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第一次联考试卷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第一次联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文件,要求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禁建设“丑陋建筑”。消息一出,“丑陋建筑”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不少人看过各地一些“丑陋建筑”的照片后直呼“无法直视”“辣眼睛”。

其实,审美是非常主观和因人而异的,有的被评选出的“丑陋建筑”也颇具争议,很多人认为“挺好的、并不丑”,有的“丑陋建筑”在当选“最丑”前甚至曾获得过“年度最佳”,被评价为“最具创意性和革命性的建筑”。而且,建筑时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不同的评价:埃菲尔铁塔施工期间被一些建筑师和知名人士质疑,认为它“毫无疑问让巴黎蒙羞”;大卢浮宫项目卢浮宫改造计划的玻璃金字塔入口设计方案刚发布时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批评,被认为“绝对不能接受”,对神圣的卢浮宫来说,是“残酷的暴行”“巨大的错误”。但随着时间的冲刷,埃菲尔铁塔和玻璃金字塔都成为巴黎的著名地标。可见,建筑这门艺术需要时间,有一种难以提前预知的独特神秘性。

但为何,即便是在关于美和丑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答案的背景下,即便是在建筑的独特神秘性需要被慢慢证明的背景下,还是有些建筑无论让业内人士来看还是让普通民众评价,都是“当之无愧”的“最丑”?有建筑学者给出的标准或能回答这一问题:对权利和资本过度膨胀的价值观体现,建筑使用功能极不合理、与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极不和谐、滥用符号、低劣崇洋山寨、形象媚俗、盲目仿古、体态怪异恶俗……由此可知,虽然审美不分高下,但人们对审美的底线却能达成共识,挑战审美底线的建筑,都是舍弃了文化与艺术的追求。

由此,人们追问,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一个明确的答案是:我们需要的一定不是媚俗崇洋、照搬照抄等挑战审美底线的“丑陋建筑”。建筑,是为了让人诗意地栖居,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发挥物理空间承载社会活动的实用功能,实现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即便是当时备受争议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它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也是清晰的——“对于法国人来说,卢浮宫不仅仅是拥有绝品收藏的博物馆,更是他们历史甚至日常生活的核心。金字塔的律动来自整个建筑的几何性,而这种几何性正是深植于法国文化的,塔身的玻璃映射出卢浮宫和天空,以及巴黎美丽多变的光线嬉戏。”在实用性方面,通过改造,卢浮宫此前曲折的参观路线和昏暗的展厅状况得到改善。同样是贝聿铭的作品,坐落在中国的苏州博物馆也很好地考虑了周围建筑风格与实用性,成功地扮演了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角色。

以此作为一个观察的窗口不难发现,建筑应当与历史文化和艺术结合,应当与当地环境呼应,应当承载一定功能。用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的话概括,“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土地,建筑应自然而然地生根于这样的历史文化。

(摘编自陈晨《让建筑在文化的根上长出新芽》)

材料二

建筑的艺术和其他的艺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现在先谈谈建筑的艺术和其他艺术相同之点。首先,建筑的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其他的艺术一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通过人的思想意识而表达出来的,并且是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又赋予建筑以民族性。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应。

从艺术的手法技巧上看,建筑也和其他艺术有很多相同之点。它们都可以通过它的立体和平面的构图,运用线、面和体,各部分的比例、平衡、对称、对比、韵律、节奏、色彩、表质等等而取得它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建筑和其他艺术相同的地方。

但是,建筑又不同于其他艺术。其他的艺术完全是艺术家思想意识的表现,而建筑的艺术却必须从属于适用经济方面的要求,要受到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制约。一张画,一座雕像,一出戏,一部电影,都是可以任人选择的。可以把一张画挂起来,也可以收起来。一部电影可以放映,也可以不放映。一般地它们的体积都不大,它们的影响面是可以由人们控制的。但是,一座建筑物一旦建造起来,它就要几十年几百年地站立在那里。它的体积非常庞大,不由分说地就形成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强迫人去使用它,去看它;好看也得看,不好看也得看。在这点上,建筑是和其他艺术极不相同的。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艺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审美是非常主观和因人而异的,因此,一些人眼中的“丑陋建筑”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并非如此。 B . 尽管美丑的标准在人们心中各不相同,但有些建筑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一致认为它们“丑”。 C . 可以肯定地说,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需要那种媚俗崇洋、照搬照抄等挑战审美底线的“丑陋建筑”。 D . 和其他艺术一样,建筑艺术也是一种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并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应。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会被赋予不同的评价,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便是最好的证明。 B . 虽然审美不分高下,但人们的审美底线却是一致的;凡是挑战审美底线的建筑都是“丑陋建筑”。 C . 与卢浮宫改造不同,苏州博物馆充分考虑了周围建筑风格与实用性,传承了历史,开拓了未来。 D . 建筑并不表现艺术家思想意识,只须从属于适用经济方面的要求,且受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制约。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建筑的艺术与其他的艺术不同之处的一项是(   )
    A . 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木构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 B . 故宫角楼屋顶大量采用的仙人走兽造型,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 C . 从古至今,人类在住屋上总是或多或少地下过工夫,以求造型上的美观。 D . 五千年华夏文明筑起无数瑰宝,故宫博物院、滕王阁、应县木塔等建筑至今为人称道。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思路。
  5. (5) 下图中的贵州某风景区酒店被评为2020中国十大“最丑建筑”之一。请结合材料,分析它被评为“最丑建筑”的原因。

2.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Ⅱ

大春  小花

阎秀丽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兵站得很直,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身后的一点灯光,便有一抹微笑在静夜里绽开。他微微仰起头,看着哨所前那棵树。月光斑斑点点地穿过枝桠打在他的身上,也打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

哨所呈乳白色,很显眼,它建立在军事禁区内一座三面环海的小岛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

哨所很静,静到似乎只能听到小花的呼噜声。

小花睡得很香,大春不睡觉,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有一次兵出去执行任务,等三天后回来的时候,大春就在门口坐着,兵甚至看到了大春眼睛里隐隐的泪痕。

兵第一次看到大春的时候,她正在灌木丛里瑟瑟发抖,一条腿被一根铁丝穿透,上面的血已经凝成了硬痂。兵把她带回了哨所,上药包扎,悉心照料,很快,大春成了兵的影子。

虽然这里一片荒寂,小小的哨所,木木的兵,并且还给她起了那么土的名字,但是大春似乎很喜欢这里。每天都围着哨所跑来跑去,兵望着她宠溺地笑,有时候喊声,“春儿!”

大春便乖乖地跑到兵的跟前,毕竟只有兵才能和她说话。那些树,那些偶尔飞过的鸟儿,只不过是引她一时的雀跃而已。大多的时间里,还是和兵在一起,即使她很不喜欢这个名字。

兵虽然木讷,但是不站岗的时候,也会靠在大春的身上,跟她讲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故事。听着听着,大春就忍不住打起了瞌睡,然后不知不觉地靠着兵香甜地睡去。

兵兀自说着,看着天上清冷冷的月光,直至月光在兵的眼里化成万千的星星,点点滴滴在兵的眼里闪烁。

很多时候,兵和大春都是默默无言,他们每天按着既定的路线巡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大春也逐渐习惯了这里所有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小花的突然来临。

小花长得很漂亮,圆圆的眼睛清澈明亮。大春看着兵怀里的小花,心里便有些不悦,哀怨地看着兵。

“往后你就有伴了。”兵笑着对大春说,并且用理解的眼神看了看大春。

大春心里有些不悦,但是没有说出来,只是冲着小花呲了呲牙。

兵便笑,顺手在大春的脑袋上来了个“暴栗”,大春吃痛,有些不情愿地躲了开去。

兵每天早上都要去升旗,大春也会跟着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和平时巡逻的脚步一样。小花不去,小花在睡觉,好像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睡觉。

在晨曦中,兵的姿势很标准,大春的姿势也很标准,没有音乐,兵嘶吼着把国歌唱出来,和着海浪的咆哮。

旗升到旗杆顶端的时候,兵的声音也戛然而止。

海浪冲刷峭壁的声音伴随着猎猎飘舞的红旗,哨所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

大春慢慢地适应了小花的存在,兵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没事就和大春、小花聊天。

“今年是梨果大年,准定是个大丰收,可够累的了。”

“汪,汪汪……”

“爹的老寒腿也不知怎么样了,娘的风湿痛又犯了吧?闺女的个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不少?”

“喵……”

大春白了一眼兵,兵说的话让她似懂非懂,她毕竟只是一条狗,哪里懂得了那么多!都说猫和狗是冤家,大春可不这么想,小花就是她的亲人,兵也是她的亲人。

兵无可奈何地看了她们俩一眼,上床睡觉,月光明晃晃地笼罩着屋子,很快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

兵复员了,走的时候,是趁着小花和大春不在的时候走的,他没敢回头,耳畔隐约听到几声“汪汪……”,还有“喵……”

海面上起了雾,兵的眼睛里也起了雾,湿漉漉的,看不清那座三面环海的哨所。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兵站在院子里,女人走到他的身后,给他披上一件外衣,柔声说道:“天凉了。”

“小花睡了?”

“睡了,这孩子,都不认得你了,拿着你的相片对比才肯叫你一声爸爸。”

“春儿,这些年苦了你了!”

女人靠在兵的肩膀上,兵把女人揽在怀里,他轻声地和女人聊着天:

“大春开始不喜欢小花……”

“你讨厌,怎么给狗和猫起了我和闺女同样的名字!”

“哈,这样我就觉得咱们一家人都在一起呢,你不知道,那个大春啊……”

耳畔传来轻微的呼噜声,兵看着怀里已经睡着的女人,笑了笑,抬头看着墨蓝墨蓝的天空。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月光下,哨所前,一个笔直的身影,一条狗,还有一只猫。

(选自《小小说月刊》)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哨所中只有一个兵,但“兵”每天都按既定路线巡逻,每天早上都要去升旗,并且升旗时还唱国歌,这充分体现“兵”忠于职守,热爱祖国。 B . 兵“没事就和大春、小花聊天”,聊天的内容涉及年成、爹娘和闺女等,言语之中饱含了对家乡、对亲人浓烈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读之令人动容。 C . 听到“兵”给狗和猫起了与自己和闺女同样的名字,女人觉得他“讨厌”,可见女人对“兵”轻贱自己和孩子感到不满,说明女人不够理解“兵”。 D . 结尾一段是写“兵”想象自己当初在哨所时的情景呢,还是有了一个新的兵接替了他的岗位呢,小说没有具体交代,这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在描述岛上的大春和小花时多运用人格化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心理与情感,从而将这两个小动物刻画得鲜活亲切,情趣盎然。 B . “哨所很静,静到似乎只能听到小花的呼噜声”,句中运用以静衬动的方法,“只能听到小花的呼噜声”说明哨所看似很静实则并不静。 C . 小说构思精巧,借助女人和兵的对话交代了兵将哨所里的狗和猫起名为“大春”和“小花”的原因,从而使小说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D . 小说语言流畅自然,描写简练传神,景物优美,意境清新,并且多用简短的句式和段落,使得全篇带有几分散文化甚至诗化的韵味。
  3. (3) 文中为什么要反复描写“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中的人物命名颇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3.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李渤,浚之。刻志于学,与仲兄涉偕隐庐山。元和初,户部侍郎李巽、谏议大夫韦况交章荐之,诏以右拾遗召。于是河南少尹杜兼遣吏持诏、币即山敦促,渤上书谢,不拜。洛阳令韩愈遗书曰:“方今天子仁圣,自即大位,凡所出而施者无不得宜。四海所环,无一夫甲而兵者。若此时也,遗公不疾起与天下士乐而享之,斯无时矣。昔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已,迹接于诸侯之国。今可为之时,自藏深山,牢关而固拒,即与仁义者异守矣。想遗公冠带就车,惠然肯来,舒所畜积,以补缀盛德之阙,利加于时,名垂将来。”渤心善其言,始出,家东都,每朝廷有阙政,辄附章列上。元和九年讨淮西,上平贼三术:一日感,二曰守,三曰战。感不成,不失为守;守不成,不失为战。又上《御戎新录》。乃以著作郎召,渤遂起。以直忤旨,下迁丹王府谘议参军,分司东都。渤虽处外,然志存朝廷,表疏凡四十五献。擢为库部员外郎。渤既以峭直触要臣意,乃谢病归。会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表渤为副元颖劾奏渤卖直售名资狂躁干进不已外交方镇求尉荐不宜在朝出为虔州刺史。渤奏还信州移税钱二百万,免赋米二万石,废冗役千六百人。观察使上状。不阅岁,迁江州刺史。渤又治湖水,筑堤七百步,使人不病涉。入为职方郎中,进谏议大夫。时政移近章,纪律荡然,渤劲正不顾患,通章封无阕日。天子虽幼昏,亦感寤,擢给事中,赐金紫服。后帝谓渤有党,出为桂管观察使。逾年,以病归洛。大和中,召拜太子宾客。卒,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渤,孤操自将,不苟合于世,人成谓之沽激。屡以言斥,而悻直不少衰,守节者尚之。

(选自《新唐书·李渤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会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表渤为副/元颖劾奏渤/卖直售名/资狂躁干/进不已外交/方镇求尉荐/不宜在朝/ B . 会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表渤为副/元颖劾奏渤/卖直售名/资狂躁/干进不已/外交方镇求尉荐/不宜在朝/ C . 会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表渤为副/元颖劾奏/渤卖直售名/资狂躁/干进不已/外交方镇求尉荐/不宜在朝/ D . 会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表渤为副/元颖劾奏/渤卖直售名/资狂躁干/进不已外交/方镇求尉荐/不宜在朝/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人成年后由父母或尊长取的别名,又称“表字”。古人自称用名,称人用字。 B . 仲兄:即次兄、二哥。古代常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之间的长幼排行顺序。 C . 东都: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所指不一。隋唐时指洛阳,时京都在长安。 D . 礼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科举等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渤立志向学,隐居不仕。元和初年,李巽和韦况交替上奏荐举他,朝廷召他任右拾遗,河南少尹杜兼派遣属吏拿着诏书和财物去山中敦促,他辞不受命。 B . 李渤积极进言,心系朝廷。元和九年征讨淮西,他献上平贼三法,后又献上《御戎新录》;出任丹王府咨议参军时,他仍关心朝政,总共献上疏表四十五次。 C . 李渤关心民生,为民谋利。任虔州刺史时,他上奏减免税米二万石,废除冗役一千六百人;任江州刺史时,他治理湖水,修筑长堤,使人们免除涉水之苦。 D . 李渤为人刚直,屡遭贬斥。他孤高自持,不迎合世人,正直敢言,往往触怒皇帝或权贵,故多次被贬,最终贬为桂管观察使;但他不改其直,颇受人崇敬。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渤心善其言,始出,家东都,每朝廷有阙政,辄附章列上。②逾年,以病归洛。大和中,召拜太子宾客。

  5. (5) 韩愈在信中劝说李渤出山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客夜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曾”“不肯”生动表现出诗人睡不着还望睡着、天不明盼望天明的情态。 B .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深夜景物,寓情于景,以此烘托诗人愁绪。 C . 尾联是诗人的想象:老妻因自己迟迟未归而难以成眠,借学书来打发时间。 D . 诗歌题为“客夜”而通篇无一“夜”字,却又全是客夜之景之情,十分巧妙。
  2. (2) 颈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何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以“”两句向曾皙解释自己嘲笑子路的原因。
  2. (2) 《鸿门宴》中,樊哙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当前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地位的两句话是:“。”
  3. (3) 自从屈原吟唱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动人的诗句后,“木叶”就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如“”。
6.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I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促进共同富裕是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富裕,      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 脚踏实地、         

回首过往,正是亿万人民         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让全面小康的梦想照进现实。展望未来,实现共同富裕依然需要携手并肩拼搏。作为汇聚众智、凝聚共识、集聚众力的全国两会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归根结底    循序渐进    久久为功    胼手胝足 B . 归根结底    按部就班    历久弥坚    胼手胝足 C . 追根问底    按部就班    久久为功    白手起家 D . 追根问底    循序渐进    历久弥坚    白手起家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为汇聚众智、凝聚共识、集聚众力的全国两会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B . 作为凝聚共识、汇聚众智、集聚众力的全国两会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C . 全国两会作为汇聚众智、凝聚共识、集聚众力的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D . 全国两会作为汇聚众智、凝聚共识、集聚众力的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7.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Ⅱ

苦,最早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后来把它的味道也称为苦。这是苦字的本义。有时候,我们虽然并没有病痛,但是,吃某些苦物能够使我们产生特殊的感觉。例如,吃某些植物的叶子或果实,虽然有些苦味,   ①    , 于是茶和咖啡的功效就这样被发现了。有时候,我们把某些苦味的植物与别的食物一起烹调,能够使食品比原来更加可口或者有香味,慢慢地我们就   ②   。比如,苦瓜、莲子、银杏等,它们或浓或淡的苦味就很受人们的欢迎。

人们从天然地排斥苦味,   ③    ,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没有人愿意吃苦,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但是,(   )。一点苦都不肯吃,将来就可能要吃大苦头。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有必要吃点苦,为了长久的健康和幸福 B . 为了长久的健康和幸福,人们有必要吃点苦 C . 因为长久的健康和幸福,人们有吃点苦的必要 D . 人们有吃点苦的必要,因为长久的健康和幸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半岁时,江梦南因病双耳失聪,但她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凭借惊人的努力,2011年她考入吉林大学药学院,2018年考上清华大学博士。她说:“我从来没有因为听不见,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我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造福所有人。2022年3月3日,江梦南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