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4.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4.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材版本:历史
试卷分类:历史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 .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 .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 .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 .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2. 单选题
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B . 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C . 京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D . “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3. 单选题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 . 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 . 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C . 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 . 攀比之风盛行导致风气败坏
4. 单选题
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B . 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 . 大公报专门提供法律帮助 D . 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5. 单选题
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  )

时间

产业女工人数

占总产业工人比例

行业

1920年

16.7万

40.5%

集中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

1930年

37.4万

31.7%

1933年

24.3万

48.7%

①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瓦解,妇女成为自由劳动力

②国民政府能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③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行,提升了妇女劳动能力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6. 单选题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开始出现于(  )

A . 明末清初 B . 清末民初 C . 新中国初期 D . “文革”时期
7. 单选题
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  )

A . 坚船利炮 B . 洋纱洋布 C . 自由平等观念 D . 欧洲风俗习惯
8. 单选题
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 受西方服饰的影响 B . 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C . 新潮女性日益增多 D . 裁剪和工艺突出女性的曲线
9. 单选题
1912年6月27日《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到:“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边的,有梳在后头的,有几百个样式。”这反映(  )

A . 当时中国女子服饰趋向简约 B . 妇女地位提高,获得解放 C . “以夷变夏”在人们的情感中逐渐淡化 D . 风气开化,国人普遍追求时尚
10. 单选题
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

A . 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 . 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 . 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 . 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