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热带气旋路径及频率(次/年)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分布 (1)热带气旋是发生在________地区的低气压旋涡,________海域上空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中心附近平均风力在________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________月最为频繁。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涝渍两种类型。涝渍多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 (3)图中两种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分别是________圈和________圈。 (4)根据图分析洪涝灾害所集中的气候区。 (5)洪涝铜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流变 林耀德   一块废弃的铜片,在漂流人间数千年后,又被投掷到高温的熔炉里重新提炼,洗去身上所有的杂质。他重新融入精纯的铜浆之中,和所有的同伴化为新的整体。   他曾经在铜山中和其他元素结缡为幻美的结晶,曾经被熔铸为远古时代的巨鼎,曾经是皇帝花苑中伫立台阁上的铜鸟,曾经被压缩为打印上年号与币值的制钱,曾经被僧人牢牢钉死在山门上成为衔住门环的狮头环扣,他又化身为扰人的滴漏,夜夜震动易碎的诗人心房。那些记忆渗透在他的梦中而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氲的蒸汽。   当他清醒过来,已经成为一具魁梧塑像的颜面,迎着晨曦,他感受到清凉的南风。眼前是一座城市,一层层的楼房乱中有序地铺展成巨大的扇形视野。到了正午,他被骄纵的阳光晒得烫热,焕发同强烈耀目的金属色泽,车辆们都得绕着他台座周围的圆环缓缓通行。   塑像傲视的立姿成为市景的一部分,他不再是一群铜分子的凝聚体了。即使过去的历史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识,他却毫不在意。   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塑像人物的化身,他甚至顿悟到什么是寂寞。对于铜本身而言,寂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情绪,他也曾经蛰伏在看不见光的矿脉深处,地球自转了几十亿年也不曾让他如现在一般触发寂寞的念头。接着,他慢慢相信自己拥有心灵,意识到自己正在无声地意识着这个世界。从行人的眼光中,他看出了塑像人物和人民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情感,他从人类眼光的变化体悟出崇高与敬畏之间的不同。崇高是一种无法用言辞超越,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被具体描述的心灵震撼;而敬畏,仅仅是一种避凶趋吉的礼仪。   他也意识到这座铜像似乎寄藏了人类的梦,而且是许许多多哭嚎失声的梦。他遁入塑像尊者的生命史里,体会这种身着戎装,僵直的站立在市区中央的困惑。   塑像人物生前最骄傲的手势完全呈现在台座上方,塑像的脸庞上也镂刻出一连串战争遗留下的凿痕。   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   颜面上的铜,也开始目睹那个人过去的荣光,每当他举起右拳向忠诚的子民们宣告祖国人民的使命时,无数人群如痴如狂的被那种神妙的手势导引……   颜面上的铜,早巳失去了光泽。他最后学到的感情是自怜。灵巧的鸽子在塑像的肩章和军帽上漫无节制地排泄。随着塑像的陈旧,路人不再有崇高的震撼,不再有敬畏的眼神,他们以鄙夷取代了礼赞;最后路人连鄙夷的心情都没有了,他们回报塑像的是无表情的冷漠。   在这座城市有史以来首度被侵略者攻陷的时候,铜像的眼睛流出了金属结晶构成的眼泪;他仍然屹立着,直到这座城市光复后,才被自己的同胞推倒,送进陈旧老迈的炼铜厂。   从每个城市送来的、一式一样的铜像如同巨大的弃尸,无理的横陈肢体,彼此压挤,等待着分解,以及毁灭。   颜面上的铜块再度被解放了,但是马上又被模铸成形,这次他被分割成几百发尖锐闪亮的子弹。当他们以高速呼啸着破空的穿入人体,一切多余的梦境都在血光中归于寂灭。 (选自《铜梦》) (1)根据本文内容,请分点概括叙述“铜”的“流变”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塑像”从铸造到毁灭的过程,试分析其中蕴含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结尾具有可多向解读的广阔空间,若从积极的方面评价,这个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若从消极的方面评价,其缺点是什么?选做一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思想深邃,行文思路大开大阉,借写铜的“流变”,以冷峻犀利的目光透视从远古到当代的人类文明史,以此表达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B.本文作者构思巧妙,赋予本是一种金属的铜以丰富的人格内涵,“铜”的流变史实则是铜造福人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 C.“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钢材”,这句话在文中起转折作用,表明曾经清醒的“铜”在目睹了人们对塑像的态度变化后变得迷茫。 D.本文在意象的营造上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象征手法的运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看似客观的描写中,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取向。 E.本文没有艰涩的词语,也不用怪异的文句,只在冷静的叙述中让思想自然的流淌,语言内蕴丰富而富有张力,让读者在思考中获得启迪。
地理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