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 ) A . 在海边种植桑树 B . 比喻世事的变迁 C . 填海造陆种田 D . 海陆变迁 答案:D建筑的情态(节选)||||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思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恋,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 下列对第一段中作者引用唐诗的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 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B. 为了说明这些诗歌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使人触景生情。 C. 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都是建筑形象。 D. 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 (2) 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B.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D.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作者引用《海棠》诗是为了说明苏轼的诗形象生动,有美感,没有诗情画意的素养,是无法理解的。 B. 《庭中有奇树》描写了恋人在庭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庭院空间很有情趣,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C. “更深月色半人家”,“半人家”指庭院一半被月光笼罩,一半被树阴遮住了。 D. 第二段中引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美。 (4)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是说明小院和诗一样,都会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想像。 B. 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会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C. 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淀有密切关系。
地理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