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湖南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开学考试

1. 详细信息

(一)一般论述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发现汉字之美

                流沙河

    现代散文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中外结合,对于外来语,不应该搞关门主义,要把人家语言的长处以自然合理的方式吸纳到现代汉语中来;二是古今结合,要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长处结合起来,寻找传承优美的现代文学语言的方式。汉字不止是简单的一个符号。比如,“家”这个字的涵义,不是 family,不是 home,从古文字上可以形象地看出,它表现的是牵一头猪到这个地方,这就是“家”的含义。远古时代是男子入赘女子家,男子到女子家是“家”到那里,女子到男子家是“嫁”到那里,都是动词。这个简单的汉字提示我们,我们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母系制,这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却通过文字保存了下来。一个“家”就像活化石一样,告诉我们,我们曾经以这种方式生活过。

    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字,其早先都经历过象形阶段,但是到现在仍然使用象形文字的,就只有我们。汉字是当今人类各个民族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文字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其中既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这些都需要我们认识和辨析,我们一旦熟悉了汉字的内涵,就会对它产生感情。

    我很喜欢“认字”这个说法。以前,娃娃读书先学的就是认字,“小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后来的大学中文系也一直把《说文解字》当作一门基础的课程来教。现在对“认字”的重视程度大不如从前了。“认字”就是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知道它的演变。比如“臣”这个字,多少人把它解释成一个人跪着把背弓起,以取“臣服”之意。实际上,“臣”最早在甲骨文里的形象,是一只眼球凸出的眼睛,它的意思是瞪大眼睛,是“瞋”的意思。从前的君主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了,因此要派不同的人去管理不同的事情,去睁大眼睛管理,不是在那里打瞌睡,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以至于不得不另造一个“瞋”字去表示瞪大眼睛的意思。不把这些演变了解清楚,就无法给别人解释“臣”的意思,了解清楚了,才谈得上认识“臣”这个字。

   用传统的文字学来解释汉字,最大的用处是使我们认识到,汉字是有道理的,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还有文化内涵,有些甚至是文化活化石,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我提倡“认字”,提倡学学古文字,不是为了狭隘地回到过去。文字学不需要也不可能普及,大学生中有万分之一的人能够了解一些文字学知识就好了。这是我们文化传统的基础,丢不得。先认识字,然后才谈得上认识汉字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发扬长处,修正短处,才能放心大胆地去吸收世界各国文化。所以虽然讲求“认字”,秉持的却是开放的态度。

   说到书面语言,如何讲究起来,如何发扬汉字之美,都是要琢磨的。毫无疑问,文言文已经过时。现在网络上有人用文言文改写歌词,用文言文写写幽默的文章,那都只能算是游戏,没有多大的意思。文言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至于白话文,有它的长处,也有天生的短处,长处是便于普及文化和思想,短处是作为一种文学性的语言文字,很容易单调和贫乏。我提倡的是一种现代散文,它应该满足“两个结合”:一是中外结合,对于外来语,不应该搞关门主义,而是要从人家的语法、词汇、句型中学习长处,转化成现代汉语的通顺的、通俗的方式,吸纳到现代汉语中来;二是古今结合,要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长处结合起来,寻找传承优美的现代文学语言的方式。

    我们的母语形成我们的文化,中国人的灵魂就在汉字里,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它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都还保留着我从哪里来的印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不止是简单的一个符号,它就像活化石一样,告诉我们过往的生活方式,过往的历史,遥远的记忆。 

B.作者认为理想的现代散文,要中外结合,吸纳外来语言的长处;还要古今结合,寻找传承优美的现代文学语言的方式。 

C.白话文,有它的长处,也有短板,便于文化和思想的普及是其长处,短处则是作为文学语言,容易单调和贫乏。 

D.汉语形成的文化,已融入国人的灵魂,是祖先留下的精神财产,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都还保留着从何处来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小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核心内容就是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知道它的演变。 

B.对汉字“臣”的误解,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搞清楚字形的演变,这样就无法准确地给别人解释“臣”的意思。 

C.之所以对汉字充满感情,在于汉字的内涵,汉字不是由简单的笔画构成,而是表达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 

D.现在对“认字”的重视程度大不如从前了,大学生能够了解一些文字学的凤毛麟角 ,充分表明了学习古文字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认字需要秉持开放的态度,汉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放心去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长处。 

B.作者提倡“认字”,提倡学古文字,对当前认字状况深表忧虑。汉字文化是传统的基础,丢不得,所以要固守我们的传统。 

C.用传统的文字学来解释汉字,最大的用处是使我们认识到,汉字是有道理的,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还有文化内涵。

D.文字需要我们认识和辨析,因为其中表达的既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文字表达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

2. 详细信息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不要只看到       的东西,不要随波逐流,要真的下功夫,去找国家真正需要的东西,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②艺术家能够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深入生活、把握生活固然好,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涉猎过宽,与其到处       ,不如深入一点。

③我国的利率改革是一项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制度改革。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研究角度关注甚少;偶有涉及,也是       ,零零碎碎。

A.浮光掠影    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   

B.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C.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   

D.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3. 详细信息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多数学校组织军训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但现实中的军训已经被各种因素推上了一个充斥在形式主义之下的花拳绣腿般的“秀场”。

B.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学生马拉拉因“反抗针对儿童和年轻人的压迫,捍卫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C.处在深刻而复杂的变革时代,我们只要怀揣远大梦想,才能经受住考验,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浮躁所动,坚忍不拔地为实现伟大梦想而扎实奋斗。

D.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国人的道德与价值观呈现出混乱、混沌,从国学中汲取营养,以国学修身养性,用国学指导生活,也就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4. 详细信息

17. 请选出以下各项中交际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3分)(   
A.
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B.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你走上前说:“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C.小明看见王大伯家失火后气冲冲跑来对母亲说:“火! 冲天的大火! 它吞噬了太阳!它遮住了大地!

D.小静把自己写好的作文交给老师,恭恭敬敬地说:“请您拜读,再给我面批!”

5. 详细信息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25)

你的属相变成风

王玉清

一帆、阿竹很小就寄养在外公家。乡下一座显得破旧的瓦板房,像一只突兀的喜鹊窝守在高高的台阶上。外公像只羽毛蓬乱的灰喜鹊,她俩还只是嫩雏。

瓦板房前,是一条通村公路,外公每天要去扫路。每天天刚亮,瓦板房的木板门咔嗒一声响,一帆就跳下床,摇醒妹妹阿竹,一起飞快地穿衣洗漱吃早饭。一帆和阿竹跟着外公走到大路上,一个扛笤帚,一个拎垃圾袋。

路被风扫过了,这一天干活,一帆和阿竹挺轻松。阿竹说:“人要是变成风就好了,一会儿就将路扫完了。”一帆说:“外公,你扫累了,就变成风吧,呼啦一下子,就把路扫完了。”

外公有些不自在地笑了。

整个村子的屋顶上,只剩外公家,还有烟囱。外公在每年收割季节过后,将别人丢弃的麦秸秆、稻草,翻晒干爽,捆扎成草个子,沿路摆放欣赏一番,就像将军观阵,而后才与一帆、阿竹一起,一路逶迤地搬运草捆至后院,用作燃料。

外公就这脾气,喜欢自己的劳动果实。粮食果蔬,无论田地里种的,园圃里产的,还是树上结的,外公都喜欢拿将出来,显摆显摆。春天的大白萝卜,在场坪上铺个满地;夏天的冬瓜、南瓜,在堂屋里的大桌子底下,一层层高摞着;金秋时节的屋檐下,则挂满了酒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到了寒冷的隆冬,厢屋里满堆红红的山芋、沾泥的茨菇。一年四季,外公家里充满粮食的气息、柴草的气息。

每晚,外公坐在灶膛口,用火叉拨火;一帆和阿竹,站在旁边,递柴送草。暖暖的火光中,外公给她们讲起了十二生肖:山野里,虎跑蛇游、鼠兔跳跃;平原上,老牛耕田、马儿奔腾;家园中,鸡鸣犬吠、猪哼羊叫……

下午,阳光和煦。外公照例在家搞结算。一把老旧的大算盘,上面荸荠紫的漆,早已褪去大半,珠子的穿孔两边磨得水光圆亮。外公怎么会有算不完的账目?养路工的报酬,公路站一个季度结算一次;每天的饭菜,米是自家碾的,菜蔬是园圃里出的……这种呆账,外公从来不算。外公算的,是一本活账。比如今年的年成预估多少,实际收成多少;养一头肥猪开支要多少,出圈收入又是多少;村里今年农田又被征用了多少,粮食产量又少了多少……

外公太爱惜这块土地了,尽管现今它正被鲸吞蚕食。

插秧时节,谁也无法阻止外公,耕田耙地,上水撒粪,拔秧栽秧。再加上扫路,一个老头子做双份的活儿,外公整天忙得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

一帆与阿竹不可能发现,外公其实就要油尽灯枯了。

这一天,外公巡视秧田水,一帆和阿竹跟在他身后欢快地四处蹿溜。“真像两只小青蛙。”外公自言自语。她俩就回嘴说:“外公外公,癞蛤蟆!外公外公,癞蛤蟆!”

外公一点也不生气。

外公在小河畔的石码头上,坐下了。外公又不由自主地敲打起右腿来。“外公疼吗?外公疼吗?”两个外孙女怜惜地看着外公。夕阳西下,外公陶醉地倚靠在石头旁,目光渐渐迷幻起来……

人们循着哭喊声找来时,发现外公因为休克,倒在河里,身上粘了水青苔。

外公躺在医院里,姐妹俩前来探望。外公伸出干瘦的手,紧紧握住她们。泪水顺着她俩的脸颊往下淌。外公微笑着,一会儿小田鼠乖乖、一会儿小兔子乖乖地叫,硬是让两个外孙女破涕为笑。

一帆属相是老鼠,外公掐算过了,田内之鼠,五行属涧下水;阿竹属兔,是山林之兔,五行属城头土。外公说过,属相像一个人看不见的巨大气囊,里面装着自个的脾气、爱好、经历,还装着各种花香、草味和泥土的气息,它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古老的身份证件。

外公的嗓音低弱下来。外公的属相是马,五行属杨柳木。外公喃喃地说,活了这一辈子,外公累了,不要属马了。外公的属相,就要变成风了,轻轻飘荡的杨柳风……

一帆曾问外公:“十二生肖之中,为什么没有天上飞鸟,没有水中游鱼?”

记得外公这样回答——虽然说龙蛇本事大,有时会到天空或水里,去度度假,可十二生肖,都关注大地,喜爱大地,不避大地上的祸福苦乐,就像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  )

A.“外公像只羽毛蓬乱的灰喜鹊,她俩还只是嫩雏”,此句用形象的比喻表明外公的博大胸怀和两个小外孙女的寄养身份。

B.“整个村子的屋顶上,只剩外公家,还有烟囱”,这表明外公家的经济条件是村里最差的,外公没有钱来改善厨房设施。

C.“这种呆账,外公从来不算。外公算的,是一本活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外公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对耕地减少的现实的担忧。

D.一帆和阿竹把外公称作“癞蛤蟆”,是对外公称她俩为“青蛙”的回应,表现了她俩活泼、淘气的个性,以及亲密、和谐、温馨的祖孙情。

E.小说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叙述了外公带着两个孙女艰难度日的故事,表明在人间只有亲情最伟大。                                                  

5.小说以“你的属相变成风”为题,有什么好处?(6)

答:                                                  

6.小说主人公外公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答:                                                  

7.小说中多次提到“十二生肖”“属相”,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答:  

6. 详细信息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时,高帝引遂曾为之师友。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齐初,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竟陵王深相器重,号为“周舍”。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亦以述曾方汲黯: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几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属籍者二百余家。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征为游击将军。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

    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仍辞还东。高祖诏曰:“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无所资。以天监八年卒,时年七十九。注《<>文言》,著杂诗赋数十篇。                             (选自《梁书·列传五十三》,有删节)

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库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B.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C.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D.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C.编户,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D.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10.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述曾学有所成。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和奖赏。

  B.范述曾能力出众。刚就任永嘉太守时,便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顺利地解决了横阳县凶徒聚集的难题。

  C.范述曾清正廉洁。在永嘉郡任职期间,努力保持操守,不接受馈赠,明帝对他很是赞赏,下诏褒扬他。

  D.范述曾乐善好施。一生所得到的俸禄,都分别施赠给人,等到自己年老之时,家徒四壁,没有资产。

1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2)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

7. 详细信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冯延巳

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

B.“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C.“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

D.“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E、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巾”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13.请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6分)

8. 详细信息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

《红楼梦》构思奇妙,精细而严密。贾府是一个大家庭,要写到的人物极多,如何先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初步印象,不至于读下去弄不清彼此关系,     这才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作者通过酒肆闲话,把宁、荣二府的人物关系,     ____ 故事情节主要在大观园背景中展开,而园子的规模是很大的      ______ 并“试才题对额”,一一描绘各处山水庭院特点,我们能获得如此深刻的印象吗?

9. 详细信息

19.下面这幅漫画在第三届漫画大赛上获得了金奖,请从构图和寓意的角度说明漫画获奖的理由。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

 

10. 详细信息

1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舶来品”;而庄子《逍遥游》中的“                                   ”两句也表达了与此近似的意思。

(2)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只盼望官职显达并借此打消晋武帝猜忌的句子是:“                                   

3)屈原《湘夫人》开头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写景句子是:

                                   

11. 详细信息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毒舌”来了,不仅来得快,而且多。从《金星脱口秀》到《奇葩说》,曾经人人厌弃的“毒舌”,如今成了网红,成了诸多综艺节目的卖点。

材料二:

我们生活在虚伪中太久,人们普遍患上了人际关系真相匮乏症。励志书、温情的电视剧、人与人之间过多的客套……这些很有必要,但多到让人窒息,就需要毒舌来刺破沉闷的空气,打开一扇窗子。                                                            

——《南方周末》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