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阶段性检测试卷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阶段性检测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对此,陈心想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具有实用性。 B . 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 . 在陈心想看来,即便乡土社会的交流可以面对面,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D . 陈心想通过列举写信、念信、记账等生活需求,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文字是个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随着电话、广播、传真技术的发展,书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B . 费孝通认为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 C . 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接触的熟人社会,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 . 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从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陈心想则从文字的优点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观点会是费孝通最认同的(   )
    A .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笔头寥寥语。 B .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C .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尤其是语言。 D .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4. (4)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2.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节选自泰戈尔《生如夏花》)

A . 人的一生应当像盛开的花朵,向世人呈现自己的美好与活力。 B . 生命的意义在于快乐地享受过程,而不是悲观地承受负担。 C . 不能让某些事物损害我们对自己的信心,我们的人生可以很精彩。 D . 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于自己想要的太多。
3. 单选题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内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燕麦竟然也有“眼睛”?燕麦的“眼睛”其实是构成燕麦植标的细胞睥光感受器。依靠自己的“眼睛”,燕麦不仅能“看见”光,而且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光照的强度和时间。       。正因为如此,植物才能适时控制开花,变换叶子和根的生长方向。

A . 燕麦的“眼睛”就是所有植物的“眼睛” B . 不仅燕麦有“眼睛”,所有植物都有“眼睛” C . 其实,所有植物的“眼睛”都是相同的 D . 同时,所有的植物都有像燕麦那样的“眼睛”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儿,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1. (1) 结合以下句子,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

    ①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②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2. (2) 伏笔是文章中前文对后文的提示或暗示。关于新媳妇的身份,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两处。
  3. (3) 简要梳理节选文字的行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
  4. (4) 结合节选部分内容,分析《百合花》人称视角的表达效果。
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彭端淑《为学》)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也                  逮:及,达到。 B . 而亦不知其与庸也        昏:愚笨 C . 富者曰:“子何而往?”  恃:凭借 D . 西蜀之南海               去:前往。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B .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C .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D .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 (3) 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译文:我才能平庸,逮不住人啊。 B . 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我想要离开南海,怎么样? C .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译文:昏暗与平庸,可以限制还是不可限制? D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6.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一)

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二)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上》(一)中“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两句描写诗人江上行舟所见:江水在风中荡漾着粼粼的微波,江花纷纷飘着落瓣,一股秋天肃杀的气息扑面而来。 B . 《江上》(二)中“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生。 C . 《江上》(二)中三、四两句写江行的特殊感受,景中有情,蕴深邃哲理于寻常景物中;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这两句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江上》(二)一诗意象丰富,有秋阴,有含雨的晚云,有青山和江上影影绰绰的风帆;诗人摄取了各种近景,为我们勾勒出秋江暮云图和青山帆影图,雄健豪迈。
  2. (2) 两首诗虽同题,但所表达的主旨与情感完全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7.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
  2. (2) 杜甫《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景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3. (3) 杜甫《登高》中“”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高度概括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沉郁顿挫。
  4. (4)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5. (5) 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
8.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辨解)过,为地理位置,为语音所属方言,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能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与故乡  ①  的艰难。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

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迁徒)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和/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②     , 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梳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  ③  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沿/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   ④   , 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漂忽不见/飘忽不见)了。

(节选自苏童《八百米故乡》)

  1. (1) 文中字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辩解   迁徙   聚合   疏远   屋檐    飘忽不见 B . 辨解   迁徒   聚合   梳远   屋檐    漂忽不见 C . 辩解   迁徙   聚和   梳远   屋沿    漂忽不见 D . 辨解   迁徒   聚和   疏远   屋沿    飘忽不见
  2. (2) 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隔绝    ②灰飞烟灭     ③收缩     ④隐匿 B . ①隔离    ②烟消云散     ③收缩     ④藏匿 C . ①隔绝    ②烟消云散     ③萎缩     ④隐匿 D . ①隔离    ②灰飞烟灭     ③萎缩     ④藏匿
  3.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在文中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些。

    ①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能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

    ②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就很难能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

9.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理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习.平总书记也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作为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应该如何扣好青春这件“华服”的“扣子”。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