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三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语言表达
根据解释写诗句

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

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

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

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

2. 填空题
查字典填空。
  1. (1) “厌”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组词
  2. (2) “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组词
3. 填空题
比一比,组词语。

    挺     潭

     庭     淡

     音     胡

     谙     湖

4. 单选题
《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A . 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 B . 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 C . 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
5. 多选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 . 这句写的是: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C .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可以说这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6. 诗歌鉴赏
课内阅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 (1) 首句中的“和”,在诗中意思是(    )
    A . 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B . 和气的意思。 C . 感觉很舒服。
  2. (2) 诗中对洞庭湖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它是_______。(    )
    A . 青螺 B . 白银盘 C . 白银
  3. (3) 这首诗中第一句表现湖面的_________,第二句表现夜晚湖面的________,第三句写远望湖中_______的君山,第四句再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
    A . 平静、开阔、翠绿 B . 开阔寥远、平静、翠绿 C . 开阔寥远、翠绿、平静
  4. (4) 对这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中“两相和”的“和”字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 . 诗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 . 诗人只用了一个视角,即遥望,就将洞庭山水的美景图描摹得很是生动、美丽了。
7. 诗歌鉴赏
课内阅读。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 (1)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______的,而是______的。随着诗人行舟,山______江______,东流水______,青山______迎出,孤帆日边______,景色由______及______再及______地展开。(    )
    A . 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近、远、近 B . 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 C . 流动、静止、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
  2. (2)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______和江水______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______”,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______:“楚江开”,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
    A . 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险峻 B . 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奇特 C . 雄奇壮观、静静流淌、中断、险峻
  3. (3) “碧”字明写江水之______,暗写江水之______;“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______。(    )
    A . 深、色、流向 B . 色、深、起伏 C . 色、深、走向
8. 诗歌鉴赏
课外阅读。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1) 头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多选)
    A . “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 B . “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 C . 这两个字表现了诗人依恋不舍的心情。
  2. (2) “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正常语序应为(    )
    A . 丰年留客鸡豚足 B . 丰年留客足豚鸡 C . 丰年鸡豚足留客
  3. (3) 诗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是(    )
    A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B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 (4) 选择诗句填空。

    A.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①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    )

    ②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    )

    ③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    )

  5. (5) 本诗的线索是     , 全诗句句紧扣“     ”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又层次分明。(   )
    A . 游踪;游 B . 所见;游 C . 所感;游
9. 诗歌鉴赏
课内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_____,又写了______;既有______之景,又有______之韵。(    )
    A . 湖;山;春天;夏天 B . 湖光;山色;晴和;雨天 C . 湖光;山色;温暖;凉爽
  2. (2)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_____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_____,而且______,情味隽永。(    )
    A . 西湖;生命;新奇别致 B . 美景;生命;新奇怪异 C . 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
  3. (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_____,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_____。这两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_____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_____”相照应,“相宜”与“______”、“______”相照应。(    )
    A .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 B .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 C .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
10. 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字字皆辛苦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15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改,改了写。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风餐露宿,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了《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惟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衬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 (1) 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的写作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为了读书,李绅先是寄居在      , 后来他漂泊流浪,                                       都当过他的住所,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
    A .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十分艰苦 B .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茅房;生活十分艰苦 C .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勉强维持
  2. (2) 李绅写《悯农》诗是因为               。他写《悯农》是为了                 , 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
    A . 他亲眼看见农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表达对农民的同情;看不起农民。 B . 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关心;不想与农民有一样的处境。 C . 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十分热爱、同情劳动人民。
  3. (3) “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句话表现出李绅(    )
    A . 拥有很多的空闲时间。 B . 写作态度很认真。 C . 写诗的能力还不是很好。
  4. (4) 选择意思相同的成语。

    A.短小精悍  B.风餐露宿  C.赞叹不已  D.置之度外   E.千锤百炼

    ①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②比喻经受多次的艰苦斗争的锻炼、考验。也指写作的反复琢磨。

    ③不在自己考虑的范围之内。指不放在心上,不去管它。

    ④形容文章、讲话简短有力。

    ⑤称赞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