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新疆昌吉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史前考古的一系列重要发现,随着史前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深入,外来文化因素的不断输入对中国早期文明形成所起的作用,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进而拓宽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

首先是史前青铜之路概念的提出和确立。青铜冶铸技术随着西方人群向东方的迁移,距今4000年以前进入新疆,在东天山地区与东来的彩陶文化碰撞与融合,创新出了具有中国西北原始萨满文化特质的青铜器群。新疆东天山地区形成的青铜文化,很快向甘青地区传播,在甘青地区快速发展起来。学术界早就注意到偏居西北的甘青,史前青铜器群出现年代比中原早,冶铜技术发展到相当高度。有的学者认为这里是中国早期青铜技术发展的孤岛,有的学者直言不讳地说它们的出现与史前东西文化交流有关。中国西北系青铜器群形成后即向北向东传播。北向的一支,主要是沿着黄河,传播到长城地带和中国北方的其他地区,肇夏商之际中国北方系青铜器形成之始。东传的一支,很快进入华夏文明诞生的核心区晋南和豫西一带。

其次,是小麦的东传。至少从距今4000年的夏代或更早的时候开始,北方黄河中下游区域,突然开始种植小麦,并快速普及,改变了中国北方地区以种植粟类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的结构。新疆罗布泊的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以及东天山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在不迟于公元前2000年,新疆天山地区古代居民已经广泛种植小麦。中原地区突然在夏代或略早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当由西方传入。另外,中原地区小麦普通种植还引发更深层的学术问题。因为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小麦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由西方引进的小麦种植及相关的灌溉制度,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是否存在内在关系,值得深入思考。

其三,器物交流的背后,反映的是人群的迁徙,甲骨文学家胡厚宣认为,甲骨文提到的“土方”为夏民族。西域史学家余太山进一步说明,夏禹所统治的“土方”族群,实际上就是吐火罗人,他们曾生活在豫西和晋南。欧美多数学者和中国部分学者认为,吐火罗人的一支在夏代或更早的时候迁居天山,罗布泊小河墓地那些保存相当完好的人类干尸,为吐火罗人的遗骸。这里,如果胡厚宣论证的“土方”为夏民族可信;余太山所论禹治下的“土方”就是吐火罗不虚;小河干尸是吐火罗人遗骸之说也能成立。那么,吐火罗人为什么在夏代突然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区域,它们的到来又对夏文明的最终形成起到过什么作用?由此引发中华早期文明形成过程讨论中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摘编自刘学堂《拓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深入研究史前时期东西文化的交流,可以拓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 B . 中国西北原始萨满文化特质的青铜器群是东西方青铜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 C . 传到晋南和豫西一带的青铜器群是夏商之际中国北方系青铜器形成的源头。 D . 青铜之路和小麦东传的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探讨东西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层次分明。 B . 文章第三段论述小麦的东传,主要是为了证实相关的灌溉制度当由西方传入。 C . 末段用几个学者的观点作为论据,论证了东西方器物交流反映的是人群的迁徙。 D . 文中大量的引用论证,使论证更为严密,体现了作者不妄下论断的求实精神。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系列的事实证明,中原早期文明的形成过程,有遥远的西方外来文化因素的参与和渗透。 B . 中国西北系青铜器群比中原青铜器群的出现要早,这很有可能与史前东西文化的交流有关。 C . 除开史前青铜器和小麦之外,其它器物跟随人群迁徙到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可能性比较小。 D . “土方”“吐火罗人”和小河干尸的论证将引发关于中原早期文明形成中更深层的问题。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了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条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投考中学。领着他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和他一起去投考的有20多个同学,他是他们当中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支毛笔和一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何况是一双早已磨薄了的旧布鞋的鞋底。在他没有发现鞋破脚破之前还能撑持住往前走,而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不知有多少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他几乎完全绝望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到每一抬足都会心惊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哩而根本不用双腿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步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后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地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却依然不让他们看他惨不忍睹的两只脚后跟……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最初以为红腰带是避灾祈福的吉祥物,能带来好运,但经过“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他认识到真正的好运是用双脚走出来的。 B . 作者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再浓厚的亲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 . 作者“愤怒了”是因为看到火车上的情景,想到自己和火车车厢里的人的差距,所以激起一种决心直面疼痛,从而改变命运的勇气。 D . 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2. (2) 文中作者这一次“人生之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文章以“汽笛·布鞋·红腰带”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析理由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近一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从对各行各业内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声讨,到对高考负担过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趋势的担忧,甚至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批判与解读,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

②然而,同基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关讨论方兴未艾的图景相悖的是,人们对内化一调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何往往不甚明朗。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意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

③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再也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城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

④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无论体现在考生之间的升学竞争当中,还是体现在各行各业内正在日趋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当中——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

⑤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学术机构、金融领城与互联网行业等部门的青年白领群体。一方面,面对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健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基于自身晋升困难、劳动权益难以获得保障、暴露于潜在的经济与健康风险却又无力改变,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日益常态化的过度劳动的处境,往往可以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社会竞争的压力并未伴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得到抑制,反而被不断地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高学历”标签在就业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锦上添花之物沦为最基本的“敲门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领群体,其“身价”同样亦相应地快速贬值。

⑥在此基础上,内卷化所映射出的,由诸多个体的内卷化所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成为一种足以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

⑦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滥用内卷化一词对各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做法仍略显牵强,即便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面对流变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及其林林总总的症结,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

(摘自冯皓辰(内卷化:一个学术名词如何得考生、社畜和时代的共鸣》)

材料二: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内卷成了一件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就像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

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之前,面对这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跳脱出简单自我重复,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的圈层,实现人生的跃迁呢?

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反思自己当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此,你才能开启自我成长自我进化,避免被卷入无效的低水平重复中。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实践,去行动。换句话说,你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动,去试错,然后通过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来对行动的方向和节奏进行调整。就像你要学游泳,不是先去找一本游泳的书,而是先下水去试着感知水的属性,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动作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进而去调整游泳的动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会游泳。所以,认知升级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行动中的反思。之所以行动中的反思可以对抗“内卷”,是因为在内卷化的时代,我们会倾向于在舒适区里画地为牢,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却并没有什么用。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去伪存真,改良我们的行动,然后真正地让我们的认知升级。只有你获得了人与人之间认知上的差异,你才有可能避免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人为竞争,进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多人的内卷,来自于从众,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更分不清自己人生里的轻重缓急。就像别人加班了,你也一头扎进去加班,别人家小孩练琴了,你也要给自己家小孩报班,结果就进入了内卷化的陷阱。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这其实就是一个升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改变自身看问题的视角。提升自己   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你才有机会跳脱出内卷化的生活,从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出发,打破低效的自我重复,避免无效的竞争,完成人生的破局。

内卷”的一个特点是僵化,我们呆在原有的圈层里,看似在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其实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在生活的各种“内卷化”之下,我们很多人会失去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感觉人生无趣无聊。这时候,超越“内卷”的关键,就是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

(摘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实现人生跃迁?》)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  )
    A . 文化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指出,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瓶颈期时,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B . 近年来,随着内卷化的热议,这一词语成了大众对一切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剖析的入口。 C . 清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所以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 D . 历史学家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
  2. (2) 根据材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  )
    A . “内卷化”本来是个专业化的概念,但是在现在互联网的讨论中其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B . 面对这个“内卷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认知能力,让自己的认知升级。 C . 内卷的特点是僵化,所以很多人的内卷来自于随波逐流,看似在不断努力精进,实际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 D . 作为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往往能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3. (3)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现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内卷”现象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遏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曰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成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后秦伐赵,石城    拔:攻下 B . 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C . 赵亦盛设以待秦     兵:兵器 D . 相如召赵御史书日    顾:回头
  2. (2) 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不相同的是(     )
    A . 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B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 .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 而君幸于赵王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渑池会前,廉颇力劝赵王赴会,又约定应变对策,表现了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 B . 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君臣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表现了他的忠勇和足智多谋。 C . 渑池会上,秦国没有占到上风,可见廉颇的军事威慑力是赵国得胜的最根本原因。 D . 选段通过秦赵之间的斗争,显示了廉、蔺二人相互合作、共同对敌的重要作用。
  4. (4)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释】①贯休:晚唐诗僧、画家,字德隐,号禅月大师。这首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②鸂鶒(xī chì):水鸟名。俗称紫鸳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繁茂,鸂鶒戏水,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描绘了秀丽恬静的田园风光。 B . “蚕娘洗茧前溪渌”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丰收的喜悦。 C . 尾联“留我宿又宿”和“笑指”,从语言、动作、情态、声音、笑貌等方面形象刻画了山翁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 D . 晚春本是山中忙碌的季节,作者虽不着墨于此,但从“西坡瓜豆熟”这一幅丰收在望的图景中又可看出农忙,可谓意在言外。
  2. (2)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2. (2) .《劝学》中,“”表达了“空想不如学习”的看法。
  3. (3) 韩愈在《师说》中用反问句强调择师标准的一句是:

  4. (4) “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中“”借“月”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村托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酬“月”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5. (5)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句子是“?”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年画被喻为挂在墙上的寓言,自从它出现后,便与春节         , 点亮寒风中空落的墙壁。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         的艺术形式。虽然中国年画经过了几代发展,内容也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但是那些最早从中国老百姓         的传统典籍和民间故事里         出来的年画,却像一本教科书,教化育人,洞彻事理。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年画,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美好人世间的万花筒,它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窥见自己心中的想象,在辞旧迎新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让我们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再教育中,看到了悬挂在中国百姓心中的年景,那是丰盈的日子,美好的生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形影相随    脍炙人口    家喻户晓    派生 B . 形影相随    喜闻乐见    耳熟能详    衍生 C . 形影相吊    脍炙人口    耳熟能详    派生 D . 形影相吊    喜闻乐见    家喻户晓    衍生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起到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B . 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起到道德数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 C . 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D . 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3. (3)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D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苏轼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B . 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 C . 蛇盘踞时呈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作“S”形移动,草丛里它像一条线笔直滑入深处。 D . 诗以人生的圆满而始于圆满,诗以人生的缺陷而终于缺陷。(俞平伯《〈冬夜〉自序》)
9. 语言表达
李明要参加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以下是他准备的自我介绍。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老师们,你们好!我叫李明,来自xx中学。能有机会参加贵校组织的面试,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均有建树。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强乐观,不怕困难,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我高考的最大理想就是考取贵校,掌握更多的知识,回馈国家和社会的培养。只要你们能慧眼识金,我定不辜负父母和老师们,定会鼎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有朝一日为母校争口气。谢谢!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当下,从踏入小学校园,到高一行将结束,你曾一次次地体验过为考试的学习、为升学的学习。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

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