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红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 . 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C . “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 . “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B . 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 . 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 D . 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
    A . 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B . “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C . 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D . 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 (5)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闲章

曾立力

李一禅是位书法家,尤以金石篆刻著名。

他治印从不用反书,对着印章直接下刀。没了反书的束缚,方寸之间任其纵横捭阖,神思飞扬,苍劲顿挫,金戈铁马入印来;集奇伟瑰怪为一体,寓出神入化之险远,独具一格。

这天他去散步,来锻炼的人还真不少。不意遇见位晨跑的小伙子,穿身红运动服,挺精神的。恭恭敬敬冲他道声:“大师好!”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已然跑远。接连几天都这样,这人是谁?在哪见过?

买下这栋旧宅,是在十多年前。那时房子不值钱,印章也不值钱。平日里,李一禅不是在家读书治印练字,就是出席各种讲座书法展,忙于应酬。名声在外,邻里间很少有人认识他。

他回到家中便向夫人打听,相比之下夫人对周边人事熟络多了。夫人告诉他:“这人叫刘博,两口子都在市重点小学教书,买下了他们家旁边那栋二层小楼,搬来没多久。”

自此,每当刘博恭恭敬敬问候他大师好时,李一禅必定回应道:“芳邻刘博好!”使得两个人的见面,像谍战片里的接头戏那样郑重。

远亲不如近邻,过天刘博来家里拜访,尔后便有了些走动。

李一禅有个怪毛病,视印章如亲儿子。最忌非专业人士讨论专业问题,尤其是那些半瓶子醋的人说些套话假话与他评头论足。印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哪用得着旁人评说!

刘博不知是真不懂,还是有意回避,每次来话星子都没溅到上面半点,从未谈及。闲聊几句,起身告辞,客客气气地来,客客气气地去。小伙子说话有分寸,举止得体,讨人喜欢。

李一禅对刘博说,过去他也教过书,自然多了份亲近感。至于没去回访,不是他故作矜持,不肯移驾,而是没这个习惯。

李一禅没去走动,夫人倒是常去。

一天晚上,夫人兴冲冲地回来跟他说:“刘博两口子在家里办了个小升初的补习班,得知咱们孙子正值小升初,主动提出让孙子去补习,学费全免。”夫人还说:“不能让孙子输在起跑线上,没读上重点小学,一定要读上重点中学。”夫人对孙子比对儿子还上心。

李一禅在家只是个甩手掌柜,既然夫人都不怕麻烦,他还能说啥?便叫儿子把孙子送来。儿子儿媳都很忙,正愁孩子无人管,顺水推舟,当晚就把孙子送了过来。李一禅说,补习费自然是要交的,说不定人家两口子正还着房贷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孙子的成绩大有长进。乐得夫人黏在李一禅身边老夸:“你看人家两口子,水平就是不一样!这世上就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近年来,李一禅的印章越刻越少,价钱却是越来越高,一口价。这是什么地方?艺术的殿堂,不是菜市场,可讨价还价的。只一点,李一禅从不收钱,夫人收。自己收,显得太不讲究。这天刘博来家里探访,神情却与以往迥异,端着杯茶半天不开口,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好像有事求他。李一禅刚赴了个饭局回来,趁着酒意笑说:“刘博小友,你我可是‘三老ˈ关系啊。其一,我们是近邻,视同老乡;其二,你是我孙子的老师,也就是我们家的老师;其三,我比你年长,你是小老弟。有啥事?直说无妨,老夫定当不遗余力!”刘博这才不好意思地说:“想求大师一枚闲章,永久收藏。”

李一禅听后面露难色,心里叫苦不迭,后悔刚才把话说得太满。刘博有所不知,不是熟得不得了的人,李一禅从不为其他人刻闲章。闲章不闲,譬如齐白石的“鲁班门下”,譬如徐悲鸿的“一尘不染”,那都是寄情于印的生命真迹啊!闲章,最好是自己刻。

可话既然已经说出了口,况且自己的孙子让人家费心不少,岂能出尔反尔?遂答应赠刘博一枚闲章,与其共勉。十天后来取。时间说短了,不金贵,李一禅深知个中玄妙。

刘博乐得连连拱手作揖,欢天喜地地走了。

过了些日子,就在李一禅快要淡忘了这事时,他突然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段笑话:“他们单位的头最近不知从哪得来枚‘思无邪’的闲章,每每签字画押后都要盖上那枚闲章。说是既可防止别人模仿他的笔迹,又可增加些单位里的文化品位。”随后发朋友圈的微信好友还发了个笑脸。

李一禅只觉得心头一动,忙问那微信好友能不能发个视频过来看看。微友说没问题呀!手头正有未来得及报销的单据,拍下发给了李一禅。

嘀嘀,点开一看,正是他为刘博刻的那枚闲章。李一禅像被人捅了一刀般难受,哀叹道:“哎哟哟,埋汰了枚好印!”旋即拨通儿子的电话,吼道:“赶紧把你儿子接走,爱去哪去哪,别放我这。”平心静气后,他拿起刻刀,找出块寿山石,为自己重新刻了枚“思无邪”的闲章。

改天他去散步,遇见刘博恭恭敬敬问候:“大师好!”李一禅照例回应道:“芳邻刘博好!”面容平淡,眼睛里却闪过点什么。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两处画线句子,将过去的印章价钱与现在的印章价钱进行对比,突出了李一禅现在的闲章价格不菲,为下文写刘博套近乎、索闲章做了铺垫。 B . 小说借李一禅的微信好友的领导,借口增加文化品位而滥用“思无邪”印章的情节,讽刺了社会上附庸风雅的现象。 C .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刘博与李一禅见面时彼此问候,话语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但其意蕴却显著不同。 D . 小说中李一禅赠予刘博“思无邪”闲章,因为他意识到刘博心术不正,所以借此勉励其做到思想纯正。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2段介绍李一禅治印的情况,既照应了首段内容,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 . 作者很懂得塑造人物的技巧,将技艺高超、视章如子、高雅和气的李一禅与善于心计、城府高深的刘博相较,产生了很强的艺术张力。 C . 小说以李一禅为叙述主线,刻画人物多用正面描写,兼有侧面烘托与插叙补充,其中着墨最多的是心理描写。 D . 小说巧用留白艺术,如结尾处李一禅“眼睛里却闪过点什么”,省略了诸多文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 (3) 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李一禅两次刻“思无邪”闲章的用意有何不同。
  4. (4) 有人认为小说标题换作“篆刻大师李一禅”更好,因为小说大部分篇幅并未提及“闲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3.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魏征,字玄成。少孤,落魄,有大志,通贯书术。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绩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绩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 , 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释】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 .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 .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 .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 . 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是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 . 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D . 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唐、宋为散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 . 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的部下李绩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绩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 . 魏征勇于直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D . 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使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处却连正厅都没有,还是太宗用建自己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的正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 (5) 魏征本为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是李世民的政敌,而李世民非但没有杀他,反而重用、信任他,这是为什么?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奉使道中作三首(其一)

欧阳修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注释】至和二年(1055)冬,欧阳修奉命到契丹去贺新君登位,本诗作于出使契丹途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句式长短不一,故应属于古体诗。 B . 诗的首句写“行人”在途中夜宿梦回故乡,以梦写情,含蓄隽永,手法巧妙。 C . 诗的第二句意谓报晓的号角声,好像催促“行人”早早起身,比喻生动贴切。 D . 诗的末句写前路山峦连绵路途遥远,还需早起出行,“早起”二字有勉励之意。
  2. (2)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行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 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来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
  3. (3)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对此也有非议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4. (4) 《六国论》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的惋惜,对为国者“”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
6.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7月底高粱就开始秀穗了,粉白色的高粱花漫天飞舞,雪花一样覆盖了夏天。几天之后花谢了,翠绿的高粱穗子露出了头,逐渐地变成淡紫色、紫色,最后成熟的时候变得火一样的红。到秋收的时候,成熟了的高粱火红火红的,几乎染红了半边天。每当这时,村庄里的人们就睁大了眼睛开始向田里张望了;熟透了的高粱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开始浸润人们的梦境。

高粱又称红粱、蜀黍,古称蜀秫。主要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以及西南地区丘陵山地。按其性质分,有粳性和糯性两种,粒质分为硬质和软质。我的家乡种植的高粱主要是硬性的,也就是不黏的。高粱米是高粱碾去皮层后的颗粒状成品粮。(       ),粗纤维多,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国的名酒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都以红高粱为主要原料。后来我曾经特意查过资料,更透彻地了解高粱的特性。高粱米的主要营养成分,按占干物质计,含粗蛋白质9%,粗脂肪3.3%,碳水化合物85%,粗纤维1%,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族。其中,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如将其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则可提高营养价值。历史上高粱米曾是东北城乡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可以做米饭,也可磨粉和制作各种面食。那时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是它养育了我们的童年。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高粱虽然产量不高,但是高粱米维生素多 B . 高粱米虽然产量不高,但是高粱米维生素多 C . 高粱米虽然产量不高,但是高粱米营养丰富 D . 高粱虽然产量不高,但是高粱米营养丰富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C .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D .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7. 语言表达
语言文字运用II

近几年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      。虽然如此,但是如何科学地减,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这一想法很片面。在饮食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做到厨房里科学用盐。可以在厨房准备一把限盐勺,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及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制定每天的盐摄入量。其次,要对味精、酱料等调味品多加注意。      , 显性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烹调用盐,隐性盐包括酱油、酱类等调味品和饼干、咸菜等高盐食品。再次,除了摄入的盐要控制外,       。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这些食物含钠元素较少,水分也多,对排盐有一定帮助。为了彻底排盐,吃盐较多的人需要多运动、多喝水,通过汗液、尿液把身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进一步清理人体的内环境。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依据上文,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宣传语,要求列举科学减盐的三条措施,每条不超过9个。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照耀人的唯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走出迷途的唯一手杖是良心。”德国诗人海涅如是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唯有理性能帮我们权衡利弊,认清前路。

在《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里,我们读到了历朝历代的理性思维,听到了跨越千年的理性声音:有身居盛世直言进谏君王要居安思危、善始虑终的奏疏,有与持不同政见的同僚据理力争、表明心迹的书信,有针对时弊、借历史旧事评说盛衰之道的辞赋,有借前朝亡国之史实警醒当朝不应为他国威势所胁的史论。这些文章,针对当时社会的特定问题发表看法,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同时,这些文章的作者对国家兴衰的热切关注,对百姓民生的深切忧虑,显示出文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

立足当下,同学们对于“理性的声音”又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议论文;③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进行论证。„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