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国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并肩抗战。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主要场及时间表战场名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1945年9月2日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材料三 抗日战争时期百年饱受分离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出来,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叶嘉莹: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高毅哲    2014年5月份,南开大学为叶嘉莹举行90华诞生日庆祝会,有人用一句话,概括了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察院胡同23号的四合院,是叶家祖宅。在这里,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伯父叶廷又引导她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母亲和姨母都在外教书,也常教叶嘉莹背诵经典。在这样的家学氛围下,叶嘉莹的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年,成绩优异的叶嘉莹选择了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这里,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并且是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    与一般老师不同,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叶嘉莹听课时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师生二人情谊深厚。顾随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叶嘉莹前往北美访问交流时,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这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中西融合的理论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顾随对叶嘉莹的影响不仅限于是她诗词道路的引路人。许多年后的人们,只要听过叶嘉莹的讲学,往往有天马行空之感。叶嘉莹授课不用讲义,她觉得事先写好的文字会把思维限制住,不能尽情阐发诗词的绝妙。她自己称之为“跑野马”。    1979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授课,还在读研的陈洪便常早早前去占座。陈洪说:“那时候我们的诗词评析,还没有完全摆脱旧有思维。拿到一篇词,首先要分析作者的阶级背景、经济地位,从这些政治属性出发,再去分析诗词。可想而知,当叶嘉莹先生出现时,她既遵循传统又大胆创新的讲授,给我们带来多么清新的感觉。”    更让人难忘的,是叶嘉莹对教书的态度。她说:“纵使我不考虑是否对得起学生,也要考虑是否对得起屈原、杜甫他们。”叶嘉莹曾开玩笑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    在她心里,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迫切。她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她的讲台下,不仅有研究生、大学生,还有高级干部官员,转战南北的将军,也有乡镇的初中生,幼儿园的小娃娃。无论在上千人的大礼堂,还是三两人的小课堂,无论对博士生洋洋万言的学位论文,还是小孩子寥寥数十字的诗词习作,叶嘉莹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1993年,她受邀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没人要求她这么做。很长时间内,她的旅费都是自付,几乎完全义务劳动。    她自认,这一辈子,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将当年埋首苦记的顾随的讲课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成《驼庵诗话》,而版税都给了恩师的女儿。另一件就是她去海外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领略中国古典诗词意境,感受传统吟诵之美的两把钥匙。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体会到了古典诗词里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把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选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20日第3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1966年赴美,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开始赴国内讲学。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叶嘉莹说:“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②《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种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    ③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D。A.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70余年而不倦,这既是她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B.顾随对叶嘉莹的一生影响极大,叶嘉莹的讲课风格受老师影响,研究受到了老师寄语的鼓励,在南开大学设立奖学金、学术基金也是受老师影响。C.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父母和姨母从叶嘉莹小时候就教她背诵诗词经典,并教她用院子里的草木为对象,吟诗作词。D.叶嘉莹自认一生完成了两件大事:出版《驼庵诗话》,录下戴静山教授的古诗吟诵。这只是叶先生的自谦,她做成的事情应该远不止这些。E.从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洪对叶嘉莹的评价里,可以感受到叶嘉莹对融合中西的词学研究的自信,这也是她“好为人师”的主要原因。(2)叶嘉莹一生的追求是“乐做诗词传灯人”,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追求?请结合其人生经历简要分析。(3)顾随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请结合材料分析她是怎样“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4)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体现了叶嘉莹哪些美好的精神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