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试卷

广东省湛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何谓精神?精神即是思维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中国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当然,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思想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对于广大人民具有熏陶作用。二是具有激励作用、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这两方面的表现,才可以成为文化的基本精神。我认为,刚健自强即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之—。

    先秦儒家曾提出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孔子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孔子弟子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大节而不可夺,即是刚毅的表现。《周易大传》提出“刚健”、“自强不息”的生活准则。《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间断,称之日健,亦曰刚健。人应效法天之运行不已,而自强不息。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系辞传》又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这是说,天之至健在于能知险而克服之,以达到恒易。所谓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儒家重视“不息”,《中庸》云:“故之城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儒家强调不懈的努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坚持独立的人格。孔子更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人。”孟子进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里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义,其中包括人格的尊严。孟子还举例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受嗟来之食,即为了保持人格的尊严。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刚健自强最基本的要求。

    先秦时代,儒道两家曾有关于刚柔的论争。与儒家“重刚”相反,老子“贵柔”。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以水为喻来证明柔能胜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贵柔,意在以柔克刚。柔只是一种手段,胜刚才是目的,贵柔乃是求胜之道。孔子重刚,老子重柔,其实是相反相成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宣扬“刚健自强”,道家则崇尚“以柔克刚”,这构成中国文化思想的两个方面。儒家学说的影响还是大于道家的影响,在文化思想中长期占有主导的地位。刚健自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在历史上,《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对于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确实起了激励鼓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周易大传》所说的“自强不息”或刚健还含有引申的原则。

    《周易大传》提出:“能止健,大正也。”“健而止”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周易大传》认为,强健而不妄行,不走极端,是大正,即最合乎中道的品德。刚健而中正,《周易大传》称为“刚中”。《彖传》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用刚健而中正的态度对待险恶,能吉利而无灾祸。

    《周易大传》又提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又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所谓“进德修业”、“终日乾乾”即“自强不息”。所谓“及时”、“与时偕行”,即以自强不息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就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周易大传》不仅从自强不息引申出“及时”即顺应变化潮流的原则,而且将这个原则与“中”的原则结合起来,称为“时中”。“时中”即随时处中,即人的生活行动必须随时间的变化调整,按当时的情况确立标准。

    《周易大传》还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世界的流变是通过一系列变革、革新形成的,人要与时偕行,也必须“通变”、“革命”。这样,它又从及时的原则引申出“通变”、“革命”的原则。《周易大传》有一句至今脍炙人口的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大传》充分肯定了革命与变革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文化虽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但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B . 刚健自强精神既具有广泛影响,又具有激励作用,因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C . 儒家“重刚”,道家“贵柔”,两种思想相辅相成,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 世界永恒变化是人自强不息的根据,也是企业、国家应不断变革、革新的主要依据。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中庸》中的话,目的是论证儒家思想重视自强“不息”,即实现积极进取需通过不懈的努力。 B . “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等句子体现了文章论证语言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C . 材料二阐释了刚健自强的引申原则,是为了进一步论证刚健自强的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和主导地位。 D . 文章旁征博引《论语》《中庸》《周易》等经典内容,既增强了文章论证力度,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刚健自强”精神的一项是(  )
    A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 .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故事 D . 中国人民开展反侵略的抗日战争
  4. (4) 请简析材料一是如何论证的?
  5. (5) 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卓有成效,请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中国抗击疫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I、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化风丹大概是一种药吧?这药是治什么病的?我无端地觉得这大概是治小儿惊风的。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吗?

    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l”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下一点盐,蒸熟,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自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总是腰腰衷衷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騕騕褭褭。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1 #556-1 532-l

    椒盐饼子——西洋糕

    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合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妈已经先去了。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这孩子长得不难看,大眼睛,样子挺聪明),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是三十多年前在昆明写过的一篇旧作,原稿已失去。前年和去年都改写过,这一次是第三次重写了。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九日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描写了多年前昆明街头各种吆喝叫卖声,从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四十年代富有特色的昆明生活风俗画,类似反映地域风俗文化的小说还有鲁迅的《社戏》。 B . 卖糕饼的孩子年少丧父,身世可怜,但他少年老成,十分懂事,做糕点铺的小伙计时工作尽职尽责,毫不贪玩,辛苦繁重的工作使他早早失去了孩童的童趣童心。 C . 小说刻画了收破衣烂衫的中年女人、卖化风丹的贵州老乡、卖杨梅的苗族少女等从事不同职业的底层劳动者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艰辛、不幸生活的巨大同情。 D . 小说主要写了卖糕饼孩子的故事,却以“职业”为题,意在阐明职业对人的生活的框定,对自由的取消,这一标题使小说内涵更深远,拓宽了反映现实的广度。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对收破衣烂衫、卖化风丹、壁虱药等叫卖声的描写,为后文卖糕饼孩子的出场埋下伏笔,同时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表现了动荡年代人们生活的奔波劳碌。 B . 将卖糕饼孩子的吆喝声用音乐简谱的形式标注出来,既使吆喝声具有现场感和表现力,体现了作者记忆之深刻,同时还增添了文章的新颖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 . “椒盐饼子西洋糕“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反复的修辞手法既使卖糕饼孩子的吆喝声得到强调,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又能在结构上形成回环照应。 D . 这篇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模式,情节上也没有典型的矛盾冲突,语言充满生活气息,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散文化的艺术追求。
  3. (3)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叙述故事的好处。
  4. (4) 小说以卖糕饼的孩子在无人的巷子里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结尾,请简要分析结尾的艺术效果。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主力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释】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材料二: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B .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C .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D .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钜鹿县男,属男爵,是我国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爵位是皇帝对有功之臣或皇亲国戚的封赐。 B . 顿首,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表尊敬或请罪之意。 C .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其下设有给事中、谏议大夫等。 D . 疏,指分条陈述,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述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3. (3)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即便落魄失意,生逢乱世,但仍心存大志,不屑于仅仅是经营产业。 B . 魏征眼光过人。他给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 . 魏征直言敢言。李世民曾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 . 魏征执法公允。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使大家心悦诚服。因此皇帝很推重他,多次拒绝他的请辞,而且更加信任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 (5) 材料一阐述了为臣之道、材料二阐述了为君之道,结合这两则材料,分别概括魏征认为应该如何为君,如何为臣?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登临的时间、地点、气候,并定下了后面观景的坐标位置。 B . “归帆”二句点面结合,描写江面上点点归帆,在静止的背景上凸显出富有动态感的景物。 C . “彩舟”三句写景到想象,天水相接,天上繁星闪烁,远处白鹭高飞,渲染出美好的感受。 D . 上阙写景奇伟壮丽,下阙议论,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文辞清丽,立意新颖。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发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感慨,王安石也有同样的议论,请结合词的下阙整体内容简要分析。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古代诗人常常以“酒”入诗,表达情感,例如杜甫《登高》中“”写诗人饱尝艰辛与潦倒后放下酒杯的伤感。
  2. (2) 李白在《蜀道难》中以“”两句将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描写了上有高山接天、下有河川曲折的艰险的蜀道。
  3. (3) 《诗经·氓》中女子自述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河西来,南山北山夹峙着穿城东流的河,城随河,婉蜒成一根长带。(  )的大山和流淌的河流以这样动静结合的架构,构成了兰州的基底,也成为兰州所以成为固若金汤的在两千多年前的军事要隘并渐渐繁衍发展成城市。黄河在兰州流淌得非常沉静持重,即便到盛夏,远远望去,河水陡涨,河面愈加开阔,但水流愈加滞重,甚至看不到一朵翻起的浪花。河的天性(  ),黄河,这条中国第二大河,在我看来,没有古人所言的“上善若水”的中庸。在兰州,一个巨大的(  )是,黄河穿城而过,但南北两山艰辛的人工绿化直到今天一代代未有中断,历史上甚至有过背冰上山的壮举。河低岸高,即便曾经水车林立,但大山始终焦渴。黄河不愿主动融入人们,在兰州,它制造难题,特殊的地理形势造就的兰州人的脾性,是缺水的脾性,干爽硬朗,更像黄土疙瘩,厚拙而包容。

年少时,我对这条大河(  ),年长了,我发现任何人、兰州的任何一处都与黄河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每天清晨,我朝滨河路走去,一眼看见在低处流淌的静谧的黄河,心内不由感动。

    (节选习习《一条大河》,有删改)

  1. (1)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矗立桀骜不驯悖论  熟视无睹 B . 屹立桀骜不驯谬论  屡见不鲜 C . 矗立横冲直撞悖论  屡见不鲜 D . 屹立横冲直撞谬论  熟视无睹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也成为兰州所以在两千多年前成为固若金汤的的军事要隘并渐渐繁衍发展成城市 B . 也成为兰州所以在两千多年前成为固若金汤的的军事要隘并渐渐繁衍发展成城市的缘由 C . 也成为兰州所以在两千多年前成为固若金汤的的军事要隘并渐渐繁衍成城市的缘由 D . 也成为兰州所以在两千多年前成为固若金汤的的军事要隘并渐渐繁衍成城市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7.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用幽默感来评人的等级,有三等。第一等有幽默的天赋,能在荒谬里觑见幽默。(    )。第三等连领略也无能力。第一等是先知先觉,第二等是后知后觉,①   

    幽默是一种天才,说幽默的人灵光一闪,绣口一开,听幽默的人反应也要敏捷,才能接个正着。这种场合,听者的悟性接近禅的“顿悟”:高度的幽默里面,应该隐隐含有禅机一类的东西。如果说者语妙天下,听者一脸茫然,竟要说者加以解释或再说一遍,岂不是天下最扫兴的事情?最理想也是最过瘾的配合,是第二等人围听第一等人的幽默:说的人说得精彩,②     , 双万都很满足。其他的配合,效果就大不相同。换了第一等人面对第三等人,一定形成冷场,且令说者懊悔自己“枉抛珍珠付群猪”。不然便是第二等人面对第一等人而竟想语娱四座,结果却因为自己的“幽默境界”不高,只赢得几个生硬的笑容。要是③    ?“顿悟”当然不成问题,只是语锋相对,机心竟起,很容易导致“幽默比赛”的紧张局面。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二等虽多少能领略别人的幽默,却不能创造幽默 B . 第二等虽不能领略别人的幽默,却多少能创造幽默 C . 第二等虽不能创造幽默,却多少能领略别人的幽默 D . 第二等虽多少能创造幽默,却不能领略别人的幽默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易》有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意思是知道前进和后退、生存和灭亡的道理而又不失掉正确原则的人,这大概就是圣人吧!从古至今,智者知进退,重进退:当进则进,激流勇进;当退则退,急流勇退。只要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则无论退或进,都不失为一种勇敢,一种智慧。进与退是相对概念,退有时是进的手段,进有时却会导致退。

    上述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