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丽外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考试(3月)试卷

浙江省丽水市丽外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考试(3月)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乡土中国”一词,最初是以费孝通著作的书名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形成独特影响力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时,都以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为参照,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

不过,仔细阅读《乡土中国》,其中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由此可见,费孝通使用的概念并不是“熟人社会”,而应是“熟悉社会”。

“熟悉社会”与“熟人社会”虽一字之差,但两者在内涵上存在差异。相较而言,“熟人社会”主要指人际熟悉而亲密的关系。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因熟悉而获得信任,以人情“给予”和“亏欠”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这样描述:“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 也就无需往来了。”然而,在“熟悉社会”中,除了人情之外,还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的熟悉。费孝通生动地指出,“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1937年出版的后记和1984年的重刊序言中,费孝通特别强调,“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因此,费孝通先生试图揭示的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是一个“熟悉社会”,而非 “熟人社会”。并且,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乡土中国”抽取的只是中国基层社会的部分体系及其属性。也就是说,“熟悉社会”只是传统中国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选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人民日报》2015年4月27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对后来的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乡村变化的思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 相较“熟人社会”概念而言,“熟悉社会”的内涵更丰富,更能反映乡土社会的具体形象。 C . “熟悉社会”是更符合费孝通先生乡土社会理论的理想类型概念,属于传统中国的一部分。 D . 即使在城市,“熟悉社会”关系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由此可能形成新的“地方认同”的社会关系网络。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文中区分了“熟人社会”与“熟悉社会”的概念区别,重点论述了“熟悉社会”的概念内涵,使“乡土社会”的概念界定更明确。 B . 作者引用了《乡土中国》中不同的四个章节的原文,主要以咬文嚼字的方式论证了费孝通所提出的“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而不是“熟人社会”。 C . 在作者看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虽不能概括中国基层社会的全貌,但并不因此而减少其学术价值。 D . 作者试图以“熟悉社会”来对当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地方认同”现象进行解释。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客观上说,不少学者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是不当的。 B . 在乡土社会中,当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熟悉达到相当程度后,能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内容,而无须了解相关理论。 C . 一个北漂青年很可能在工作地遇到同乡或甚至同族成员,并由此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在当地形成新的人脉圈子。 D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情传统会一边遭受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一边持续地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人情往来渗透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常常被当作一种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资源进行互换。人情一般都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的,并在这种非等价交换中反反复复,使得这种人情交换旷日持久地持续下去,村民之间依赖这种人情关系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使乡土村民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及其极端重要性。虽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村民们的交往行为依旧按照人情的规则在互惠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交往活动中的经济利益交换成分却在逐渐增加。费孝通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乡土社会关系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人和人之间单靠人情难以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乡土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变得理性化、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

(摘编自刘青《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的变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3月,有删改)

材料二:

图1 过年开销大头主要在哪方面?   

图2 春节花费有没有给你带来压力?

(摘编来自罗芳菲《过个年预计花多少钱?人情支出成最大花费》,《民生周刊》2016年2月)

材料三:

乡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因为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以村落为生活单位的乡村社会,依靠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乡村社会村落聚居的生存状态,使农民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很易于彼此熟识,即使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乡土社会的乡情因素依然可以游刃有余地调和或者说超脱于这些纷争之中。此外,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失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

(摘编自魏韬《白鹿原:失落的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四: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宗法传统的社会,人们生活在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教规范网络中,根本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独立的人格。“梁漱溟在把中国的社会系统同西方的社会系统进行对比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的,也不是社会本位的,而是关系本位的。”(《金耀基自选集》)其中关系本位其实就是家族本位、集体本位。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主体地位被淹没在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洪流之中,从而无法产生以个人独立、社会自主为基础的契约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契约主要是作为一种经济范畴起作用,因其领域狭小不可能对整个社会关系发生全局性影响。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成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的是“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变规律。但由于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我国当前只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只重视契约的微观分析而不重视契约的宏观研究。由此可看出中国市民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完整性。

(摘选自龚玉伟《析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人情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我国的传统社会规范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B . 传统的充满亲情和温情的走亲访友逐渐与经济利益挂钩,这反映出市场经济对人情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C . 人情支出在过年开销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这让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感到有经济压力,但又不得不参与其中。 D . 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对春节开销感到有压力,说明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春节消费能力并未达到应有的平衡状态。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也使得社会关系变得理性化、功利化,逐渐改变了人们交往的行为规则。 B . 随着经济利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逢年过节请客送礼不可避免地成为维系人情往来的必要行为。 C .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意味着维系传统社会正常运转的乡情纽带已经受到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D . 人们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是数千年遵循“三纲五常”的结果,这决定了传统社会规范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
  3. (3)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社会关系良性发展?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儿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我甚至可怜他了。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

“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柯瓦连科坐在那儿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

“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有删改)

文本二:

写实小说努力营造符合现实的逻辑,在富于生活实感的艺术世界中,塑造符合真实生活样态的艺术形象。它以艺术虚构的假造成逼似生活的真,以诉诸想象的艺术幻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获得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贴近感,从而受到深深的感染。

写意艺术则需要变形,需要荒诞。如果说写实小说紧贴着生活真实的样态,是再现的艺术,那么写意小说则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甚至是荒谬怪诞的内容,表达思想,是表现的艺术。它突破生活样态,违逆现实逻辑,取得了艺术表现更大的自由。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写道:“逼真的原则本身限制束缚体现某类观念的需要……那幻想就获得摆脱现实生活的逻辑和创造幻想的权利。”写意小说的作家正是利用这一权利,为所要表现的精神、观念、情感——即所谓“意”——创造出种种不可思议的形象。在“意”和“象”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艺术关系和联系,使前者得到充分巧妙的艺术表现。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祥的叹息声”中既有别里科夫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的胆小,也有什么事都会让他心慌得很的多疑。 B . 极力维护现状的别里科夫偶尔也会从套子里钻出来呼吸,他决定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是走出“套子”的尝试。 C . 为了避免自己和柯瓦连科的谈话被人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来,别里科夫慎重地选择向上汇报,这是一种善意的通告。 D . 契诃夫运用直白、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华连卡的浪漫气息与生命活力,与别里科夫的猥琐、胆小、迂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契诃夫用比喻代替详细的肖像描写,是为了塑造像别里科夫这一类“套中人”的群体的形象。 B . 作者对别里科夫这个小人物的批判多于同情,因为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 C . 写实小说塑造的形象符合真实生活样态,写意小说则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来突破生活样态。 D . 《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属于典型的写实小说,《百合花》《哦,香雪》是典型的写意小说。
  3. (3)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别里科夫相关的心理活动。
  4. (4) 请根据你对文本二“写实”“写意”的理解,分析文本一的写实与写意。
4.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1) 选出与“夫子哂之”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 以师旅 B . 由也为 C . 子犯请击 D . 臣固知王不忍也
  2. (2)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 . “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 .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 (3) 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 B . 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态度不够谦虚。 C . 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抱负,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D . 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心给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
  4. (4) 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 (5) 简答题: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5.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道逢文通北使归[注]

王安石

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

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

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

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

【注】嘉祐五年元月,王安石担任送辽伴使北上。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认为途中可相遇,但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王安石只得作诗寄绐文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运用想象,对朋友红润美好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进行了描写。 B . 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前后呼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 C . “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 D . 颈联一“乐”一“愁”,两者形成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朝廷政策的不满。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引发感慨的句子是:应念岭表经年,
  2. (2) 《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
  3. (3) 《齐桓晋文之事》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
  4. (4) 杜甫《登高》一诗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年老多病孤独之感的两句是:
  5. (5)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对仗严谨,点面结合,描写金陵山水静态图景的诗句是: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进过名牌大学,没有过硬的学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成为各自领域中           的专业人才……在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中,一群身怀绝技的“国宝级”技工令人印象深刻。追求极致是一条           的道路,也是一场孤独且单调的长途旅行,唯有全神贯注,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心智、把好方向。哪有巅峰技术能在           间练就?唯有日复一日地锻打、持续不断地钻研,才能成就绝活。“术到极致,几近乎道”。一流的心性方能锻造一流的技艺,( ),这一流的伟业更需要用追求极致来消解浮躁。现实中不乏这样的观念:“手艺好也不赚钱”“差不多就行了”……盲目地求变现、求速度,让工匠技艺变得马虎,极致品质           。其实,工匠精神的种子需要精心、细心、耐心地滋养呵护,终究会结出不甘平庸、不负光明的果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年轻一代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诠释匠人的极致精神。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精品的无数绽放。在追求极致中实现人生价值,用极致匠心铸造国之重器,以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我们准备好了吗?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乏其人      心如木石      一朝一夕      黯然伤神 B . 不可或缺      心如木石      白驹过隙      黯然失色 C . 不乏其人      心无旁骛      白驹过隙      黯然伤神 D . 不可或缺      心无旁骛      一朝一夕      黯然失色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流的伟业方可成就一流的技艺 B . 一流的技艺定能熏陶一流的心性 C . 一流的技艺定能成就一流的伟业 D . 一流的技艺方可成就一流的伟业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无数精品的绽放。 B .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不是这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无数精品。 C .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精品的无数绽放。 D .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且是无数精品的绽放。
  4. (4) 下面是我校某班级“爱心义卖”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75个字。

8. 写作题
作文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现实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