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2)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_米; (3)C地位于D地的_______方向;若测得C、D两地图上距离约_______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2千米. (4)图中小溪的流向是自_______向_______. 答案:(1)山顶;陡崖;山谷;山脊;(2)570;(3)西北;2;(4)西北;东南.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材料一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摘自《孟子》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柏拉图国家观念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共同原因。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教权不断扩大。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5、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17、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嬗变》(2)阅读材料二,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分析逻辑清晰。
地理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