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活动感受,其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历史上,东西方的多种文化在敦煌相得益彰 , 从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B . 灿烂的敦煌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必将在新世纪发扬光大 C . 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岀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当之无愧 D . 看着日渐斑驳的壁画,听着樊锦诗守护敦煌的感人事迹,我们感到传承敦煌文化任重道远
2. 综合题
学校开展了“览名胜,学楷模”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阅读一位同学提供的介绍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1963年北大毕业的上海姑娘樊锦诗,响①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号召,怀抱着建设祖国的理想,走进了千里之外的敦煌,成为了莫高窟的守护人。56年来,樊锦诗以守护敦煌为信念,青丝变白发,敦煌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樊锦诗视石窟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她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为莫高窟文物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樊锦诗将自己的生命融入敦煌,爱上了那里的苍凉与静②          , 习惯了那里的深邃与自然。就这样,她用理想,用信念让自己成为了最美的 “敦煌女儿” !

  1.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号召zhāo    潜心qián B . 号召zhāo    潜心qiǎn C . 号召zhào    潜心qián D . 号召zhào    潜心qiǎn
  2. (2) 在文中①②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映    秘 B . 映     谧 C . 应    秘 D . 应     谧
  3. (3) 画线句作为上面文字的总结句,表达不够全面,请加以修改。

    修改:

  4. (4) 文中用以赞美樊南诗精神品格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于唐代诗人的诗作《无题》。
3. 综合题
一位同学准备向大家介绍敦煌壁画,他拟写了下面一段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敦煌文物众多,壁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佛教故事、民间生活、自然风光,无所不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姿态万千的“飞天”(甲)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乙)敦煌壁画          是艺术瑰宝,         是记录历史的百科全书,         翻开它,便能尽览千年岁月的变迁。

  1. (1)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句号    破折号 B . 句号    省略号 C . 冒号    破折号 D . 冒号    省略号
  2. (2) 在文段画线处依次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   还      只要 B . 不仅   还      只有 C . 或者   或者    只要 D . 或者   或者    只有
4. 默写
默写。
  1. (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
  2. (2)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 (3)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看似埋怨明月与人为难,实则抒发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的诗句是“ , ? “
  4. (4) 古诗文中有许多句子,通过写马嘶、蝉鸣、猿啼等动物声音来营造意境,烘托情感,反映社会生活。你能联想到的语句是:
5. 诗歌鉴赏
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1) 下面选项中,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祐者遭遇的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B . “金樽清酒” “玉盘珍羞”,写岀餐具的华美与酒食的珍贵,表明宴席的档次很高。 C .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形象地写岀诗人内心的茫然,与前面内容形成强烈的反差。 D . “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表现出诗人面对挫折时的豁达乐观。
  2. (2) 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相关诗句,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
  3. (3) 初三年级举办了题为“诗词古韵 翰墨飘香”的书法大赛,有三位同学将“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写成了书法作品参赛。你最喜欢哪幅作品?请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图片_x0020_100001

    作品:

    理由: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1) 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四时之不同      春和 B . 而或长烟空      惟长堤 C . 游人而禽鸟乐    国怀乡 D . 醒能述文者      不物喜
  2. (2)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理解:这句话描绘了山间的朝暮景象,对比鲜明,突出了“山水之乐”。在写景中,既抓住了 景物特点,又蕴含了事理的逻辑: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 B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太守因喝酒而酣醉,因美景而陶醉,因百姓、众宾客欢乐而沉醉。在滁人游山的热闹和众宾欢饮的喧哗里,太守的颓然之醉态,更突显出太守消沉失意之情。
  3. (3) 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即使在仕途不顺时仍心存家国天下。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三则链接材料,说说家国情怀在欧阳修、刘禹锡、林则徐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材料二)

        叔文败,坐④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⑤,必歌俚辞⑥。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⑦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⑧,率多禹锡之辞也。

    (节选自《旧唐书·刘禹锡列传》)

    (材料三)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⑨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⑩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⑪刚于戍卒宜⑫。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②[机阱]陷阱。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④[坐]受牽连,犯罪。⑤[淫祠鼓舞]在不合礼仪而设置的祠庙里击鼓跳舞。⑥[俚辞]粗俗的民间小调。⑦[为]创作。⑧[夷歌]乡间小调。⑨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⑩[衰庸]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⑪[养拙]守本分、不显露自己。⑫[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7. 名著导读
作家聂华苓说:“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请结合《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或艾青的其他诗作,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艾青诗歌特色的理解。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8. 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多用衬托手法来塑造人物。这种手法主要通过其他人物的衬托,使得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请从《西游记》或《骆驼祥子》中任选一组人物,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衬托手法的运用效果。(100字左右)
9.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经过70年的奋斗与实践全市各方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材料一)

    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时间

1949年

2.8

——

1978年

108.8

从亿元到百亿元用了29年

1994年

1145.3

从百亿到千亿用了16年

2007年

10071.9

从千亿到万亿用了13年

2013年

20330.1

从1万亿到2万亿用了6年

2018年

30320.0

从2万亿到3万亿用了5年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网站)

    随着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提升,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元左右提高到62万元,消费支出百倍增长。人们不再像当初那样仅为了满足“吃穿”等生存型消费,而是更多追求享受型的消费升级。

    (材料二)

    2018年北京市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分别达到96%,99%以上。初中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52%以上,覆盖城乡的130多个学区、150多个教育集团,北京扩优模式为全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样板。

    目前,本市已经形成了以大中小幼一体化培养和社会大课堂建设为统揽,涵盖课后服务、开放性科学实践、学工学农、科技艺术金银帆社团、翱翔计划等系列品牌项目的素质教育北京模式,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在持续提高:一方面,高等教育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强化内涵式发展,34所高校、1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194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占全国的27%),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数量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20%以上,建设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和99个高精尖学科,学科建设、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

    (材料三)

    70年来,北京一直致力于文化建设。博物馆从14家增加到17家,公园由6个增加到700多个,上万家文化馆站遍布京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北京图书大厦成为文化地标。城市副中心剧院、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重大文化设施即将向公众开放。

    (材料四)

    北京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现在北京地铁总里程将达699.3公里,是世界地铁线网最长的城市之一。2018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3.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44%,城市湿地总面积约50平方千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3平方米,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美好愿望正逐步实现。

  1. (1) 阅读材料一中的表格,简要说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2. (2) 材料二介绍了北京70年来教育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 (3)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上面的四则材料,完成小题。

    (链接材料)

        北京社情民意网进行“北京市居民幸福感”调研。调查问及,“如果满分为100分,您给自己的幸福打多少分?”有31.6%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幸福感在90分以上,认为幸福感在60至89分的被访者有61.1%,60分以下的仅有7.3%。

    ①根据链接材料,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②如果结合调研数据,对幸福感的来源进行分析,上面四则材料中,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可以成为分析的重要内容。(每空限填10个字以内)

1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片枣林的召唤》,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枣林的召唤

李登建

    ①一树一树的绿浪,你不由得怦然心动,脉管鼓胀。这片枣林里有很多几百年树龄的老树,三四百岁的顶多算是壮年汉子,五六十岁的不过是小儿童。而不论老的少的,枝干都疙疙瘩瘩,树结挨着树瘤,主干部分更是黑鳞斑驳,伤痕累累,那是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金丝小枣树每年都得开枷,树干上割一遭韭菜叶子宽、深到木质部的口子,以阻止花期养分倒流,多坐果。农谚云“芒种到,枷枣树”,农人都舍了麦田,提着篮子,拿着刀或镰,来到枣林。

    ②裹着枣花香气的暖风一缕缕一缕缕吹拂着,脸庞痒痒的、酥酥的,这是平原上最轻松最惬意的时节。谁会想到枣树们在忍受“割腹”之痛?但一个甜蜜的约定就这样揣在了心里,结结实实、粗手大脚的枣树们,和平原上质朴的庄稼人一样憨厚,从这一刻起,它们带着伤痛,没白没黑、顶风冒雨向前方迸发。

    ③秋天,枣儿熟了,又大又密的枣儿缀满枝头,沉沉的,风晃不动,那纷披的枝条仿佛一挂挂金瀑,流光溢彩,壮丽无比。哪一棵枣树不是凝紫垂丹,哪一片哪一坡不飞虹落霞?三天两头来枣园转悠、左瞅右瞧等消息的枣把式,眼睛眯着,皱纹里漾着得意,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嘎嘣”,脆脆的,甜甜的。他们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急巴巴找出长杆,但那和粗壮的手臂接在一起的长杆却不肯用力,只在树头上轻轻地抹。这亲密的接触让枣儿们大为感动,它们满怀欣喜从空中倾泻而下,哈哈地大笑,痛快地叫喊,欢畅地蹦跳。树下的炕席、床单、包袱皮上堆成玛瑙山丘,而成群结伙的顽皮“小子”则专钻草丛,在沟底栖息,可苦了捡枣儿的老婆婆。

    ④我从没见过这阵势,只恨眼睛、耳朵不够用,这里红雨阵阵,那边雷声隆隆。团团热浪猛烈地冲撞着我的胸口……

    ⑤我再也忘不了这片枣林,我好像它们能给予我某种感召和引领。地处渤海湾沿岸,黄河泥沙沉积,大海被驱赶着步步东移,海潮退去却留下了盐碱。这块土地并不肥沃,或者说有几分贫瘠。但是,枣树却不怕盐碱,不怕干旱,碱不死,旱不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这里生存了,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至今遍地都是它们的子孙。乡亲们亲昵地称它们“铁杆庄稼”。瞧它们的根,利器一样,猛往下扎,汲取地下苦咸的水,捧出来的却是世上少见的甘果。

    ⑥又一次看枣林是在冬天,这很重要,如果没见过冬天的枣树,你还不能真正认识它们。枣树们站在雪地上,就那么孤寂地站着,叶子凋零殆尽,当初光鲜的果实此刻正煨在别人的火炉里,自己只剩下裸露着的黑色枝桠。但是它们并没有让我们这帮前来赏景的人失望,那黑色的枝桠纵横交错,如蛟龙遨游,如乱箭穿云,如鹿角牛犄角,坚硬,倔强,刚直,遒劲,傲然。在这儿,我头一回发现“黑”是那么美,那么有力量,它竟突破铺天盖地的“白”的围困,跳起熊熊烈火般的舞蹈。等静下来,这“黑”与“白”又组成一幅简洁的版画,格调清新,意境深达,是一件大作品。老北风卷着雪粒呼啸而来,根根枝条铮铮作响,这是古老平原上悲壮的琴声。

    ⑦“唐枣树喊我们去了,快走啊!”我招呼同来的文友——来枣林是不能不瞻仰唐枣树的。这棵老枣树实际植于东晋,1680多岁,树身像一块布满青苔的假山石。像一堆锈蚀的铁。尽管有三五根树枝被劈断,整体看树冠却依然茂盛。啊,平原上耸立着这样一棵巍峨的大树,这块土地就不一般了,就有了魂。你看,这棵老枣树高擎着一杆绿色的旗帜,身后集结着百万大军,从遥远的地方走来,正气势雄壮她向前方进发。

    ⑧庆云人把这棵老枣树尊为神,写进县志,为它立碑,给它装了铁围栏。一位叫周德宝的七旬老人,雷打不动,早出晚归,义务看护它。我们每次来,老人都像见到亲人一样,笑哈哈地迎上前,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历史上瓦岗英雄罗成曾在树下拴马歇脚,以枣充饥;唐太宗赐给它“唐枣”的名字;明燕王扫北,它借漫天大雾庇护逃难的百姓;抗日战争时期,倭寇的铁蹄踏入枣林,他们找不到神出鬼没打游击的八路军,气急败坏地向老枣树挥起屠刀,当地村民舍身相护(和所有的千年树神一样,它也有一串传说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唾沫乱飞——这是一位出色的讲解员——他还讲他亲眼见到的一幕:世纪初一年夏天,一场狂风暴雨摇撼着庆云平原,唐枣树訇然倒地,这可把人们吓坏了,它哪里还经得住这般折腾?扶起它的时候大家心情异常沉重,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可是它却又慢慢活了过来!——老汉一边比划一边说,干枯的眼里闪着泪花。

    ⑨我围绕唐枣树转了一遭又一遭,不愿离去。唐枣树始终沉默不语,神态安详。这是一位饱经沧桑、阅尽人间的圣哲,我能感觉到它目光深邃,里面包含了很多智慧,我想从中读出一点什么,即使读不出,在它的绿荫下站一站,那种踏实、安恬、幸福的体验也叫人难以忘怀。

(有删改)

  1. (1) 文章首先叙述 的情景,接着描写的画面,而后描写的景象,最后记述瞻仰唐枣树的见闻与感受。
  2. (2) 文章第③段和第⑥段对枣林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这两段中的一处语句,进行赏析。
  3. (3) 文章⑦-⑨段,主要记述作者一行人瞻仰唐枣树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谈谈这三段文字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