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13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13阅读理解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去后至  乃:

    ②元方入门不  顾:

    来奉迎  故:

    ④先一日  期: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3. (3) 文段理解。

    ①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叙述。

    ②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那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

2.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侧面表现出开元盛世的繁华。 B . 全诗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以个人遭遇折射安史之乱前后的变迁。 C .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遇见朋友时的欣喜之情。 D . 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 (2) 清代黄生《杜诗说》评价此诗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落花时节”一语“三”关,除了自然景色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两层意思?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观察上图,根据你阅读本诗的体验,用一个词语概括你看到上图的感受。
  2. (2)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以下是同学们学习《观沧海》后,对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后,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 . 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 . 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诗人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 . 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3. (3) 古诗词中还有不少含有“海”字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
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①帘栊:竹帘与窗户,或窗户上的竹帘。②飞红:落花。

  1. (1) 画线句展示了一幅的美丽画面。
  2. (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论语·为政》)

【丙】

    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座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由:即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②欹(qī)器:一种倾斜、很容易翻转的容器。③宥(yóu)座:“宥”同“右”,座位右边。

  1.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是

    ②思而不学则

    ③满则

    有满而不覆者哉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诲女知之乎?

    ②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

  3. (3) 【丙】文段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 (4) 这几段文字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和【丙】谈的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乙】谈的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应该相结合。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批注①: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批注②】

    ……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批注③】

  1. (1) 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请你仿照第一段后的批注,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给第二段和最后一段加上恰当的批注。
  2.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密密地斜织着。

8.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 (1) 老舍是语言大师,用词贴切而有情味,请结合上下文,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中的“特别”一词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2. (2) 作者说“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小雪的“妙”处?请简要分析。
  3. (3)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本文作者浓情绘景,使景物有了生命和韵味,请举一例简析。
9.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迟来的雪

鲁先圣

    一个冬天都没有一场雪。不论见到谁大家都在问:什么时候下雪啊?可是,不论人们怎么望眼欲穿,雪迟迟没有来。

    快过完腊月,到了年了,人们猜测:俗语说干冬湿年,过年应该下雪了吧?可是,天气预报告诉大家,春节期间是晴好的天气,雪还是没有一丝影子。

    很多人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大家想,也许,这个冬春就没有雪了。

    但是,就在这样的时候,在马年刚刚开始行程的第六天,农历的初六,雪静悄悄地飘然而至了。

    第一场雪都是这个样子的。开始的时候,人们以万分的惊喜欢迎它,多半年没有见到它的身影了,人们像期待着一个老朋友一样盼望着与它重逢。但是,它却总是像捉迷藏似的,很羞赧地躲藏在云层的后面,躲藏在树梢的上面,躲藏在阴冷的屋角里。可是,当你不经意之间,它又铺天盖地而来,飘飘洒洒,迅速弥漫了天地之间。

    在济南生活了20多年的光景,每年的第一场雪,我是一定不会错过的。而今年城市迎来的第一场雪,又有特别的意义。一个冬天没有下,开春就是一场漫天大雪。雪悄悄地下了一整夜,早晨醒来推开窗子,窗子上、树上,到处是厚厚的积雪。我即刻叫醒妻儿,赶快下楼去赏雪。可是我又想,楼下的这样一点空间,哪里有天地弥漫的雪景啊,雪的壮观,雪的景色,都是在漫无边际的旷野里。

    没有任何异议,三口人决定开车去城南的旷野,去山坡,去湖边。

    过了外环路,就是漫无边际的旷野了。我们全然没有了刚刚下楼时的畏缩,眼前白雪皑皑的万千景色,让我们迅速丢掉了所有的矫饰和矜持,冲出车子,在那白色闪光的雪地上来回地奔跑起来。路边、山坡上的树和冬青,都变成一个个蘑菇或雪人。我欣赏着远山那洁白的妩媚,妻儿打起了雪仗,旷野的上空不时传来他们激动的呐喊。

    然后,我们去湖边,沿着湖岸的公路前行,慢慢欣赏着这里的宁静。在这样的雪天,是一定要看看宁静的湖水的。当四周的山峦都被大雪覆盖,湖水却比往日更加澄澈。这样的时刻,它俨然是一个思考着的哲学家。

    整整一个上午,我们完全陶醉在银白色的旷野里。当我们返回的时候,街道上的积雪已经打扫干净,城市里的雪景总是短暂的。

    但是,对于我来说,每年的第一场雪,都是一件大事,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惊奇的事件。你在平常的世界里进入梦乡,可是,当你醒来的时候,你却处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里,这样的神奇能不让人感到万分震撼吗?而且,这一切都不是在轰轰烈烈中完成的,而是在我们熟睡的时候,无声无息的,一点一点慢慢飘落下来。

    想到这些,你能够不相信造化的神奇,不折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5日)

  1. (1) 文中作者描绘出了马年第一场雪的特点,表达了对雪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 (2) 文章开头连续三段写“没有雪”,有何用意?
  3. (3) 自选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4) 为什么说每年的第一场雪“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惊奇的事件”?
10.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田子为相 , 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①为相:做宰相。②镒:二十两。③安:怎么。④对:回答。⑤治官:做官。⑥事亲:侍奉父母。⑦馆:这里指家。⑧去:送还。⑨造:到……去。⑩就狱:接受处分。⑪贤:以……为贤。⑫说:通“悦”,为……感到高兴。⑬舍:通“赦”,赦免。⑭《诗》:这里指《诗经》。承承:谨慎小心。

  1.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

    ②下车

    ③三年归休

    ④非吾所欲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 (3) 【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4. (4) 【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