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综合题
班级开展主题为“与俭同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咬文嚼字·认识“俭”)

◆“俭”小篆左边部分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右边的上半部分是一张倒着的嘴巴,下面是两个人张着嘴巴在说话,表示人前人后要______________。

◆《说文·人部》有言:“俭,约也。”段玉裁注:“约者,缠束也。”意即用绳子进行(kǔn)□绑、缠束。

◆俭德作为一种收式消费导向,其实质是对劳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常言道“勤为摇钱树,俭为聚宝盆”,节俭是持家的法宝、致富的秘(jué)□。

  1. (1) 根据语境,在上文□填入合适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kǔn)绑收)秘(jué)

  2. (2) 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表里如一 B . 心直口快 C . 言行一致 D . 名副其实
2. 单选题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________________。

①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②它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

③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

④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的心态。

A . ③①②④ B . ②④③① C . ④②③① D . ②③④①
3. 单选题
下列对艾青诗歌特点的分析,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 诗人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他常用“太阳”的意象,表达对光明、自由、胜利的不懈追求。 B .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他的诗歌中就有大量“云把水倒在河的杯里”这样短小的、富有情趣的表达。 C . 擅长绘画的他,有“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这样具有鲜明色调的句子,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D . 他的诗歌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从《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始就显示其自由诗的特点。
4. 语言表达
下图是“不同学历人群浪费情况对比”调查表,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图表的主要信息。

主要信息:

5.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村料,根据语境在横线处补全对话,注意理由充分,语言得体。

小栗是学校食堂光盘行动志愿者。中餐时,她发现同桌小云准备将一半的饭菜倒入易腐垃圾桶,马上前去劝导小云。

小栗:小云,你今天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小云:没啊,我身体好好的!

小栗:那我看你想抱那么多饭莱倒了,你不觉得不好意思吗?

小云:哪有那么多的意思,我倒我自己的,与你何干?

小栗:

小云:我明白了,小栗,谢谢你!

6. 语言表达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据报道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天津等10省市开展“京剧进校园试点工作,将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对于“京剧进校园”的利弊,人们议论纷纷请你写一段文字,表达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00字左右)
7. 默写
古诗文名句默写。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赋予了山川明月、江海草木等自然景观诗意,一草一木承载了梦人的悲欢喜乐。你可以从“槲叶落山路,”中,觉察到温庭筠羁旅艰辛时的自解情趣;你可以从“鸟下绿芜秦苑夕,”中,体会到许浑面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你还可以从“,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感受到刘禹锡面对世事沧桑的乐观豁达。“”,斜阳衰草,寒林空寂,寂寥中回荡着刘长卿过贾谊宅的一声叹息;“”,春夏交替,花荣树茂,美景中深藏着欧阳修与民同游的一份快乐。

8. 名著导读
汪曾祺先生在《<水浒>人物的绰号》中写道,“有的绰号是起得很精彩的,很能写出人物的气质风度,很传神,耐人寻味……有的绰号并不是很精彩”。请任选以下一个“绰号”,写出其人物姓名,并结合相关情节分析该绰号精彩或者不是很精彩的原因。

孝义黑三郎     黑旋风     鼓上蚤

9.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高柿子红

梦云

①没有一地风吹脆响的柿子叶,故乡的秋天是不纯粹的,就像美少女不会笑,云朵少了高渺的姿态。对秋天而言,这都是生命的缺憾。

②秋来晴好,一日连一日,暖阳像温和的长者抚摸着大地万物,柿树像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惬意之至的清风里,删繁就简,一身轻松。叶落枝枯瘦,枝头一个个火红的柿子像大地炯炯有神的眼睛,窥视天空的秘密,又好似村庄迷人的小灯笼,汩汩地涌冒丰收后的喜庆气息。

③儿时,村庄内外,柿树到处是,春来浓绿铺满地,碎碎的米黄花点缀期间,在绿叶间涂满星空般的梦幻色彩。夏尽秋来,柿果硕硕,累累压满枝。如果不摘下挂满树的柿果,秋风歇时,青黄柿子傲然挺立枝头,做着仲夏夜之梦,心心念念不肯老。冬雪飘来,雪的白、柿子的红,锣鼓喧天般把寂寞的冬日衬出喧闹欢腾的喜庆气氛来。

④没有一颗柿子能悬挂在时光之枝不掉落下来,正如没有一个人能活着走出时间。

⑤岁月如火,将柿子烘焙至通红。秋冬季节,如果你不嫌脏,亭亭如盖的柿子树下,软且红的柿子,俯拾即是,那是熟透后,自然坠落的果。

⑥单靠时光催熟,世上就没几个人能尝到甜而不腻的软柿子了。催熟一颗柿子,除了时间,还有伤害。对柿子的精准打击分为两种,一是石灰水泡,二是麻秆穿心。不管哪种,先得把它们从枝上摘下来。

⑦时序五六月,柿子青嫩饱满;用长长的竹夹小心摘下,丢进石灰水里,浸上一周,捞起,不用去皮,张嘴就啃,比萝卜更脆,比甘薯更甜,别有一番风味。对青果的打击是由内而外、全方位的。严格地说,这不叫催熟,是去涩。

⑧秋风正劲,柿果由青而黄,取下柿子,去蒂,用晒干地麻秆或者风干地木槿枝,从蒂边斜插入果,须达到穿心效果。一切做停当后,再搁三五天,坚硬的青柿子变得又红又软,吃一口,让人醉倒在秋天。

⑨小时候,我们村里的青柿果少有人丢进石灰水去涩,大都是秋后摘来穿插催熟。

⑩有一次,我问正在如是操作的母亲:“为何青黄的柿子,一经穿刺,就会变熟呢?”

⑪煤油灯下,母亲连连摇头。

⑫父亲接过话茬:“就像人一样,心没有伤透一次,柿子哪里会成熟?

⑬我不懂装懂,拼命地点头。

⑭穿了心的柿子,为什么会变成熟?几天前,我从超市里买来几个柿子。那时,它硬朗如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如今软绵绵、红彤彤,像垂垂老者。它是怎样变熟的呢?我怎么一点没有察觉。每天下班回家,瞄它一眼,感觉都一样,但我凝视它的这一刻,它已然熟透,与买来的时候截然不同。

⑮剥开红柿子,那软糯的心,如多汁且甜的西瓜瓤,吃一口,烦忧全忘掉。

⑯人生之美,哪有一个人吃一口柿子能比拟的呢?

⑰美中不足的是,柿心有个小黑点,得小心翼翼地剔除。突然想起父亲的那句话——心不伤透一次,哪里会成熟呢?这个黑点点,莫非就是它伤透了心的证明?

⑱柿子伤透了心,才会鲜甜;人伤透了心,才会走向成熟。吃完这颗柿子,我渐渐开悟了,懂得纷繁人世,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事是重要的。除此之外,万物皆放下,诸事都可抛。

⑲人到中年,是做减法的时候,好与不好就看自己合不合适,需不需要了。

⑳经红柿子的引领,我的灵魂像是经历锻打和淬炼,在嗞嗞冒白烟的时候,开窍了,也坚硬了,像铁。

㉑故乡老了,我也不再年轻。我的柿子情结随着岁月深浓,越发的重了。每每回到故乡,眼看那日渐凋敝的村子,了无人烟,空荡荡的巷子,了无生气,莫名地伤心。柿树早已无人打理,秋来枝头缀满果,任其随风落。秋来风浓,看柿树,树树果实累累,各个红艳艳,寂寞无人闻。

㉒离开故乡二十五年了,味蕾上的乡愁依旧,心里的忧伤随着日甚一日,人到中年,我活得像枝头一颗无人问津的甜柿。今生今世,我都贪恋红软、多汁的那一口。

㉓秋来柿红,那里藏着游子的故梦,抚慰一颗已然沧桑的心。

选自《知识窗》2020.10,有删改)

  1. (1) 参考示例,将下列结构图空缺处补充完整。

    线索写柿景   →   品柿味   →      →   抒柿情

    品美成熟之美 →  →   伤透之美   →  

  2. (2) 联系上下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岁月如火,将柿子烘焙至通红。

    ②经红柿子的引领,我的灵魂像是经历锻打和淬炼,在嗞嗞冒白烟的时候,开窍了,也坚硬了,像铁。

  3. (3) “就像人一样,心没有伤透一次,柿子哪里会成熟?”有同学认为这句话写得很妙。联系文章,请你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试从结构、内容角度加以分析。
  4. (4) 标题“秋高柿子红”意蕴丰富,请加以分析。
1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______?

病毒简单来说就是“寄生虫”,不依附于其他生物就没法存活和繁殖。

当一个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将走过6个步骤。首先是吸附,病毒通过“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特有的受体蛋白分子,来“盯上”目标细胞。然后开展侵入——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要么直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之内。接下来是脱壳,病毒的感染性核酸“脱下”蛋白质外壳,然后“马不停蹄”地进行生物合成——根据基因指令,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场所,来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紧接着进行组装,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会组装成子代病毒;最后是释放,子代病毒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这一次来袭的新型冠状病毒,其入侵步骤也是如此。截至目前,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够,尽管科学家在一些机理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多临床表现尚未找到原因。

(选自光明网2020年2月11日《九问新型冠状病毒》,有删改)

(材料二)

②______?

一种病毒要想入侵人类体内,要突破“重重防线”,而人体也终将发现它们的存在,然后奋起“反抗”——这就是人体的免疫机制。

打喷嚏、咳嗽、咳痰,这些都是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表现。人类的呼吸系统尽管是一个与外界相通的开放系统,但这个系统从头到尾有多个环节,均部署免疫细胞“重兵把守”,防御病毒入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时,通过鼻腔和口腔进入到人体咽喉部后,将进一步蔓延气管及更细的支气管,进而到达肺泡。不过,这些病毒进入肺泡的每一步,都会遭到免疫细胞的“防御”和“监视”。

具体来看,人体气道表面的大部分细胞,都含有像刷子一样的细长纤毛,这些纤毛表面还有能够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这些黏液能够包裹病毒,并依靠纤毛向上推动,经气道从口腔内排出——这个过程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咳痰”。

如果病人出现干咳症状,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病毒突破气管、支气管部位的防线侵入到了肺泡,肺泡部位的免疫细胞同样会被激活。一整套环节中的免疫细胞都会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发热。

此外,病毒入侵肺泡后,如果引起大量肺泡上皮细胞死亡,其释放的死亡物质,还会进一步刺激免疫细胞,引发更强的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其实也属于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一方面过高温度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温度升高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

(选自光明网2020年2月11日《九问新型冠状病毒》,有删改)

(材料三)

12月4日,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做《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研发进展》发言时表示,“年内将有6亿支灭活疫苗获批上市”。据悉,截至12月2日,全球在研新冠疫苗共有214个,其中51个已进入临床研究,14个来自中国;14个进入Ⅲ期临床,6个来自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中国的疫苗是扎扎实实往前走的。

(选自2020年12月7日《北京商报》,有删改)

  1. (1) 选出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新型冠状病毒入侵需要经过6个步骤: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B . 到目前为止,尽管科学家在一些机理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但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够。 C . 只有打喷嚏、咳嗽、咳痰是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表现,属于人体的保护机制。 D . 我国疫苗研发扎扎实实往前走,新冠国产疫苗2020年将有6亿支灭活疫苗获批上市。
  2. (2) 联系上下文,体会(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关于新冠病毒的“两问”,请各拟一个小标题。这两则材料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是否能够调换位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