,人社部将进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子女带薪护理”方案呼之欲出

②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③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

④苹果和三星手机的热卖机型和价格差优势,导致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手机市场的再规划也迫在眉睫

⑤刚刚还是烈日当头,一转眼,老天爷的脸阴沉下来,狂风怒号,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⑥法国今后必定会加大安保和反恐的投入,但由于经济疲软、福利水平较高,法国已经捉襟见肘的财政将面临更加严苛的考验。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3.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探究小说中生与死的内涵,考察落后文化环境对妇女的残害,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问题和制度问题的深刻思考。

B.记者调查发现,“快递实名制”实施一年多来,并未得到严格执行,群众对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和快递员怕麻烦、不过问是“实名制”遇冷的重要因素。

C.随着近代西方逻辑的传入,由梁启超、胡适、沈有鼎等人开启的比较研究之路,人们在中西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D.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强。

4. 详细信息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青年人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青年的特点,也是优点。      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      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

A.还  只有  才能  否则        B.仍  只要   就能   如果

C.但  只有   才能   如果      D.但  只要  就能  然而

5. 详细信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造桥大师茅以升

自近代以来,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才改写了这个历史。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1920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尽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回国后,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曾任五校教授,两校校长。他继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1933年3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席,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外国人预言此处不可能建桥。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于是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

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大桥时,日本侵略凶焰从东北燃及华北,大桥关系重大,完工越早越好。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桥沉箱下沉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即刻用船承载浮运,利用潮水涨落,安装上桥墩,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大桥开工于1934年。为使桥基稳固,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江水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架设钢梁时,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

钱塘江大桥注定“生不逢时”。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率先通车。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以后两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腹背受敌,茅以升疾呼: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正是茅以升的这种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桥梁界的一面旗帜。

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杭州不保,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安放炸药的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全面竣工,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12月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89天,当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胜利以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会可以比拟。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国家,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提出“报国有门”的召唤,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建国之桥。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以《桥话》为媒介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

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直到1989年11月12日在京逝世。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                     (有删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在他之前,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由西方人建造的。

B.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

C.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D.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但他懂得在国家危急、民族灾难的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

5、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4分)

6、为什么说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6. 详细信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老锁匠

曹 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里挂着的老招牌,上门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

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

“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

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了年轻人的行囊。

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突然一阵急促的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

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

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

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

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

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

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一时成为了顾客的新宠。

(选自《‘左岸风’文学社刊》20159月期,有删节)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A.身处古镇,开着一间老锁铺,守着一门传统技艺,平时把玩着一把祖辈流传下来的茶壶,这一切都暗示这锁匠铺生意十分冷清。
  B.第二自然段描写老锁匠长着算盘珠子一样的手指,一方面说明老锁匠长期从事对手指要求高的工工作,另一方面也暗示老锁匠的精明能干。
  C. 小说构思巧妙,情节一波三折,年轻人不用钥匙就打开了老锁匠的古锁,而老锁匠又打开了年轻人无法打开的门锁,颇具戏剧性。  

D. 小说以年轻人出现在老锁匠的锁铺中并造出新颖的锁为结局,虽有些突兀,但却寓意深刻,对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留传统技艺作了思考。

8.小说开头对水寨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小说中写了三次开锁,开锁的人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7. 详细信息

(一)文言文阅读(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5分)

2)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5分)

8. 详细信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完成14—15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谢玄晖,即南朝诗人谢朓,杰出的山水诗,李白非常崇拜谢朓,将其视为隔代知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彼此认识,有交往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 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E. 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15.古人评诗常有炼字的说法,所谓炼字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中别是哪一个字特别精妙?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分)

9. 详细信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给人类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正因为如此,②__________________,也要治理互联网。网络安全与规范文明的网络环境,则是网友必须遵守的底线。当然,任何文明规范的治理,③__________________。只有当法律不断完善,依法治网有了更科学的依据,网民利益才能更有保障,互联网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10. 详细信息

21. 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和当事三方的关系,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环节)。(6分)

11. 详细信息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双关手法,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12. 详细信息

四、写作60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生的经验证明,在激发潜能、获得成功之前,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三间屋子里,而不自知。第一间屋子姓找,名字叫作“找借口”。我们应走出“找借口”的屋子。第二间屋子姓赖,名字叫作“赖别人”。我们应走出“赖别人”的屋子。第三间屋子姓怪,名字叫作“怪自己”。我们应走出“怪自己”的屋子。任何人想要成功,都必须首先要走出这三间屋子,否则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