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八年级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人生在世,总少不了陪伴。这些陪伴,常常来自亲人师长或同学朋友。有时,某些陪伴还可能来自陌生路人或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来自那毫无生命的物品或境遇……十几年来,有没有一种陪伴,已经沉淀在你的心中,使你一想起来便觉得温暖可亲,长久永恒……

请以“最温暖的陪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要少于 500 字。

注意: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 单选题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B .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很好地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是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 D .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是魏学洢,明末著名文学家。
3. 默写
古诗文默写。
  1. (1) 青青子衿,。纵我不往,。(《诗经·子衿》)
  2. (2)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经·关雎》)
  3. (3) 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4. (4)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李白《送友人》)
  5. (5) 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 (6) 无意苦争春,。(陆游《卜算子·咏梅》)
  7. (7)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 (8)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4.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当欢笑淡成沉默,当信心变成失落,我(A.走进   B.走近)梦想的脚步,是否依旧坚定执着;当笑颜流失在心的沙漠,当霜雪冰封了亲情承诺,我无奈的心中,是否依然碧绿鲜活。有谁不渴望收获,有谁没有过苦涩,有谁不希望生命的枝头挂满丰(        ),有谁愿意让希望变成梦中的花朵。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甩掉世俗的jī(        )绊,没谁愿意,让一生在(A碌碌无为  B有所作为)中度过。整理你的行装,不同的起点,可以到达同样辉煌。人生没有对错,成功永远属于奋斗者。

  1. (1) 给文中的加下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jī绊

  2. (2) 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乙

  3. (3) 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整理你的行装,不同的起点,可以到达同样辉煌。

    修改句:

5. 诗歌鉴赏
阅读《诗经·蒹葭》,完成后面小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象、幻想的描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B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 .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 选文中没有直接抒情,也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来含蓄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
  2. (2) 你是如何理解诗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表达效果的?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 , 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节选)

【注释】①张盖:打着伞。②斑剥:色彩错杂的样子。③围:周长的计量单位。④进贤冠:古代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挂进贤冠指辞官隐退。⑤情障:情欲的魔障。这里指对山水的喜好。

  1.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佁然不动

    犬牙差互

    ③去桥三里

    ④思立亦以为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B . 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C . 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D . 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4. (4) 这两篇文章作者在游玩中所流露的情感有何异同?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打好麦收战役。 B . 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很大。 C . 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D .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2. (2) 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语言品析。

    ①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②请从人物描写的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

  4. (4) 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请简要概括。
  5. (5) 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8.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鲨鱼身体庞大,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但它历来也被称为海洋中的“整容师”。 B . 在海洋系统中,许多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鯊鱼的攻击与吞食。 C . 鲨鱼是海洋系统中的“清道夫”,它能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D . 文章认为随着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对整个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优化性,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2. (2) 鲨鱼为什么被称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请简要概括。
  3. (3) 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9. 综合题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2017年11月2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材料二:

    图片_x0020_100001

材料三:张国新(全国人大代表):除了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外,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加强校园欺凌综合治理,设立两级欺凌治理委员会,完善相关处置程序。同时,建议通过立法把教育惩戒权赋予学校和老师,以起到防微杜渐的惩戒效果。

    林夏(深圳阳光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公众场合。美国专家的研究表明,旁观者的态度越倾向于协同或沉默,班级的欺凌行为就越多,反之欺凌行为就越少。旁观者的态度是影响校园暴力发生的关键。

    詹小彤(受访家长):我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是寄养在亲戚家。孩子其实是跟我们讲过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的事情,说不想去上学了。当时就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天天工作拼命挣钱,你还不好好学习?再说他怎么不欺负别人?肯定是你自己不好。没想到真是我们错了。

  1. (1)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京西城区校园欺凌案判决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同样不能逃避刑法的制裁。 B .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的整治,并力求对未成年人的惩治有法可依。 C . 我们应该对校园欺凌现象和行为说“不”:不参与欺凌,不做冷漠的围观者。 D . 家长发现孩子受到校园欺凌时,要冷静处理,首先要教训、批评自己的孩子。
  2. (2) 根据(材料二)写出结论。
  3. (3) 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结合下图,说说怎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现象?

    图片_x0020_100002

10.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选文(1):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选文(2):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1)中的(A)与(B)分别指保尔与他哥哥阿尔焦姆。 B . 选文(1)中写的是“他”加入骑兵,积极参加战斗的故事。 C . 选文(2)中母亲所邮寄的包裹是“他”创作的小说《暴风雨》。 D .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这本书时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
  2. (2)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