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题型复习:08议论文阅读题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题型复习:08议论文阅读题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1. (1) 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 . 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 . 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 . 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2. (2) 下列不能证明“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 . 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都德 B . 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于漪 C . 在传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呵护母语,就是留住民族文明的根。——刘汉俊 D . 凡是母语学得比较好的,无不得益于课堂、课本之外的学习。——张志公
  3. (3) 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电脑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电脑键盘打字的看法。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既观其美,更“味”其德

向迎佳

    ①人皆有喜好之物。在所爱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进退适宜、取舍得当,实属不易。

    ②据记载,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到外地巡视,却绝口不谈自己的爱好。一下属知其所好后,献一宋拓片碑帖,结果被冯志圻原封不动退还。有人相劝:何不启封一赏?他回答:这种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会爱不释手;不启封一赏,可以想象它是赝品,心里还会好受一些。对于一些人来说,自知难敌爱好之物的诱惑,索性来一个眼不见为好,这种警觉,也不失为一种知止。

    ③“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面对诱惑,如果能做到心如止水、洁身自好,则难能可贵。据《晋书》记载,当时岭南广州一带,多有象牙、珍珠和名贵药材,历任刺史皆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吴隐之被委任为广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到达一个叫石门的地方,听说当地有水名“贪泉”,人饮此泉,便会贪得无厌。吴不以为然,掬水而饮:“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到任后,以伯夷、叔齐等先贤为榜样,清廉勤谨,饮食用度极为简朴,对高档物品更是心有提防,不为所动。最终,他赢得了后人“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赞誉。

    ④“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对身外之物,当有这样的自觉。而当超越了那种占有、攫取的欲念之后,与喜好之物建立起健康、有机的联系,反而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审美情趣。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学会了解和懂得所爱之物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精神内核,进而由对物件的钟爱升华为心灵的激荡,并将之转化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正能量。苏东坡平生爱好文房四宝,尤其对砚台喜爱有加。他早年玩砚,只是“留意于物”,如他本人所言,“仆少时好书画笔砚之类,如好声色,壮大渐知自笑”。后来,他在送给友人的一方砚上,曾作《端砚铭》:“与墨为入,玉灵之食。与水为出,阴鉴之液。懿矣兹石,君子之侧。匪以玩物,维以观德。”摆脱把玩器物的初级享乐,抵达“维以观德”的精神境界,才是修养之要。

    ⑤今天,不少人喜玉玩玉佩玉。殊不知,古人以玉为美,将其视为象征君子美德、敦品励行的明志之物,借此寓意做人的品德和情操。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现实中,善于发掘蕴藏于器物之中的精神养料,就能滋养心灵、提升自我。譬如,绘画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在动静结合中涵养定力;喜爱梅兰竹菊能使人少一点俗气,多一些淡泊明志的追求。只要运用得当、把握边界,即使一方普通的石头,也能帮助我们懂得坚守的重要、沉潜的可贵。

    ⑥适当的爱好,能给生活增添乐趣和诗意。既观其美,更“味”其德,让爱好与心灵相契合、与美德同行,我们所获得的就不只是对器物本身的欣赏,更有浸润其间的精神滋养与人格升华。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8日)

  1. (1) 下列作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
    A . 适当的爱好,能帮助我们懂得坚守的重要、沉潜的可贵。 B . 让爱好与心灵相契合、与美德同行。 C . 适当的爱好,能给生活增添乐趣和诗意。 D . 在所爱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进退适宜、取舍得当,实属不易。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面对诱惑,如果能做到心如止水、洁身自好,则难能可贵。运用了引用论证。 B . 第②断中的加点词“据记载”,突出事例的准确性、可信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C . 第⑤段告诉我们:当今,喜玉玩玉佩玉的人多为“取舍得当”之人。 D . 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①)——分析问题(②③④⑤)——解决问题(⑥)
  3. (3) 结合选文,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喜好之物”。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为百万年薪“买”的是什么

    ①不久前,华为发文公布了由任正非(华为创始人、董事长)签发的8名顶尖学生的年薪方案。据报道,这批顶尖学生全部为2019年毕业的博士生,其年薪最低为89.6万元,最高为201万元。对8名才刚毕业的学生给出这么高的薪酬,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可是看看这几位学生的履历,又不觉得意外。以拿到最高档201万年薪的秦通为例,秦通是一位浙大人,于2015年获得浙江大学控制系学士学位,之后成为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师从沈劭劫教授。这可能会让部分人感叹:高学历真值钱。但是,华为为应届博士生支付高薪,看中的仅仅只是他们的博士学历?

    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80.61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8.39万人,在读博士生36.2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博士生产大国”。随着扩招带来的学历普遍“繁荣”,学历优势在职场的边际效益已经越来越低。多数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但是,真正具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与一般仅有学历优势的人,其收入分化也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可有多少博士能够拿得了华为这样的大公司开出的“百万年薪”录用通知?同样是博士生,有的人可以一毕业就拿到百万年薪,有的人则可能在苦苦找工作。这其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并非是学历,而是能力。不是学历不重要,而是能力更重要,只靠学历就能够在职场闯出一片天的时代已经过去。

    ③华为官方针对顶尖人才有两种表述:顶尖学生和天才少年。也就是说,只有你的能力真的属于“顶尖”和“天才”之列,才能获得顶级薪酬。也就是说,华为此番招聘8名博士毕业生,先看中的并不是他们的学历,或者说学历只是他们被华为高薪录用的基础条件。华为不惜成本、高薪揽才是很有代表性的。正如华为所认识到的,与世界科技巨头争夺人才,对人才的尊重和高薪原本就是吸引力之一。对一个企业来说,“百万年薪”所展现的,首先是一种诚意。不是每家企业都能这么阔绰的,敢拿出真金白银来是需要底气的,只有那些敢于跟最顶尖的企业竞争,敢于创新敢于硬碰硬的企业,才具备这样的胆识,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最节约成本的。多年来华为不遗余力抬高薪酬体系,因人而兴,对其间的道理自然了然于胸。

    ④然而,高薪揽才只是第一步,激活用人制度用好这些人才更为重要。正如任正非早前提到的:“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入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据报道,对于年薪制的博士,华为将采取入职3年不动,3年后依据贡献确定职级的考核制度,态度鲜明地对论资排辈的用人方式说“不”。这既给人才留下了成长时间,又在人才管理机制上重视贡献。配套的制度建设,无疑将有助于更大程度发挥“百万年薪”的激励效果。

    ⑤高效的创新型社会,必然具有一股对学识和人才尊重,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氛围。华为多年以来的成功不是偶然,仅就其用人价值观而言,堪称科技企业的典范。面对华为百万年薪招应届博士生,个人则应该清醒意识到:华为百万年薪所“买”的绝不是学历,切勿掉入盲目拼学历的误区之中。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7月24日,有删改)

    (链接一)华为高薪聘请的顶尖学生究竟是怎样一群人?作为其中一员,林晗的话也许能让外界窥见其中一角。林晗对此事表现得相当冷静:“我喜欢在人群中做一个不起眼的人,不太习惯聚光灯下的感觉。也希望自己不被外界影响,所以对相关消息其实关注不多。我之前也说过,就我个人来说,终身都需要不断学习与提高,只希望自己不忘初心,用心做事,不过分关注薪资收入。”

    (摘自《时代周报》2019年8月13日)

    (链接二)《证券时报》贺成:在我国很多企业中,即便不乏上百万年薪的人才案例,但这种好事往往不是应届毕业生的“专利”。甚至,受中国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制度影响,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应届毕业生,还很难一步到位安排到技术或者管理核心岗位,就连提拔也得等“老前辈”退位让贤才有戏。这让应届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走得很艰难,延缓了人生出彩的时机,同时,企业也因为人才的潜能没得到及时有效的发挥,影响了发展前行的速度。

    (资料来源于网络)

    (链接三)

图片_x0020_100001

(资料来源于网络,该数据统计于企业近一年在各网站发布的公开薪酬)

  1.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对于八名被华为高薪聘用的毕业生来说,高学历只是他们被华为录用的基础条件。 B . 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各自的学历优势在职场上带来的薪酬差距已经不存在了。 C . 真正具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与一般仅有学历优势的人相比,收入的差距会逐渐增大。 D . 华为以百万年薪招聘,体现了华为揽才的诚意和敢于跟最顶尖的企业竞争的胆识。
  2. (2) 下列对文章论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列举华为百万年薪招聘中最高档的秦通的履历,是为了论证“华为不仅仅看重学历”的观点。 B . 列举教育部发布的各项统计数据,是为了论证“拥有博士学历在职场招聘中已不重要”的观点。 C . 引用华为针对顶尖人才的两种表述,是为了论证华为要“与世界科技巨头争夺人才”的观点。 D . 列举华为年薪制的博士入职后的考核制度,是为了论证“激活用人制度用好人才更为重要”的观点。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随着扩招带来的学历普遍“繁荣”,肯定会有越来越多拥有博士学历的应聘者在就业市场参加竞争。 B . 从林晗的例子可看出,对于被华为百万年薪录用的毕业生而言,薪酬不是应聘中考量的唯一条件。 C . 在中国传统用人制度的影响下,在职业起始阶段,应届毕业生潜能未能发挥,企业的前行也受到影响。 D . 华为在这次百万年薪的招聘中,最低档年薪比网上发布的薪酬概况的最高档还要高出一倍多。
  4. (4) 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正如任正非早前提到的:“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入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5. (5) 华为为什么出百万高薪聘用刚毕业的8名顶尖学生?请归纳原因并谈两点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弘扬优良家风

    ①勤的本义就是劳累,辛苦。《说文·力部》上说:“勤,劳也。从力,堇声。”从力,表示艰苦用力之意。在現代语境中,“勤”“劳”并用,既指要勤于劳动,又蕴合着吃苦耐劳之义。

    ②那么,勤劳美德如何体现呢?

    ③一是对待事情尽心尽力,努力去做。曾国藩说:“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动。比如,在劳动内容选择上不拈轻怕重,在劳动效率产出上不浑水摸鱼和滥竽充数。

    ④二是要孜孜不倦,从不懈息。《慧琳音义》卷四“克勤”注引《考声》说:“勤不倦。”其实,无论是“恸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体力劳作,还是“吟安一个字捡断数茎须”的脑力创作,劳动的辛苦都不言而喻。但是,对于勤劳的人而言,其对劳动的热爱执着以及对于劳动价值的深刻体会,使得他们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身心苦累,所以他们参与劳动的热情从不消失,并不因此而走向息情放弃。从古至今,那些广受贊誉的人,都是“习其苦”“安其苦”的,并且常常以苦为乐。

    ⑤勤劳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做的优秀品格,是历代家训家风重点强调和宣扬的内容在新时代,“爱劳动”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

    ⑥那么,如何培养人们的勤劳品格呢?

    ⑦家庭作为人一出生就面对的生活、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特别是家中长辈对待某些事情的看法和做法,更会深刻影响到子孙的价值观。现在,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不舍得让其吃苦受累,在劳动方面凡事都想自己包办代替,这样很容易造就孩子好吃懒做的恶习。

    ⑧其实,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勤劳品格,训练其劳动能力,更有利于其戒长成才传统家训中对子女孙辈的劳动要求,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比如,南宋叶梦得及时为之。如机之发,鹰之搏,顷刻不可迟也。”曾受到朝廷嘉奖的“江南第一家”郑令各人亲书其名,然后就所业”。平日里,家中妇女们轮流做饭,十天一轮:其他人聚集一起,进行纺纱织布等劳动,并按百分之十的比例给予奖励。

    ⑨显然,这些严格而细致的劳动要求,对于规范子孙后代的言谈举止,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勤劳意识、勤劳习惯,以至于形成坚定的勤劳品格,都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本文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请把标题补充完整(要求字数、结构一致)

    弘扬优良家风  

  2. (2) 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结构严谨,按照逻辑顺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一气呵成。 B . “《汉字源流字典》认为,凡从勤取义的字皆与劳苦等义有关”可用作第①段论据。 C . ②⑥段都使用了设问句式,都有承接、过渡作用,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D . ⑦⑧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第⑦段从正面论证,第⑧段从反面论证。
  3. (3) 文中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选文

    勿忘提升“精神高度”

陈鲁民

    ①每个人都有两个高度,一是身体高度,一是“精神高度”。如果说身体高度是由父母决定、基因制约的,那么“精神高度”则是由自己决定、后天实现的。有的人既有身体高度,也有“精神高度”,那是最好不过;有的人虽然身体高度欠佳,却“精神高度”出色,比如,坐在轮椅上的霍金,高不过一米,却心骛八极,眼望苍穹,研究的是“高大上”的宇宙学;五短身材的鲁迅,终生关心的是民族素质的提高,以笔为枪,纵横驰骋,立起一座思想的高峰。

    ②还有一种人,虽然身高可羡,凛凛一躯,却是扶不起的阿斗,“精神高度”低得可怜。他们遇事无决断,做事怕担当,稍遇挫折便张皇失措,出师不利便想打道回府,成则趾高气扬,败则灰心丧气。而且,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受不得一点委屈,吃不了一点亏。这种人即便有丈二身高,也是地地道道的“精神侏儒”。

    ③如果说,身体高度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生理特征,那么“精神高度”彰显的则是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和精神内涵。身体高度难以提升,“精神高度”却大有提升的空间,而且应作为人生的最重要追求。

    ④勤奋读书可以提升“精神高度”。博览群书,勤读苦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就如同站在层层叠叠的书本上,“精神高度”想不高都不行。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精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权威经济学著作,细研4000多种报刊杂志,就好比站在巨人肩膀上,刻苦钻研使他自己也成了精神巨人。

    ⑤建功立业可以提升“精神高度”。一个人贡献越大,建树越多,事业越成功,功勋越卓著,就像脚下垫起一块块基石,其“精神高度”自然会高于平常人。孙中山领导革命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推翻帝制,实现共和;邓.小平三落三起,初心不改,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引领中国人民走上幸福之路。他们的“精神高度”令人高山仰止。

    ⑥服务奉献可以提升“精神高度”。领导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然会受群众拥戴,被群众赞扬,成为合格公仆。普通人积德行善,多做好事,多行善举,诚如《菜根谭》言:“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雷锋,普通一兵,个头不高,但无私奉献,热爱人民,捧上一颗爱心,做了无数好事,成为高如山岳的道德楷模,为世人所景仰所学习。

    ⑦修德养心可以提升“精神高度”。一个人思想境界高,学问见识广,自律标准严,品德高尚,志趣高雅,自然会德高望重,以德服人,“一览众山小”。“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等,崇德向善,高风亮节,爱岗敬业,不辱使命,埋头苦干,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殚精竭虑,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宵衣旰食,其事业的高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少有人及,堪称全军楷模,足以彪炳史册。

    ⑧珠玉在前,先贤表率,我们每个人都应见贤思齐,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决不当“精神侏儒”。

(选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③段叙写的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正反对比中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身体高度难以提升,“精神高度”却大有提升的空间,而且应作为人生的最重要追求。 B . 文章采用分总的结构形式,先分别论述了四个分论点,结尾再进行总结,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C . 第⑥段“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意思是指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帮助别人,就像是一位没有实际爵位的公卿将相一样受到人们的敬仰。 D .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见贤思齐,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决不当“精神侏儒”。
  2. (2) 下列与文中“提升精神高度”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林俊德,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他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他人生75年都默默无闻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B . 李文波,一个普通的南海守礁士兵,二十年坚守,他从健壮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就是守护祖国的一块坚不可摧的礁石。 C . 清末明初学者顾炎武对待学问非常认真,他从小就勤奋学习,长大后每逢外出旅行时,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 . 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时间研究蓄电池,期间不断遭受失败,但他一直咬牙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
  3. (3) 请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不变成“精神侏儒”?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后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3. (3) 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4. (4) 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做人要做“正常人”

方鸿儒

    ①当下的网络世界几乎天天有“戾悍、怪异”之徒抛头露面。譬如今早一上网,便见有什么“高铁座霸”啦、“公式相声博士”啦,抢占“头条”,很是夺人眼球。

    ②朱熹先生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做人”的确是门大学问。丰子恺先生赞誉他的老师弘一法师是个“十分像人的人”。“十分像人的人”,在笔者以为就是“正常人”。

    ③做人要做“正常人”。“正”者,“中”也。“正常人”立身处世不偏不倚,待人接物不亢不卑,言语举止不左不右。处处拿捏分寸,时时注意适度。

    ④“常”者,“平”也。“正常人”平平常常,像君子却又不是君子,也有七情六欲;普普通通,似大众却又胜似大众,也食人间烟火。

    ⑤“正常人”最可责的品质在“自知之明”。他对自己的才能才华,兴趣特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自己内心之所思所想,他遵循自我意愿而绝不轻易从众随俗。他认为:生命是自己的,做自己喜欢且能做的事,乃生命价值之真正所在!

⑥“如果你不能成为山巅的劲松,就做一棵山谷中的小树吧!但务必要做一棵溪边最好的小树……成败不在于大小,只要你做最好的自己。”(美国诗人道格拉斯·马洛奇诗句)“正常人”的人生追求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而不好高骛远,自吹自擂。

    ⑦世人皆好责人而非责己。在“异常人”的眼中:别人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一朵花。“正常则不然。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常人”敢于解剖自己,善于反省自己。他做人的信条是:只有敢于袒露自己心声的人,才值得信赖,也才有资格评判他人!

    ⑧“正常人”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顾惜自己的尊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做人的不二信仰。正常人”对人生的感悟是:生命的本质,是“时光”和“自由”。

    ⑨他不说假话、空话、违心话,只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正”者,“真”也。“正常人”就是“真丈夫“而非伪君子。做“真人”才有人性、人味!

    ⑩有种处世法叫“放弃”。“合”者,即“放弃”也。毋庸讳言,“情与钱”的矛盾在当下社会已演变为一切冲安的导火索。“金钱有价,亲情无价”。在这个“宁要雪花银,不要手足情”的社会,“正常人”重情取义而轻钱含利。珍惜亲情,戒除贪心,放弃财产,换取安宁,在“正常人”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⑪“正常人”做人行事有一定之规。“正常人”做人的底线是:有违良心的话不说,有背善心的事不做,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互联网世界舆情沸反盈天,他依然秉持一贯的清醒与理性,绝不人云亦云。他相信“世界自有其原则”,事实总归胜于雄辩,真相早晚大白于天下。

    ⑫明末散文家张岱以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正常人”比较随性率直,也有脾气,癖好。三五好友相聚,言语交锋间“正常人”亦可能得罪朋友,但他绝无坏友之心。⑬“正常人”是个性之人,坦荡之人,真诚之人,重情之人,理性之人,有癖之人,可交之人,是身心健康、心智健全之人!

    ⑭做人要做“正常人”。上梁者“正常”,下梁者自然不歪;为人父母者“正常”,孩子自然快乐健康;芸芸众生,倘若皆为“正常人”,社会自然风清气顺,一派祥和!

(选自《杂文月刊》,2018年11期)

  1.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批评网络现象起笔,用名言引出文章的论题继而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做人要做“正常人“。 B . 文中的“正常人”,是指时时处处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大众化的人。 C . 在作者看来,“正常人”就是真实的、懂得取舍的、有做人底线的最好的自己。 D . 文章结尾强调做“正常人”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2. (2) 下列不能用来证明文章“做人要做‘正常人’”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 杨荫杭做官时,一显赫军阀打了胜仗入京,一些官员和土绅联名在报纸上刊登欢迎词,并未征得杨荫杭同意就将其名字列入,他知晓后立即发报声明他并没有欢迎之意。 B . 在兰考县委书记任上,焦裕禄曾起草过一个《干部十不准》,这既是焦裕禄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的生动写照,也是他为干部规定的行为“底线”。 C . 爱迪生从小爱问为什么,她的母亲耐心培养和引导,鼓励他进行科学实验,他虽然只在学校读了几年书,但却做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D . 贾平凹当年被下放农村劳动割猪草,别人松松垮垮装一筐交任务,他却对自己要求高,不让别人说自己不实在,每次装一会儿草就用脚踩一踩,好让筐里的草更瓷实。
  3. (3) 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成为文中所说的“正常人”。
8. 现代文阅读
阅读选文

    有趣的人不苟且

孟样夫

    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人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 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

(《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30日18版)

  1. (1) 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用生活中人们对结交有趣之人的期盼引出“有趣”这一话题。 B . 文章第④段只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C . 文章第⑤段为证明生活中鲁迅先生是一个幽默、有趣的人,用他吃柿霜糖这一趣事作为事实论据。 D . 文章结构严谨,第①段引出论题,第②到第⑥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做一个有趣的人”。
  2. (2) 下列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钱钟书行事如顽童,经常在他女儿睡着时,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给女儿起各种形象的绰号来戏弄她;也很喜欢在女儿被窝里藏玩具、书本、小梳子等,给女儿惊喜,并让她乐此不疲地“扫雷”。即使生活清苦,但这个有趣的爸爸却让女儿从小就知晓了乐观与探索的可贵。 B . 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无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看见他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奇的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再踢一脚吗? C . 战国时代,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公子疾曾经担任右庶长,后来因战功赫赫被封为严君。公子疾为人幽默风趣、足智多谋、风流倜傥,美中不足的是,他脖子下面因病长了一个大肿瘤,被时人戏称为“智囊”,意思是他的智慧都在这大囊里。他自己对有这个大肿瘤不自卑,对别人的戏称也不介意。 D . 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3. (3) 结全选文,请你谈谈如何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趣的人。
9.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德才相比  德更重要

    王杰

    ①“德能”与“才能”相比,孰轻孰重?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答案:才能固然重要,但德能与才能相比,德能更根本更核心更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了说明德能的重要,用了很多比喻,比如把德能比喻成三军之帅,把才能比喻为三军之资用;把德能比喻成树之根,把才能比喻为树之叶;把德能比喻成一家之主,把才能比喻成一家之仆。凡此种种比喻,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德能和才能相比,德能更根本、更重要。

    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也注重德能教育,把德行品行放在首位,把知识的灌输放在第二位,这就是《三字经》说的“首孝悌,次见闻”;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立德放在建功立业、著书立说之前。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就是“举孝廉”。明代皇帝朱元璋,在选拔任用官员时也秉持“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的用人原则。康熙在用人时把德行放在首位,把才学放在其次。他说,若“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我们今天评价学生,叫品学兼优,评价知识分子,叫道德文章,评价艺术家,叫德艺双馨,都是把德行放在首位。千百年来,重德行品行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

    ③说的是有本事有能力的官吏经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清廉的官员就非常难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屡屡出现的能官能吏贪腐、违法犯罪现象,再次让德与才的关系问题成为国人思考的焦点。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在选人用人机制上逐渐形成了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即要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五条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既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有其历史文化来源。

    ④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历史事件并进行了评论: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人叫智伯,也叫智瑶,非常有能力,在举荐物色选拔晋国未来的执政者方面,是最被看好的一个人,但是,就是这个最被看好的未来执政者,却遭到了很多人特别是以他的叔父智果为首的族人的坚决反对,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智伯虽然很有才能,但是没有德行,属于有才无德之人,若把国家的权力交给这样的人,国家一定会出大乱子大问题。但是,智伯的父亲智宣子不顾众人的反对,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最后还是把权力交给了智伯。看到事已如此,木已成舟,以智果为首的族人为了避祸,便到太史那里申请不再姓智,另立一族,改姓辅,要作出改姓的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事情果然如他的族人所料,智伯上任后,无德无行的本性便暴露无遗,搞得朝廷上下、周边韩、赵、魏三国怨声载道,结果,韩、赵、魏三国齐心协力,不但瓜分了晋国,杀了智伯,而且还夷灭智伯九族,最后只有更姓的辅果一脉得以幸免,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家分晋”。智伯的死,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因为这个事件成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资治通鉴》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写起。

    ⑤讲这个故事,是要引出司马光对智伯身死族灭的评论,司马光评论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司马光认为,智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是因为智伯的才能胜过了德行,是智伯才有余而德不足造成的。古往今来,像智伯一样因才胜德导致的身败名裂、身死家灭、族灭乃至国灭的事情,何止千千万?历史这本教科书,为我们昭示了一个千古不易的真理:在德行与才能二者之间,更应该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放在首位,突出道德价值优先的位置。

    ⑥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要把修身做人、正己立德与为官为政统一起来,打牢修身做人的基础,夯实为官为政的根基。为人不正,为官必邪,所以,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不能只重其才,不能“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而应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道德修养作为重要指标,把修德、养德、立德放在首要位置。

  1.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的开头段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强调“德才相比,德更重要”,既引出了中心论点,也有力地证明了中心绘点。 B . 选人用人的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来源于历史文化,也是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C . 《资治通鉴》中“三家分晋”的历史事实,有力地论证了选人用人要听从大家的劝谏,不要一意孤行,任人唯亲。 D . 德更重要,德更根本,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要以德为先,把道德修养作为重要指标。
  2. (2) 下列与选拔人才要注重道德品行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唐代韩愈的《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B . 宋代设置了“贤良方正能直密极谏科”来选拔人才。 C . 明太祖在选拔任用官员时也秉持“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的用人原则。 D . 清康熙在用人时把德行放在首位,把才学放在其次。他说“心术不善,纵有学何用”。
  3. (3) 某学校招聘教师,其中要求“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端正”,结合全文说说这个要求的必要性。
1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转角便是晴天

    人生千回百转,命运千奇百怪,人生中总是会出现许多个岔路口,许多个转角。俗话说:“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一个转角,可能就是海阔天空,“长风破浪会有时”,只待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

    青鸟遭遇飞不过的高墙,转角,可能便是浩渺的天空;蚂蚁面临爬不上的玻璃,转角,可能就是一个逃生的缝隙。希望可能就在灯火阑珊处等你去发现。

    转角,可以摆脱困境,绝地重生。美国CKN公司曾一度陷入困境,各位董事束手无策。此时,一位经理临危受命,他改变经营方式,重新调整计划,制订了一套全新的战略方案,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旧模式,终于将CKN公司拉出困境,迎来了经济的繁荣,此后,他便成为了CKN公司的董事长。不论是经营一家公司还是做一件事,当你在一种方法上行不通时,换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问题,以另一种方式解决事情,很可能就畅通无阻了。转角,就是换另一个角度看问题,那么绝地重生就不再是幻想。

    转角,可以让你发现自己,成就自我。刘伟遭遇不幸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绝望。他打破了一贯用手弹钢琴的常规,用脚趾弹奏属于他的华美乐章。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独特的演奏方式和高超的技巧获得了无数人的赞叹,成为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他用另一种方式谱写自己的人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转角,就是换一种表现方式,让精彩的自我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转角,可以发现生命的本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就像幼虫吐丝作茧,蚕蛹羽化成蝶,最终获得新生。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16岁就在战斗中身负重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疾,只能终日蜷缩在床榻上。可是他不甘心躺在床上碌碌无为,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他转向了文学创作,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创作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享誉世界的名著。他也从一个革命战士转变成了一位文学巨匠。转角,让奥斯特洛夫斯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启迪了一代代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也许你正遭遇阴霾,切记不要消沉,也不要盲目执着不知变通,转角之处是一片晴空,正等待我们去发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转角,就是换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B . 转角,就是换另一种表现方式。 C . 转角便是晴天。 D . 转角,可以发现生命的本质,实现人生的价值。
  2. (2) 下列对论证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伟遭遇不幸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绝望,他打破了一贯用手弹钢琴的常规,用脚趾弹奏属于他的华美乐章。(对比论证) B . 青鸟遭遇飞不过的高墙,转角,可能便是浩渺的天空;蚂蚁面临爬不上的玻璃,转角,可能就是一个逃生的缝隙。(举例论证) C . 俗话说:“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一个转角,可能就是海阔天空,“长风破浪会有时”,只待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用论证) D . 转角,可以发现生命的本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就像幼虫吐丝作茧,蚕蛹羽化成蝶,最终获得新生。(比喻论证)
  3. (3) 下列不能用作本文正面论证材料的一项是(   )
    A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 穷则变,变则通。 C . 杨振宁放弃实证物理研究,转攻基础物理,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D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