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右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据此回答30-31题。 30.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 A. 昼夜温差大   B. 秋雨绵绵   C. 气候湿热   D. 台风频繁 31.在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势          D.河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悼念沈从文先生文/季羡林①去年有一天,老友肖离打电话告诉我,从文先生病危,已经准备好了后事。我听了大吃一惊,悲从中来,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写了一篇悼念文章,自诩为倚马可待,情文并茂。然而,过了几天,肖离又告诉我说,从文先生已经脱险回家。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又窃笑自己太性急。人还没去,就写悼文,实在非常可笑。②到了今年,从文先生真正去世了。③我认识沈先生已经五十多年了。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他的作品。我觉得,在所有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就是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决不含糊。④我同沈先生打交道,是通过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丁玲的?母亲?出版后,我读了觉得有些意见要说,于是写了一篇书评,刊登在《文学季刊》创刊号上。刊出以后,我听说,沈先生有一些意见。我于是立即写了一封信给他,同时请求郑振铎先生在《文学季刊》创刊号再版时,把我那一篇书评抽掉,也许就由于这一个不能算是太愉快的因缘,我们就认识了。我当时是一个穷学生,沈先生是著名的作家。社会地位,虽不能说如云泥之隔,毕竟差一大截子。他同张兆和女士结婚,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撷英番菜馆设盛大宴席,我居然也被邀请。当时出席的名流如云,证婚人好像是胡适之先生。⑤从那以后,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并没有多少接触。我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他在烽火中在昆明住了很久,彼此音问断绝,他的作品我也读不到了,但是,有时候,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我在饥肠辘辘、机声嗡嗡中,竟会想到他。⑥一九四六年深秋,我终于又回到了别离了十几年的北平。从文先生也于此时从云南复员来到北大,我们同在一个学校任职。当时我住在翠花胡同,他住在中老胡同,我们相距很近,见面的次数就多了起来。他曾请我吃过一顿相当别致、终生难忘的饭,云南有名的汽锅鸡。吃饭时,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要解开一个用麻绳捆得紧紧的什么东西,只需用剪子或小刀轻轻地一剪一割,就能弄开。然而从文先生却抢了过去,硬是用牙把麻绳咬断。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有点粗劲,有点蛮劲,有点野劲,有点土劲,并不高雅,并不优美,然而,它却完全透露了沈先生的个性。⑦我曾在几篇文章中都讲到,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不喜欢拜访人。有很多可尊敬的师友,比如我的老师朱光潜先生、董秋芳先生等等,我对他们非常敬佩,但在他们健在时,我很少去拜访。对沈先生也一样。偶尔在什么会上,甚至在公共汽车上相遇,我感到非常亲切,他好像也有同样的感情。我们一谈到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等等,他就喜形于色,眉飞色舞,娓娓而谈,如数家珍,简直就像一个大孩子。他的这份天真更增加了我对他的敬意。⑧我心里曾几次动过念头:去看一看这一位可爱的老人吧! 然而,我始终没有行动。现在人天隔绝,想见面再也不可能了。有生必有死,是大自然的规律。可是,这个规律又是违抗不得的,良师益友的故去,真让人徒叹奈何! 古人云:太上忘情(注)。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凡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步,只有把自己钉在感情的十字架上了。许多可敬可爱的师友相继离我而去,此情此景,焉能忘情? 现在从文先生也加入了去者的行列。像他这样一个有特殊风格的人,现在很难找到了。对我来说,忧思却着实难以排遣。我没有别的本领,只能把自己的忧思从心头移到纸上,如此而已。(节选自季羡林《集外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删改)(注)太上忘情:不为情绪所动,不为情感所扰.1.细读第①段,作者两次接到老友的电话,分别表现出哪两种不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2.阅读第③至⑥段,沈从文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简要概括。3.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写出沈从文先生哪些特点。我们一谈到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等等,他就喜形于色,眉飞色舞,娓娓而谈,如数家珍,简直就像一个大孩子。4.结合第⑧段的内容,概括作者“只能把自己的忧思从心头移到纸上”有哪些原因。
地理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