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是农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来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

以乡村文化振兴延续文化自信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根,它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上,乡村文化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寓所,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今天,我们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延续文化自信的根脉,必须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立足乡风文明,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让传统村落、特色古镇、民族村寨、古建遗存等蕴含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活起来”;就是通过实施好农村优秀戏曲舞蹈、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程,让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就是要保留独特的乡村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富有品牌性的乡村文化产品,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可以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归属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的必由之路。

以乡村文化振兴传承文化自信之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过程中,广大农村孕育了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自信之脉。我们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红色革命文化,激发人民的爱国奋斗情感,提高乡村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正如习.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乡村红色文化是对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尊重,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底气所在。

以乡村文化振兴铸牢文化自信之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因为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没有健康文化的滋养,很难构筑整个农村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优秀乡村文化不仅维系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让我们记得住乡愁,还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孕育社会好风尚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今天,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任务,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提升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教育资源,增强农民群众的价值观认同。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培育乡村恬淡质朴、重农固本、崇尚科学、遵守法制、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传承乡村孝老爱亲、兄友弟恭、崇礼守信、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家训;涵化乡村邻里和睦、守望相助、温良恭俭、理性平和的淳朴民风;挖掘新时代乡村先进模范和乡贤的典型事迹,引领道德风尚。可以说,振兴乡村文化,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铸魂工程。

我们坚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智民之初心,勇担振兴乡村文化发展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必将谱写一首气势恢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新赞歌!

(摘编自滕翠华《以乡村文化振兴筑牢中国文化自信之基》)

材料二:

弘扬乡土文化,对于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注重基础,筑牢乡土文化的根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正视乡土文化危机,重塑乡土文化情感,要培养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扎根乡村、有乡土情怀的新农民;建立并完善乡土文化保护机制;量力而行,保护文化地标,用地方文物来反映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标。

发挥民俗文化作用,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共识。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传承各种传统技艺,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方乡土文化品牌,把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注重文化传承,提升乡土文化的内涵,使乡土文化以活态化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发挥党员干部和新乡贤的引领作用,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作用,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围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用乡土文化培养乡风文明,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注重人才,选好配优文化站站长,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加强乡村非遗传承人队伍、基层民营院团、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实弘扬乡土文化的力量。

(摘编自《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我们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延续文化自信根脉的必由之路。 B .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 C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乡村文化的灵魂。 D . 发挥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增强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责任和保护意识。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更要盘活蕴含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 B . 培育文明乡风、传承良好家风、涵化淳朴民风、引领新时代的乡村道德风尚,要做到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 C . 延续文化自信之根、传承文化自信之脉、铸牢文化自信之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 D . 让乡土文化以活态化方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可从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乡土文化品牌、把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发力。
  3.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为了搭建保护传承展示交流乡土文化的平台,在大城市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等。 B . 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斥资翻修或新建祠堂,用来供奉先祖的同时也发展旅游。 C . 浙江省不少乡镇选送优秀乡土文化人才到文化艺术院校进行深造,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D . 为了记录历代村民生活的轨迹,一些地方积极设立村志馆、农耕文化馆,编写村志等。
  4. (4) 材料一论证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 (5) 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过梁

马加

从涞源到察哈尔的大道,呈现着异样荒凉的景象。凝结的薄冰破碎了,枯黄的马兰草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羊粪露出在雪的外面,水成岩的石子上涂抹了斑斑的烂泥,仿佛有一列长距离的军队刚从这里走过。

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因为抗联司令员给他一道紧急的命令,要他把刚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

孙林的耳轮很大,平滑的额角,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这个人就有个长处,他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送信时跑得脚板生出大饼厚的僵皮,他向来不对谁抱怨一句。

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倒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产生的热情。

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孙林悄悄地走到一家院里,在马槽的附近,碰见一个贩麻的老头子,正用扫帚扫着落在麻捆上的积雪。他告诉了孙林关于部队通过甸子梁的事情。

“你是在梁上碰见队伍的?”孙林望着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问着老头子。

“有些队伍已经下梁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这老头子没有说完,又贪馋地把烟管插进嘴里去。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在那雪块上揉了两下,没有说一句话。

不知道是受了老头子的影响,还是自己打不定主意,孙林跟老头一道走进屋里。“我从来没有走过这鬼地方!”他不耐烦地跺了一脚。

“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

老头子想起了舒适一下自己的身体,解开皮袄,拢起火。把葫芦里的烧酒倒在一只青鹅羚碗里,快活地呷了一口,然后把酒碗递给青年人:

“同志,烘烘肚子吧!”

“我们军队不准喝酒。”孙林想起了部队的纪律,皱一皱眉。

“你不喝酒,过梁的时候会冻死你的!”老头子叫着。他的红沙眼燃烧得有些肿了,闪烁着火花:“我成了习惯啊,过梁就要喝酒。”

孙林走到外面去,雪还是下着,拴在石槽上的骡子跑到马棚的门口,雪落在它的头上,它一次又一次不安地闪着耳朵。孙林很长时间地望着天空。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再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

他快快地回到冰冷的房子里,靠着锅台,失望地瞧着老头子的下巴。

“今天不能过梁吗?”

“梁上有三不过,你不知道吗?”老头子反问,他好奇地望着孙林的两只耳朵,“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

“我今天……”孙林的面孔变得苍白起来。

“你今天不能过梁!”

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摇着头,又喝了一口酒。老头子伤感地咳嗽着。缄默了一会儿,突然,发酒疯一样摇着孙林的胳膊。“咳咳!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老头子的同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

他霍然站起身子,背起马枪,踏着门板踉跄地跑到外面,老头子惊讶地望着他坚决的表情,扑灭地上的火,也随着走到外面。

“老天爷留你在这里过夜的。”

“不!我要过梁去!”孙林冷静地回答说。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

“过梁去……你疯了么?”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

“我要……”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切的希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

“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

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

两天以后,抗联在涞源打了一个胜仗,老头子从甸坡赶着骡子回了家,在烧坏敌人汽车的战场上,他又碰见了那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

1941年7月作于延安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对路上异样的荒凉景象的细致观察,孙林能够确认,自己的队伍刚从此经过。 B . 孙林的眼睛“看起来没有精神”“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体现出他疲惫而无助。 C . 文中孙林对如何完成任务感到焦急,因担心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不安心理。 D . 老头子对孙林最终的决定感到惊骇又同情,表明老头子能理解孙林的急切,只是担心他这样过梁会死掉。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梁上三不过”的说法,既是当地民众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老头子认为孙林不能过梁的原因,又从侧面突出了孙林决定过梁的决心。 B . 小说中除了对任务进行描写之外,还实写了骡子、狗和麻雀等动物,意在通过动物在严寒中的表现衬托主人公不畏严寒,坚持过梁的形象。 C . 小说中写孙林“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使小说的主题也更好地凸显。 D . 小说末尾写孙林虽然冻掉了左耳却面露微笑,表现他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满足,与前文所叙老头子好奇地望着他的两只耳朵相照应。
  3. (3) 小说多处写“雪”,结合文本分析有何作用?
  4. (4) 小说题为“过梁”,却并未具体描述主人公过梁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 , 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遣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杯土,何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由是朝廷肃然。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仁杰曰:“是其计穷,且为患。”乃明开首原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帝叹其达权宜。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中宗即位,追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B . 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C . 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D . 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卷”指书籍,古时人们为了防止书蠹,多用黄檗来染纸,因纸色发黄,故以之代称。 B . “明经”是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明经与进士两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 C . “黜陟使”是唐代考察地方官吏并提出推荐或贬黜建议的官员,其中“陟”为“贬斥”之意。 D . “高庙”文中指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先的场所。古代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狄仁杰读书专注,受人尊重。他小时候家里有门人被害,官吏询问情况,众人都争着对答,只有他不为所动,因此受到官吏礼让。 B . 狄仁杰注重孝道,成全他人。有同僚需要离开年老病弱的母亲出使到边远地区,狄仁杰主动请求上级官员让自己代替前往。 C . 狄仁杰善于劝谏,勇救同僚。在“砍柏”一案中,狄仁杰巧引汉代旧事,成功说服唐高宗,使权善才和范怀义被免去了死罪。 D . 狄仁杰富有谋略,智降劫匪。狄仁杰在岐州公开宽免自首者的条例,释放了被关押的人,让他们回去后相互传话,劫匪都前来自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②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

  5. (5) 蔺仁基为什么称赞狄仁杰“贤”?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①锦襜(chān)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②燕兵:此处指金兵。娖(chuó):整理的意思。银胡䩮:银色或镶银的箭袋;胡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③汉:代指宋。金仆姑:箭名。④髭(zī)须: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⑤平戎策:平定当时人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⑥东家:东邻。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头两句写作者年轻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B . 上片第三句使用“银胡䩮”的典故,具体描写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 C . 下片头两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D . 下片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叹惜韶华易逝,感慨壮志未酬。
  2. (2) 结合全词,谈谈你对结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理解。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2. (2) 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具体句子是:
  3. (3) 《庖丁解牛》译文中庖丁对自己追求和技术的评价是:
  4. (4)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当时地势险恶,自己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到了世界读书日。一波呼吁公众多读书的热潮必然会到来,但那个核心问题恐怕还是没解决: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成功,这本______,但这不应该成为读书的全部意义。

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的一份国民书房报告显示,中国人均书房面积仅0.65㎡,不足一个马桶大小。这个数字无疑是一种______:人们不是不想追求诗和远方,只是眼前的苟且不允许罢了。既然如此,世界读书日真的只是走走过场、喊喊口号?等这一天过去后,一切又恢复如常?其实不然。读书的“用处”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在______中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这些能力可能无法______,但读书带来的变化,每个人一定能看到。

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     )。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说到底,读书关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关怀。生而为人,所以有比物质利益更高级的追求,这正是人类最伟大的地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可厚非       隐喻       潜移默化       量化 B . 无可非议       隐喻       潜滋暗长       量化 C . 无可厚非       比喻       潜滋暗长       估量 D . 无可非议       比喻       潜移默化       估量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是无限宽广的世界在书本里 B . 但是书本里有无限宽广的世界 C . 所以书本里有无限宽广的世界 D . 所以无限宽广的世界在书本里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而是为了得到什么。 B .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 C . 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开阔自己的人生,还是为了得到什么。 D .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人生。
7.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限塑令”成效打折扣,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缺乏合适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应用广泛,其替代要么不实用,           。近年来,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虽然取得突破,但相关产品的物理特性和生产成本都与传统塑料袋有较大差距,难以完全替代。这也是我国没有全面“禁塑”的原因。

与此同时,“白色污染”涉及面广,监管对象“小散多”,执法难度大、成本高。而且,                ,塑料袋几毛钱的收费也难以起到价格杠杆作用。

防治“白色污染",离不开社会、市场和公众的力量。例如,可积极研究替代产品,在替代产品一时难以成熟、推广的情况下,不妨在可重复使用方面进行创新。此外,应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限塑”。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限塑令”成效打折扣有哪些原因?请分条概括出来。要求:使用否定句,每条不超过10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年这一群体身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斜杠青年”“佛系青年”“文艺青年”“空巢青年”“学霸青年”“中二青年”“丧系青年”“运动青年”……这些标签将青年们进行归类,试图为他们画出群像,但又仿佛并不能勾勒出当代青年的特性。而青年团体中,既有人热衷于向种种标签靠拢,也有人试图打破种种标签上附着的认定;有人在茫然不知中被标签归类,也有人无法用单一的标签进行定义。

作为时代青年的一员,你对种种“青年标签”有何看法?你又想给自己打上怎样的“青年标签”?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