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完全正确、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谥号    吞噬    逝世    拾级而上    舔犊情深 B.凋敝    婢女    辅弼    惩前毖后    刚愎自用 C.清澈    覆辙    撤除    风驰电掣    天崩地坼 D.囹圄    膏腴    揶揄    向隅而泣    坚贞不逾   答案:B全部读为bì。A、“拾级而上”的“拾”读shè,其余都读shì,“舔”字改为“舐”字;C、“覆辙”的“辙”读zhé,其余都读chè;D、“囹圄”的“圄”读yǔ,其余都读yú,“坚贞不逾”的“逾”字改为“渝”字.  李泽厚: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李泽厚: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 夏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学从一门抽象的人文学科成为影响力甚广的中心学科。美学热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反省,引发了对于革命思维、革命时尚和一些不革命的如衣着、家庭装饰的讨论。中国社会的解冻和复苏是从这些讨论开始的。 1979年李泽厚出版了《批判哲学的批判》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随后是《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在这些著作里李泽厚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锋芒。美学热的不断加温演变为后来的文化热,思想力的辐射照耀了文化、艺术、影视领域激进的实践者,最后汇聚成20世纪80年代涤荡中国社会的新启蒙运动,李泽厚以他的自由思想、理性激情和诗意的表达确立了他在新启蒙运动中的领袖位置。李泽厚的美学和思想史论著,以及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比如积淀、异质同构、儒道互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巫史传统、人化自然、有意味的形式、文化-心理结构、救亡压倒启蒙等等,成为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文学和艺术家们进行创造实践的思想资源。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士林说,李泽厚是在一个不能出现思想家的时代中出现的思想家。“20世纪中国真正产生具有创发性思想的哲学家只有两个,上半世纪是冯友兰,下半世纪就是李泽厚。上半世纪有更宽松的学术自由的环境,诞生了鲁迅、胡适、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也产生了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20世纪下半叶则是很难出现哲学家的时代,东西方的冷战,斯大林主义的盛行,严酷的政治斗争使中国社会长久呈现出凋敝之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李泽厚这样的思想家。” 20世纪50年代,身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的李泽厚和美学权威蔡仪、朱光潜的思想交锋显露了他作为一个年轻思想家的锋芒。李泽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状态中开始他的思想之旅。在那个集体癫狂、思想禁锢而生活凋敝的“文革”年代里,李泽厚艰难地进行着他的思想探索,他研究康德、尼采、叔本华,研究革命、宪政和政治体制,保持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能力。 中国新时期的思想进程被概括为美学热、文化热、国学热、西学热。李泽厚不同的思想命题,在当时的情况下受到不同的刺激而提出,又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也得到不同的评价。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分析,对民主化、对革命的思考引起了左右两边的围攻。李泽厚坚持自己得出的结论,不被时髦的学说所左右,不因为被批评而改变思想的路径。 李泽厚说:“看中国还是要用‘理性’的眼睛。中国那么大、那么复杂,用别的眼睛看都不行,用阶级斗争的眼睛、革命的眼睛、皇帝的眼睛、痞子的眼睛、道德家的眼睛,都不行。用简单的、情绪化的眼睛就看不清楚。不管人们用什么最高级的形容词来捧中国或骂中国,我们都只管面对事实负责任地思考。我的口头禅是我只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选自2009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下列对“新启蒙运动”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新启蒙运动是美学热、文化热演变而来的,在这演变中李泽厚发表了一系列美学论著。 B.新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引发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反省,引发人们对于革命思维、革命时尚和一些不革命的如衣着、家庭装饰的讨论。 C.新启蒙运动的领袖是李泽厚,他以自由的思想、理性的激情和诗意的表达而成为该运动的领袖。 D.新启蒙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但涤荡了当时的社会,也为中国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下列对“李泽厚不同的思想命题,在当时的情况下受到不同的刺激而提出,又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也得到不同的评价”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泽厚在美学热、文化热、国学热、西学热等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思想理论,如积淀、异质同构、儒道互补、实用理性等。 B.李泽厚在那个集体癫狂、思想禁锢而生活凋敝的“文革”年代里,研究康德、尼采、叔本华,研究革命、宪政和政治体制,因而他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命题。 C.李泽厚的思想命题体现了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分析,对民主化、对革命的思考。 D.李泽厚的思想命题在当时不但没有被普遍接受,反而受到左右两边的围攻。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解冻和复苏,是因为美学热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等的反省和讨论。 B.赵士林教授认为,20世纪的中国只产生了两位哲学家,一个是上半世纪的冯友兰,一个是下半世纪的李泽厚。 C.李泽厚的“理性”表现在他不被时髦的学说所左右,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理论成果。 D.李泽厚主张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体现了他对历史、对人民的责任感。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美学热,中国社会仍会处于集体癫狂、思想禁锢而生活凋敝的“文革”时代。 B.在思想禁锢、政治斗争严酷的年代很难产生像李泽厚这样的哲学家,但如果有了宽松的学术自由的环境,就一定能产生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C.如果没有艰难的思想探索、没有潜心研究、没有与学术权威的思想交锋,李泽厚就不可能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D.李泽厚不主张用简单的、情绪化的眼睛看中国,也不主张用阶级斗争的眼睛、革命的眼睛、道德家的眼睛看中国,可见他主张“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