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B.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增殖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答案:【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过程是让两个各具优良性状的植株进行杂交,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A正确;②过程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正确;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莫须有与想当然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喊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所以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了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教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孩时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题,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功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了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到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遇到又一次类似的事件,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出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意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有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9.依据本文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答:①“罗马法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莫须有与想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写上小学的时候,“我”被冤枉“莫须有的罪名”的事例,而为什么要再写一次上大学时遭遇的同样经历?   答:□□□□□□□□□□□□□□□□□□□□□□□□□□□□□□(不超过30个字)  11.文中划线句子中的“细微的差别”指什么?   答:□□□□□□□□□□□□□□□(不超过15个字)  12.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本文围绕“莫须有与想当然”这一中心事件共选择了三件典型事例,每件事中都有心理描写。     B.本文从三件小事的现象中挖掘到文化的深度,从而使我们在反差中判断是非,在具体中了解抽象。     C.三件事的共同点都是认为学生完成作业是抄的,其根据是作业好得令人不能相信。     D.文章所叙事件的结果都出于作者意料,这样构成反差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其受害后的痛苦和反思。     E.第三次反差是在“我”当老师时,同样的“想当然”。因受到班上同学和老师的指责,某一“学生”才免受其害。  
生物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