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阶段检测试卷

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阶段检测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综合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____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____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____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树根是被古塔簇拥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把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僵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了。

  1. (1)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扎 绕 贴 B . 长 拧 沾 C . 镶 连 滴 D . 嵌 缠 挂
  2. (2)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 B . 树根是被古塔簇拥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树根把石垒的古塔完全抬举起来。 C . 古塔簇拥着、裹缠着树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 D . 树根簇拥着、裹缠着石垒的古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塔完全把树根抬举起来。
2.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宝玉去探望生病的宝钗。宝钗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说这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 B . 祥林嫂在第一次来鲁镇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繁重的劳动反而让她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当她再次出现在鲁镇时,脸上却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祝福》) C . 这对儿夫妇儿女众多,负债累累,被关进债务人监狱。两人哭得肝肠寸断。临行前,米考伯要大卫记住他的教训,“如果收入二英镑,花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他就快活;如果花二十镑一先令,他就苦恼。”(《大卫·科波菲尔》 D . 桑迪亚哥虽然战胜了抢夺他战利品的鲨鱼,但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老人与海》)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祭统》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 (1) 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在我们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B . 作者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在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存在“差序”,这个“差序”也称为“伦”。 C . 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亲亲,尊尊,长长”这种社会结构的架格,一般是稳定而不易发生变动的。 D . 作者认为,在我们传统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并不存在“团体”的观念。
  2. (2) 下列对“差序格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B . 差序格局下人与人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 C . 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D . 差序格局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某些观念联系紧密,甚至某些传统道德的基本观念是在这种格局上建立起来的。
  3. (3) 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社会理想,能体现差序格局的特征。 B .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的主张,能体现差序格局的特征。 C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孔子的话,能体现差序格局的特征。 D . 耶稣普爱天下,甚至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恕。这种悲悯的情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特征。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注)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注)而不知发(注),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数罟:细密的网。饿莩: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内凶                      凶:庄稼收成不好 B . 王好战,请以战            喻:明白、懂得 C . 庠序之教                  谨:认真地从事 D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制止、约束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冰水为之,而寒 B . 斧斤时入山林                      治天下为事者也 C .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人不仁,如礼何 D .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何陋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C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 (4)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孟子“王道”思想的一组是(   )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②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A . ①③⑥ B . ②④⑤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⑥
  5.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孟子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B . 孟子主张,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人手,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C . 孟子主张,在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 D . 文章最后一段,孟子从正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5. 默写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2. (2) ,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 (3)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4. (4) 仁者不忧,。《论语·子罕》
  5. (5) 其“恕”乎!。《论语·卫灵公》
  6. (6) 欲修其身者,。《大学之道》
  7. (7) 故有之以为利,。《老子》
  8. (8) 自伐者无功,。《老子》
  9. (9) ,治之于未乱。《老子》
  10. (10) 各抱地势,。《阿房宫赋》
  11. (11) 辘辘远听,。《阿房宫赋》
  12. (12) 至于颠覆,。《六国论》
  13. (13)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
  14. (14)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整理好了的箱子

夏丏尊

他傍晚从办事的地方回家,见马路上逃难的情形较前几日更厉害了,满载着铺盖箱子的黄包车、汽车、搬场车,衔头接尾地齐向租界方面跑,人行道上一群一群地立着看的人,有的在交头接耳谈着什么,神情慌张得很。

他自己的里弄门口,也有许多人在忙乱地进出,弄里面还停放着好几辆搬场车子。

她已在房内整理好了箱子。

“看来非搬不可了,弄里的人家差不多快要搬空,本来留剩的已没几家,今天上午搬的有十三号、十六号,下午搬的有三号、十九号,方才又有两部车子开进里面来,不知道又是哪几家要搬。你看我们怎样?”

“搬到哪里去呢?听说黄包车要一块钱一部,汽车要隔夜预订,旅馆又家家客满。倒不如依我的话,听其自然吧。我不相信真个会打仗。”

“半点钟前王先生特来关照,说他本来也和你一样,不预备搬的,昨天已搬到法租界去了。他有一个亲戚在南京做官,据说这次真要打仗了。他又说,闸北一带今天晚上十二点钟就要开火,叫我们把箱子先搬出几只,人等炮声响了再说。”

“所以你在整理箱子?我和你没有什么好衣服,这几只箱子值得多少钱呢!”

“你又来了,‘一·二八’那回也是你不肯先搬,后来光身逃出,弄得替换衫裤都没有,件件要重做,到现在还没有添配舒齐,难道又要……”

“如果中国政府真个会和人家打仗,我们什么都该牺牲,区区不值钱的几只箱子算什么!恐怕都是些谣言吧。”

几只整理好了的箱子胡乱地叠在屋角,她悄然对着这几只箱子看。

搬场汽车啵啵地接连开出以后,弄里面赖以打破黄昏的寂寞的只是晚报的叫卖声。

晚报用了枣子样的大字列着“×××不日飞京,共赴国难,精诚团结有望”“五全大会(注)开会”等等的标题。

……

他傍晚从办事的地方回家,带来了几种报纸,里面有许多平安的消息,什么“军政部长何应钦声明对日亲善,外交绝不变更”,什么“窦乐安路日兵撤退”,什么“日本总领事声明绝无战事”,什么“市政府禁止搬场”。她见了这些大字标题,一星期来的愁眉为之一松。

“我的话不错吧,终究是谣言。哪里会打什么仗!”

“我们幸而不搬,隔壁张家这次搬场,听说花了两三百块钱呢。还有宝山路李家,听说一家在旅馆里困地板,连吃连住要十多块钱一天的开销,家里昨天晚上还着了贼偷。李太太今天到这里,说起来要下泪。都是造谣言的害人。”

“总之,中国人难做是真的。——这几只箱子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有牺牲的机会呢!”

几只整理好了的箱子胡乱地叠在屋角,他悄然地对着这几只箱子看。

打破弄内黄昏的寂寞的仍旧还只有晚报的叫卖声。晚报上用枣子样的大字列着的标题是“日兵云集榆关”。

(1935年)

【注释】大会提出此时“到了和平绝望的时期与牺牲的最后关头”。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整理好了的箱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它“见证了”时局的动荡和人物内心的纷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 . 这篇文章,作者自己并不出场,完全站在客观的地位。他所讲的仅仅限在一家,一家的一夫一妇。 C . 前后两半篇各记着一个傍晚时候的情形,形式相同,都从“他”回家叙起,然后写夫妇间的谈话。 D . 通过对周遭情况的附带描写,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当时的纷扰的空气,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E . 这篇文章的语言都是平实的口头语言,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体现出上个世纪初方兴未艾的“白话文”写作潮流。
  2. (2) 两处划线句子所写内容相似,同样是“看”,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 (3) 文章前后两次点明报纸上“用枣子样的大字列着的标题……”,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7. 诗歌鉴赏
阅读刘延陵的《水手》,回答下面的问题。

月在天上,

船在海上,

他两只手捧住面孔,

躲在摆舵的黑暗地方。

他怕见月儿眨眼,

海儿掀浪,

引他看水天接处的故乡。

但他却想到了,

石榴花开得鲜明的井旁,

那人儿正架竹子,

晒她的青布衣裳。

  1. (1)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是说一个水手在海船上想念他的妻子。 B . 这首诗有情有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 . 这首诗的“情”是诗人自己的,“境”也是诗人亲历的。 D . 这首诗句末押韵,体现“音乐美”,读起来韵律和谐。
  2. (2) 从“情”和“境”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 80 字的赏析文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习.平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中心明确,主题鲜明;②条理清晰,逻辑感强;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