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山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山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叙事的概念本是从文学研究的领域产生的。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指出“叙事”是“某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叙事是叙述者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受述者感受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思想。教育叙事则是叙事学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是叙事学运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范例。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教育叙事的热潮,这股热潮于90年代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现有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丁钢认为“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人物、机构及事件,叙事本身所揭示的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与感受,便成了教育学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邱瑜指出“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教育叙事一直存在,《论语》就是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从传统的学术认知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其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在师者孔子与弟子的互动事例叙述中,孔子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鲜明生动地印刻于故事诠释中,简短浅显的教育叙事之下却蕴含着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

(摘编自苏婷婷《孔子教育叙事研究一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为例》,)

材料二:《论语》是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再现,也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述,故而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论语•侍坐》章)堪称孔门教育叙事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孔子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许多借鉴之处。《论语•侍坐》章是一次比较完整的教学活动,整场教学从孔子“问志”切入,以众学生各自“言志”为展开,最后以孔子“评志”答疑为结束。在教育目的上,孔子强调经邦济世,即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拯救人世,治理国家。《论语•侍坐》章秉承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的观,在孔子询问其弟子理想时,教学目的清晰明确,使学生各言其志。“言志”,即学生的理想教育课。讨论由孔子“问志”引出。在整场讨论活动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畅谈理想,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见解,在“评志”中态度明晰,肯定曾点,其实也是将孔子的道德观传播给学生,最后完成一堂以“各言其志”为教育目的的高效课堂。

“侍坐”指学生陪坐在老师近旁,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传统课堂的突破,师生平等,氛围轻松。孔子在讨论开始之前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轻松导入,鼓励众人打消身份顾虑,大胆言说。师生平等的课堂环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师生平等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倾诉、辩论、质疑,养成思辨思维。

孔门弟子三千,性格、资质各有不同,《论语•侍坐》章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就是志趣不同、性情各异的典型代表。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谨慎,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孔子都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四人的“言志”,孔子充分尊重学生的理想,“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并不失分寸地赞扬、鼓励。对于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孔子的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子路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莽撞冲动,孔子回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既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论语•侍坐》章中,孔子秉承组织、引导的原则,巧妙提问,循循善诱。讨论开始前,将问题以简洁明了的形式抛给学生,并且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角度与立足点。在子路回答后,孔子没有急于评价,干扰其他学生思维,而是引导、组织其余学生各言其志。

在讨论中,孔子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既对课堂节奏充分把控,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摘编自张静《<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及启示》,《文学教育(下)》2020年第5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教育叙事中的叙事概念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叙事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具体的教育目的。 B . 教育叙事是叙事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尽管这股潮流源于国外,但在中国早就存在教育叙事文本。 C . 教育叙事研究不涉及教育“是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对教育的理解需要读者自己从故事中体验。 D . 孔子是教学引导者而非主导者,因此在提出问题后,就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叙事到教育叙事,再到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材料一中对概念的解释层层深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B . 《论语•侍坐》章呈现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教学活动,以“问志”为问题导入、“言志”为讨论内容、“评志”为活动小结。 C . 《论语•侍坐》章可看作一次理想教育课,课上学生曾点的看法符合孔子经邦济世的思想,因此得到肯定。 D . 孔子充分尊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的理想,每听完一个人的见解,就会认真进行评价。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没有用到教育叙事原理的一项是(    )
    A . 某教师课堂上讲述司马迁《史记》中“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 B . 某教师坚持写教育日记,记录日常教育、生活和管理的故事。 C . 韩愈在《师说》中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教导李氏子蟠。 D . 邹忌用自己“吾与徐公孰美”的故事讽谏,劝齐王纳谏。
  4. (4) 请根据材料,概括《论语•侍坐》章的教育叙事特点。
  5. (5) 为什么《论语》被看作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请结合材料分析。
2.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Ⅱ

刘泥鳅

聂鑫森

 潭州木工厂加工的产品:家具、包装箱、枪托、纤维板、木屑板。所使用的原材料:杉、松、柏、樟、桐、柳、楠……湘江在工厂这里拐出一个大湾,岸上也没什么人家,十分幽静。白天人喧车吼,很是热闹。但到了晚上,就只剩下一个守排人,冷森森的。

守排的活计虽很轻松,但责任重,且孤苦不堪。当年贮木场领导让大家主动报名时,都低头不应。结婚四年并有了两个孩子的刘泥鳅蓦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去!”

刘泥鳅自小就住在湘江边,身体壮,水性好,很喜欢喝烈酒,但很少有醉的时候。别看他爱喝酒又没读过多少书,他很喜欢厂宣传科有一年给他家的对联:“笑陪一江风浪,独守几块木排。”

“独”不假,“笑”亦真。天一黑,他腰系一个盛酒的葫芦,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木排上。木排上有一个“人”字形的杉皮木棚,刮风落雨下雪时可供他坐或卧;天气好时星月交辉,他喜欢坐在木棚外,不时地喝口酒,其喜洋洋矣。刘泥鳅困了时,就到木棚里的地铺上眯一眯眼,天热是赤膊、短裤,天冷盖着被子也是短裤、赤膊。他头一落枕,鼾声便起,但只要木排上有细小的声响,他立刻就会醒。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木排上积雪很厚,反射出一片朦胧的雪光。刘泥鳅喝过几口酒后,钻进被子里酣睡。到凌晨三点钟时,他听见木棚外有细碎的脚步声,从木棚一头一尾两个方向包抄而来。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六个人,肯定是歹徒,企图在不声不响中,把他摁倒、上绑、口里塞上棉花,然后好偷窃贵重木材。他悄悄地灌下几口烈酒,短裤、赤膊蹿出被窝,再飞快地跳出木棚,大喊:“抓贼啊!抓贼啊!”

那几个人早已“踩点”,知道这是个僻静处,依旧向刘泥鳅逼近。刘泥鳅快速地退到木排边,警告说:“今夜有雪光,我已看清你们的面目了!有本事的跟我来!”说完,他一个鲤鱼翻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游到两丈开外,再停下来,原地踩水让身子向上昂出一截,一边大笑,一边大喊:“抓贼啊!抓盗木贼啊!”

歹徒先是愣住,接着是惊慌。为首的一个大汉一挥手,他们便急急地逃离木排,上岸去了。

还有一年的一个秋夜,皓月当空。一个看似文静的小伙子拿着钓竿,到木排上垂钓。

他坐在临江的木排边,远离木棚,旁若无人的样子。刘泥鳅知道,这个季节钓的是鳜鱼,春鳜肥秋鳜也肥。小伙子还从帆布袋里拿出一瓶“茅台”酒,不时地小啜一口。

酒香随风飘过来,刘泥鳅的喉结立马上下蠕动,心里说:“好酒!”他坐在木棚前,一直盯着那个小伙子,觉得是个有趣的人。到子夜时,小伙子还一无所获。他收拾好钓竿,拿着酒瓶站起来,叹了口气,说:“今夜鱼不处的,应嫌我是生人,且把酒倒入江中以做订交,明夜我再来。”他真的把酒瓶中所剩的酒倒入江水里,再把瓶子朝江中一扔。

 刘泥鳅觉得这“把酒酹滔滔”的场景很动人,何不邀这小伙子一谈?木棚里有酒,还有佐酒的炒花生米!他快步上前说明来意,小伙子先是推辞,然后才勉强应允。他们在木棚外相对而坐,摆上两个酒杯、一碟花生米。

小伙子说:“这才叫萍水相逢哩,明晚我带酒菜来以做答谢。”

刘泥鳅说:“你客气了,干!”

“好,干!”

       彼此不问姓名和来历,只说闲话只喝酒。

       葫芦里可盛两斤酒,喝得快完时,小伙子有些醉意了,刘泥鳅却依旧清醒如常。

       天边现出淡微的曙色。

       小伙子说:“我该走了。”

       刘泥鳅说:“且慢!我有句话要说,你的酒量不错,可我胜你一筹,不,是胜几筹,望以后好自为之。”

       小伙子跌跌撞撞地走了。

这些事,刘泥鳅从不对领导和同事们说,也不对家人说,怕老婆和孩子担惊受怕。反正,他当守排人期间,没发生过偷盗木材的事故,大家都认为是社会治安好,更是刘泥鳅运气好的缘故。年年评劳模、评先进工作者,没有人会想起刘泥鳅!

刘泥鳅年满六十岁,高高兴兴地退休了,又有新人接替了他的职位。

两个孩子早已结婚生子。妻子比他小两岁,已在五十五岁时退休在家。日子过得平淡如水,安逸舒闲。只是天一落黑,无论阴、晴、雨、雪,刘泥鳅依旧腰系酒葫芦,准时出门。妻子问:“又到枫溪湾去?”,

“对,我到木排上去转一转,和现在的守排人聊聊天,喝几口酒,再回来安安心心睡觉,做一个好梦。”

(节选自《小说月刊》)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守排的活计虽然责任重大而且孤苦不堪但很轻松,所以当年贮木场领导让大家主动报名时,结婚四年并且有了两个孩子的刘泥鳅立刻报了名。 B . 歹徒先是愣住,接着是“惊慌”。是因为没想到刘泥鳅会跳进冰冷的江水中躲过绑架,再加上之前听他说“今夜有雪光,我已看清你们的面目了”。 C . 刘泥鳅与小伙子喝酒,是为了开解小伙子,让他不要因为没有钓到鱼而伤心。也为第二天的两人相约喝酒做好情节上的铺垫。 D . 刘泥鳅经历的“这些事”从不对领导和同事说,也不对家人说,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是会治安好,更是刘泥鳅运气好的缘故。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通过对贮木场周围环境的描写,突出守排点的冷清偏僻,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B . 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典型细节,将一位普通的守排人形象到刻画得丰满而生动。 C . 小说的主人公是刘泥鳅,但对歹徒小伙子、妻子的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有力地反衬了主人公形象。 D . 小说结尾部分写刘泥鳅和妻子的对话,寥寥几笔,意味深长,为丰富人物思想情感增添了精彩一笔。
  3. (3)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酒”的作用。
  4. (4) 假如刘泥鳅当选为“劳动模范”,请结合文本简述他当选的理由。
3. 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知识检测
  1. (1) 下列划横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国             乘:古时一车四马三甲士七十二士卒为一乘 B . 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        爱:爱护 C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D . 思谦冲而自。              牧:放牧
  2. (2)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居则曰:“不吾知也。” B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 . 夫晋,何厌之有?
4.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甲)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乙)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 , 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B .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C .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D .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的一种意思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田父”可以理解为老农。 B . 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C .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起的。“羽”是项王的“名”。 D . “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项羽并没有成为帝王,可是司马迁的《史记》却把项羽归入帝王行列,这表现了司马迁对项羽的敬佩和尊重。
  3. (3)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B . 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C . 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D . 项羽被汉军重重围困,为了突围,他将自己的人马编为四队,向四个方向冲击,并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完成各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 . “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 . 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 . 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 (2) 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6. 默写
默写
  1.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2. (2)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3.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借盘庚之例阐述了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令全世界的观众          。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没有给人以视觉震撼的点火,也没有熊熊燃烧的大火,在现场传递的火炬就是主火炬。虽是“微火”,但微火不微,点点火光足以将世界的未来照亮。一把火炬点亮了围绕它的一片片小雪花,也点亮了整片大雪花。火炬        是理念的进步,也是奥运之火本意的回归:火不在于有多大,而在于它的        ;火种遍地,就能给所有人以精神鼓舞。张艺谋表示:“这一次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一叶知秋’,手持火炬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火苗,但是你想到的是奥林匹克伟大的精神。奥运会是搭建沟通的桥梁,绝不会筑起一道道高墙;奥运火炬是播撒希望的火种,绝不会独享耀眼的光芒。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目一新     创新       延绵不绝       B . 焕然一新     创新       延绵不绝       C . 焕然一新     创意       生生不息       D . 耳目一新    创意       生生不息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一次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一叶知秋”,手持火炬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火苗,但是你想到的是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 B . 这一次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一叶知秋”,虽然手持火炬是一个小小的火苗,但是你想到的是奥林匹克伟大的精神。 C . 这一次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一叶知秋”,虽然手持火炬是一个小小的火苗,但是你想到的是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 D . 这一次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一叶知秋”,手持火炬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火苗,但是让你想到的是奥林匹克伟大的精神。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奥运会让各国之间得到沟通交流,不是阻断交流的高墙;火炬播撒的是希望的火种,不会独享耀眼的光芒。”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8. 问答题
请根据王熙凤的这段话分析其形象特点和表达效果。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9.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入了一个新词——试错,词义是:指在不能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正确时,通过不断尝试来排除错误决策。

小米掌门人雷军曾经在一次交流中说:“有机会一定要试一试。创业,其实试错的成本并不高,而错过的成本非常高。”

其实,无论个人还是群体,不同阶段、不同领域都需要试错。试错是尝试与反思的结合,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一种基本方法。试错的过程也是“找对”的过程。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