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二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广东省珠海二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的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真正意义的考古学研究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也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华文明能持续数千载而不衰且日益光大,其中一定有着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优秀传统,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于这一宇宙观的探索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工作。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有关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思考,古人理解得相当深刻。《周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些认识从根本上建立了天文与人文的固有联系。唐孔颖达对“文明”的解释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这里所说的“文章”意在强调文德的彰显,体现了中国先民对德行修养的普遍追求。事实上,文德的根源在于天文,这一思想在上古文献中已有清晰的表述。

龙是上古时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龙源于中国传统二十八宿天文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七宿星官所构成的星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之后,代表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民谚称其为“龙抬头”,原始历法以其为一年中新的农事周期开始的标志。那么龙星的重现与文明的诞生又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长期的观象实践使人们懂得,虽然先民和时间从无约定,但其每每如期而至。如果“龙抬头”可以作为立春节气的标准天象,那么人们发现,这个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的对应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不变的。具体地说,假如人们在某年的立春观测到“见龙在田”,那么百年甚至几百年后,仍然可以在同一时节观测到同一天象。假如先民通过立表测影决定时间,那么这种对应关系将更为固定和持久。一年中正午最短的表影当在夏至,人们发现,如果他们在某天正午测知当天是夏至,那么在三百六十五天后的那天就一定还可以测知这天是夏至,千年如一,从无差爽,于是人们通过对时间的长期观测逐渐形成了“信”的思想。先民以为“至信如时”(战国竹书《忠信之道》),“天则不言而信”(《礼记》),可见时间最能体现“信”的德行。一些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的对应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不变的,这为他们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诚信观念源于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并成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涵,其后人们以文信修心,立身立命,从而建立了最早的文明。就人而言,文明是以文信修心之道德观念,此足以使人区别于动物;就社会而言,文明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此足可使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这一对于自身文明的认知无疑来源于观象授时的天文实践,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事实表现得非常清楚。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因此,追寻天文学的起源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握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事实上,对于重建前文献时代的上古文明,天文考古学研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文明创造并没有因时间久远而失去价值,在工业文明的今天,几千年前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更凸显出其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理念,这对于重塑中华文明,重树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非常重要。

(摘编自冯时《观象授时与中华文明起源》)

材料二

观象授时即通过观察天象来确定时间和创制历法。这一术语是清代毕沅在《夏小正考证》中首先提出来的,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原始民族的天文学知识,表达了先民在上古时期制历依据天象的事实。在有规律地调配年、月、日的历法产生以前,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都是观象授时的时代。

现存典籍最早而又比较完整记录观象授时的文字是《尚书·尧典》。其文曰,尧用羲氏和氏家族中之贤能者,敬顺天理,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以审知时候而授民,便于农事。可见上古帝王对观象制历何等重视,更看出星历在指导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职事上的特殊地位。

观象授时是古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冯时教授认为,“在远古社会掌握天时的人就是了解天意的人,或者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江晓原先生认为,观象授时“是依据历法知识,安排统治阶级的重大政治事务日程。”不管是哪种解释,观象授时不仅仅是天文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维护王权的政治活动,由此君权天授、以祖配天的古老宗教观也就天然形成。可见,有天文而人文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天然的思想路径。

(摘编自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考古学研究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又要通过物质遗存来研究先民的精神文化,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B . 古人很早就对天文与人文之间的联系有了认识与思考,甚至还有一些中国先民对德行修养有普遍追求。 C . 材料引用《忠信之道》《礼记》等书中的名言,阐述了天文学与时间的关联,引经据典,增强了说服力。 D . 观象授时是指古人通过观察天象来确定时间和创制历法,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都是观象授时的时代。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中蕴含着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优秀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可以经久不衰且日益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B . 文明既是修心的道德现念,将人和动物区别开,又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将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区别开。 C . 在远古社会中,掌握了天时的人就是了解天意的人,或者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这样的人是文明的代表。 D . 诚信观念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涵,它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认识,这印证了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事实。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观象授时的一项是(     )
    A . 通过立春观测和立表测影,古人发现一些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的对应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变的,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B . 龙星伏没之后,代表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古人把这一“龙抬头”天象, 作为一年中新的农事周期开始的标志。 C . 尧用羲氏和氏家族中之贤能者,敬顺天理,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以审知时候而授民,便于农事。 D .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因此,追寻天文学的起源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握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
  4. (4) 简要概括你对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5. (5) 请结合材料,简述观象授时这一伟大成就体现了哪些文明思想?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库麦荣(节选)

贾平凹

在陕西西北角的山区,曾经出现过许多民间剪纸艺人,库麦荣是最著名的。每个人都是为着某一种事业降生在了世上,这我已深信不疑,比如李昌镐对于围棋,奥本海默对于原子弹,罗纳尔多对于足球。但是,为剪纸而生的库麦荣,只知道她就是喜欢剪纸,剪纸对于社会和她本人有何等意义却浑然不晓,甚至有些痴呆。

丈夫一直不愿意她剪纸,因为一个农妇的职责就是劳动着扒拉着粮食和伺候丈夫的白天和晚上,但库麦荣就是爱剪纸,整晌出去给镇上剪婚礼上的喜纸或窗花,回到家里又常常剪这样剪那样,以致把锅里蒸着的馍蒸成了黑炭。丈夫承包管理了子午岭的山林,最后把家也搬上山去,为的是绝断她剪纸的兴趣。而库麦荣仍是爱剪纸,上山了总还是十天八天里来镇上买彩纸。“这女人是不可理喻的。”穿着丝绸褂子的纸店老板王顺山摇着头,他的眼里有一种异样的光。

那天,吃过早饭丈夫的脾气就不好,库麦荣不明白他又怎么啦,想了想,是丈夫没有吃好。库麦荣说:“早起没给你磨豆浆也不至于就要饿死呀。”丈夫说:“你头明搭早就剪纸,给你剪丧衣呢还是剪冥钱呢?”两人就吵起来。丈夫口笨,吵不过,提了拳头便打,最后是用簸箕盖住她的身子拿树条子抽。丈夫的树条子已经抽断成一截一截,问还剪纸不,回答还剪。丈夫扔下树条子,流了眼泪,呼号着我这是前世造了孽了,去沟梁查看林子。库麦荣却号啕大哭起来,她想死去,就走出来到一个崖畔,崖畔上有一块突出的平石,可以跳下去,穿过那一层层云就掉到深涧。但是,石头上坐着一只狼。库麦荣先是吓了一跳,从来没听说子午岭上还有狼呀,随即就镇静了,想,反正要跳崖的,让狼吃了也罢。狼却没有吃她的意思。拿眼睛看着她,好像还有些羞涩和畏惧。

“喂,”库麦荣说,“你不吃我?那你就离开这里呀!”

狼坐着纹丝不动,似乎那块石头属于它的。这时候她听见了断断续续飘过来的歌声,扭头看到从山下像绳一样甩上来的小路上有人爬着,是王顺山,竹篓里装着一卷儿大红色的纸。库麦荣怔了一会儿 , 就转身回去了。

从此,丈夫再没有反对过库麦荣剪纸,并且他把她剪出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人物都保存起来。库麦荣奇怪丈夫怎么变得这么好了,问那天王顺山对他说了些什么,丈夫不告诉她。

在很长很长的日子里,王顺山数次背着竹篓上了子午岭,库麦荣也数次下山来到镇上。女人长腿软腰,坐在纸店的条凳子上为一群人表演剪纸,那一张小小的脸长满了雀斑并不好看,但她的眼睛细长而幽幽放光,使你真的有遇上狐狸精的感觉。精明的王顺山从县城贩来了学生用的作业本,糊窗户的麻纸,祭奠的烧纸,再就是花花绿绿剪窗花和纸扎的彩纸,任着库麦荣来剪。库麦荣欢得像风中的旗子,图案越剪越复杂,竟剪出了宽四尺长丈二的一幅四月八日山神庙会图。

库麦荣又一回到镇上买纸,并且提了一篮晾干的金针菜。她在王顺山的抽屉里发现了她剪出的各类动物图案,很是吃惊。她问了王顺山,王顺山才把她丈夫定期偷她剪纸拿来卖钱的事说了,库麦荣怔了半日 , 说:“原来你也瞒了我呀?!”起身回山了,一篮子金针菜就扔在王顺山的门道里。

进入冬季以后,雪天里山林不扬起火,也不大会有人进山偷砍木料,吃得壮壮实实的丈夫精力充沛,就隔三岔五去山下一趟。现在轮到他去山下买彩纸了,又将山下来买剪纸的人引到了山上。库麦荣见不得丈夫和那些人讨价还价,她坚持不卖,她剪纸是她的爱好,高兴了能整日整日地剪,剪出的纸贴满窗户和四壁,不悦意了又将所有的剪纸一把火烧了。她不肯卖,丈夫就和她吵,又是偷着抢着将一部分卖给人家。

“卖了你再剪么。”丈夫说,“那你剪着不是白剪啦?”“我高兴呀!”库麦荣说,“嘴是说话用的,话说过了还唱歌哩,唱歌就是高兴了才唱呀!”

王顺山是在过后的十二天早晨来到了山上,她已经原谅了他曾经伙同着丈夫偷卖她剪纸的行为。她看着冻得满脸通红的王顺山,帮他卸下装着各种彩纸的背笼。王顺山告诉说,镇子上又来了一些省城人,他们都冲着她的剪纸来的,但他不能引着他们上山来,他得事先征询她的意见。

“他们有的是钱,已收集着你的剪纸要出版一本画册。”

“印一本书?”

“是的,书印出来了,你就更出名了!”

“出名?”

库麦荣并没有王顺山想象中的那份激动,甚至有些茫然,在她的心目中,别人知道库麦荣和不知道库麦荣有什么区别呢?

在白皑皑的雪的衬托下,她开始给王顺山表演剪纸。剪出了起起伏伏的子午岭和子午岭上的树林,剪出了老虎狮子猴子兔子和鸡狗,也剪出了狼和老鼠蝎子蟾蜍七星瓢虫。剪出一个,让王顺山就摆在雪地上,银白的雪地上一片一片的红。她眼里这些动物都活了起来,都在雪地上奔跑撒欢。她最后剪出的是她的形象,她已经人到中年了,剪出的却是头上插了花的娘子模样,娘子在舞蹈着。“我是剪花女娲!”她说,眼睛眯眯的,十分妩媚,觉得她和这些动物充满了爱,和子午岭充满了爱,和眼前这个脸刮得干干净净会说话又会温柔的男人充满了爱,她同外界的关系就是爱的关系。

库麦荣不知道诗是什么,她竟是忘却了日子的艰难和琐碎,忘却了那个粗鲁和打着嗝儿臭气的丈夫。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剪纸而生的库麦荣,对剪纸的喜爱到了痴呆的程度,就如李昌镐对于围棋,奥本海默对于原子弹一样。 B . 王顺山对库麦荣痴迷于剪纸这件事嗤之以鼻,认为她是“不可理喻的”,“摇头”说明他对库麦荣的不理解。 C . 库麦荣小小的脸上长满了雀斑,并不好看,一双细长的眼睛却幽幽放光,就如狐狸精一样擅长蛊惑人心。 D . 库麦荣对世间万物充满了爱,她用剪纸创造了各种活灵活现的动物,骄傲而自豪地称自己为“剪花女娲”。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就对库麦荣的剪纸技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可谓先声夺人,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小说通过丈夫搬家、毒打等情节,侧面写出库麦荣对剪纸艺术的执着追求,表明她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和向往。 C . 小说以库麦荣沉浸在诗一样美妙的剪纸世界作结,给小说增加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起到了深化小说主旨的作用。 D . 小说通过塑造一个西北民间剪纸艺人形象,浓墨重彩地展现库麦荣对剪纸情有独钟的追求,展现民间传统文化的魔力。
  3. (3) 加点的两处对于库麦荣“怔”的描写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累起居舍人。初,耒在颍,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 , 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五年,得自便,居陈州。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选自《宋史·张耒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 , 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自《张耒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B .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C .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D .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B . 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不同。擢,表示升官,相同意思的还有“陟、进、左迁”等。 C . 行服,指穿孝服居丧。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小功服是5个月的丧服。 D . 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是可盛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用的礼器。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耒才思敏捷,少年成名。游学于陈时得到学官苏辙的厚爱,并以此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他,称赞其辞恣洒脱,淡雅真情。 B . 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他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文章的起伏变化应顺势而为。 C . 张耒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而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D . 张耒评价前人,表明主张。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之有也。

    ②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

李弥逊

客至旋盥栉,出门惊两翁。

山川十年隔,风雨一轩同。

人事等飘瓦,生涯各转蓬。

时危命如羽,忧乐酒杯中。

客至

陆游

何处轩车客,能来桑麦村?

一奴先入市,此老自应门。

野果尝皆涩,村醅压尚浑。

残年亦何恨,治世作黎元。

  1.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盘飧”句写诗人因待客菜肴味道不佳而感到抱歉。 B . 李诗“客至”句勾画出有客临门,诗人梳洗迎客的样子。 C . 陆诗“何处”两句写有尊贵的客人来访,诗人不胜惊喜。 D . 杜诗和陆诗都交代了诗人居住在乡村,不在繁华的市集。
  2. (2) 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花径”两句采用与客谈话口吻,表现宾主相见的生活情景。 B . 李诗“出门”句生动描绘主客初见的细节,一个“惊”字见深情。 C . 陆诗“一奴”两句,“先”“自”两字写出诗人待客的不知所措。 D . 这三首诗都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
  3. (3) 三首《客至》都提到酒,但酒中“滋味”各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 默写
默写
  1. (1)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
  2. (2)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开篇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用“”来质疑郦道元的观点,说明“水石相博”的观点难以取信于人。
  3. (3) 李白《蜀道难》用鸟鸣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如“”和“”两句,分别借林中鸟和月下鸟的鸣叫烘托哀愁之情。
  4. (4) 杜甫在《蜀相》中用“”盛赞诸葛亮一生功业,大智大忠。
  5. (5) 姜夔《扬州慢》中“”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了对残酷战乱的痛心疾首之情。
  6. (6) 《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
  7. (7) 《登快阁》中,“”两句分别用伯牙和阮籍的典故,写出诗人知音难觅,只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的孤独无聊的痛苦。
  8. (8) 《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表面上看是叙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__________、规律的举一反三,藉由“跳转来源”“相关推荐”等方式,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为读者带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遨游”。

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_________,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这种魅力,正是______的快餐式阅读、_________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融会贯通               闭目遐想               浮光掠影               蜂拥而至 B . 融会贯通               上下求索               走马观花               一拥而入 C . 触类旁通               闭目遐想               走马观花               蜂拥而至 D . 触类旁通               上下求索               浮光掠影               一拥而入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让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 B . 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 C . 以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 D . 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
  3. (3) 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就象煤的形成,付出了好多好多而形成的才是一点点。 B .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C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D .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7.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危害煤矿开采安全的瓦斯被人们成功开采之后,煤层气——煤系气的一种类型——产量逐年上升,其他类型的煤系气也陆续被人们发现、开采和利用。什么是煤系气呢?弄清楚煤系气之前,。煤系是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含有煤层或煤线,并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沉积岩系,通常由煤层、泥页岩、致密砂岩以及灰岩相互组合而成。煤系富含有机质,所以也被称为烃源岩。烃源岩经过一系列化学作用,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煤系气就泛指赋存在煤系中以烃类气体为主的天然气,也被称为非常规天然气,。所谓常规天然气,是由赋存在石灰岩中呈现出气体或者溶解于石油、地层水中的常规油气开发出来的天然气。

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聚集与开发模式图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围观”是鲁迅先生经常描写的题材。《药》里围观处决革命党的情景,后来又出现在《阿Q正传》里,只不过这一次围观的是枪毙阿Q,而且很不让人“满足”。他还特意为“围观”量身定做了一篇小说《示众》,写一群路人如何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围观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游街示众。这些无聊的围观群众,被鲁迅一并打包,装进一个叫“看客”的篮子里。

“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用语。在网络上,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有人将这些网民称为“吃瓜群众”,也常加一些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等。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的围观状态。

对“围观”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