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届高三语文四模试卷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届高三语文四模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
  2. (2) 《送东阳马生序》中描写作者到了成年时,极度渴望学习又担心找不到良师益友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3. (3)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2. 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存在,①。人的生命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生命是有尊严的,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第二,②。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没有了生命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所有的活动。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③,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与我们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3. 语言表达
下面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过程的状态流程图,请根据此图写一段文字,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傅斯年评传》中有钱穆批评胡适的一段文字:“适之晚年在台湾出席夏威夷召开之世界哲学会议,会中请中、日、印三国学人各介绍其本国之哲学。日、印两国出席人,皆分别介绍。独适之宣讲杜威哲学,于中国方面一字不提。”此中是非我们姑且不论,但它让人追问和思考起一个课题: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

    谈起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首先应该回答文化为什么要自信与他信。“如果不发展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军事都要受到阻碍”,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夕的论述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习.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不仅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更要拥有不可战胜的精神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是辩证统一的。文化自信是文化他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他信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坚定正确的立场。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追求和目标,只有努力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才会不断增强,才会更加坚定。坚定文化自信,赢得文化他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必须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从坚定文化自信到赢得文化他信,应大致遵循文化呈现、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他信的发展脉络。有的单位在增强文化自信上不会或不愿遵循其发展脉络,仍存在“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的问题。某中学教室竟然挂着“二十四孝”的图画,其中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或脱离常识,或不近人情,或与现代文明脱节。诸如此类的文化呈现,让人如何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从何而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坚定扬弃的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仅凭一时热情甚至“跟风”,这是无法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的。

    增强文化自信不能“过热”,更不能“过冷”,犯“时热时冷、时冷时热”病也不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被历史验证过的,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但文化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突出的是中国特色,彰显的是社会主义本质。如果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不愿呈现、难以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又岂敢奢求在文化上赢得他信。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赢得世人的文化他信。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文化自强,而且在于有没有他信。可以说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发展结晶。近年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成效显著,赢得了国际友好人士的广泛他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但仍有一些认识上的差异需要统一,如中华文化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就会更好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欧阳辉《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适在夏威夷世界哲学会议上只谈杜威哲学,不提中国哲学,钱穆批评他对本国文化的无知。 B . 当前,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得益于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C . 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不加选择地继承,这不能使人产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更无从谈起。 D . 海外对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的认识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由钱穆批评胡适在世界哲学会议上不提中国哲学的做法,很自然地引出中心话题。 B . 围绕文化自信和他信,文章先后深入地论述了其必要性、两者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正确做法。 C . 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某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知不觉”的问题,强调了文化呈现的基础性。 D . 文章第五段批评了在增强文化自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表现,重点批判了“过热”的现象。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没有文化自信,文化他信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而如果无法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也不会产生。 C . 当前,一部分国人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缺失正确全面的认识,这是本文分析论述的一个现实背景。 D . 在文化建设中,如何让中华文化赢得更广泛的他信,这比单纯的文化自强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引发的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对居民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图1:2017年中国肥胖情况部分区域分布

图2:中国超重率及肥胖率统计

(摘编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

材料二:

    我国的肥胖情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方面是增幅迅猛。数据显示,中国的肥胖率在过去30年里足足翻了一番。其中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6.4%,比十年前上升了4.3%。另一方面是腹部胖。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挺起了“将军肚”。

    基因和人种对肥胖程度影响很大。浙江大学副院长朱善宽说:“因为基因问题,中国人的脂肪更倾向于堆积在深皮下组织和内脏组织中,这种胖相对于欧美人看得见的胖更危险。”饮食习惯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饮食结构主要以谷物粮食为主,导致了国人遗传基因对粮食的代谢效率较强,对肉类和油脂代谢比较差。而这种身体代谢能力恰恰与国人饮食结构相背离,因为现代人肉类、油脂摄入量在增多,主食却吃得少了。另外,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30%;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50%~60%。不仅如此,中国父母习惯用“吃”来奖励孩子,买甜饮料、吃汉堡是惯用做法,却无意中伤了孩子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儿童肥胖是整个社会的过错,而不是孩子的错。”控制住“孩子胖”才有可能控制住整个社会的胖。这方面,外国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规定学校两英里内不能出售甜味碳酸饮料,不得在附近出售零食;小胖墩儿都要登记在册,学校有责任敦促老师帮助孩子减轻体重;印度对快餐征收“肥胖税”等。

(摘编自人民网“生命时报”专栏,2016年12月25日)

材料三:

    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今年的主题是“营养+运动,平衡促健康”。20日上午,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肇庆举行。笔者获悉,目前广东省儿童青少年的饮食结构尚不合理,营养不良相关疾病明显改善,而营养过剩如超重肥胖问题突出。

    广东省疾控中心马文军主任指出,儿童青少年膳食中谷薯类下降迅速,蔬菜水果、奶类、大豆摄入明显不足,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猪肉摄入过多。同时,体力活动下降,静坐时间明显延长,体育锻炼、家务和睡眠时间缩短。“吃得多,动得少,小胖墩儿越来越多。”专家建议,儿童青少年需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如跑步、健身操等。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阻力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如俯卧撑、哑铃、仰卧起坐、举重、引体向上等。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学生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工作人员用方糖直观地展示了饮料里的含糖量。一瓶乳酸菌饮品中,含糖量竟然相当于13块方糖。“含乳饮料不能当奶喝”马文军指出,广东省儿童青少年喝奶量明显不足,只有推荐量的约1/5。他提醒,含乳饮料、牛奶饮品、乳酸菌饮料这些都是饮料,不属于牛奶。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天至少喝一金奶,可以是纯牛奶、酸奶,也可以摄入其他奶制品如奶酪、炼乳、奶片等。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5月22日)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地域的肥胖率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河北省的肥胖率最高,北方肥胖率整体上高于南方。 B . 我国人口的肥胖率,大体按所在省份的区域位置自北向南依次呈递减的趋势,这与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C . 图2显示,1992年至2015年间,我国人口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持续上升,2015年两项指标均比1992年增长了一倍多。 D . 根据超重率、肥胖率相同年份对应柱形图的长度和数值,可知肥胖的标准高于超重,超重如不加以控制,会变成肥胖。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英国著名的医学类杂志《柳叶刀》的体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肥胖率与超重率已经高于美国。 B . 从我国肥胖情况的两大特点来看,解决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已经成为了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C . 因为基因和人种对肥胖程度影响很大,所以调整饮食、科学运动对于降低我国的肥胖率作用不大。 D . 国人对饮料与牛奶的认识存在偏差,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天必须至少喝一盒奶。
  3. (3)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说明各方面应该怎样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肥胖。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老三已上了床。瑞宣把他叫起来,极扼要地把王排长的事说给他听。老三的黑豆子眼珠像夜间的猫似的,睁得极黑极大,发着明亮的光。

    “我们一定要救他!”瑞宣虽然也兴奋,但还保持着平静,不愿因兴奋而鲁莽,因鲁莽而败事,“我已经想了个办法,不知道你以为如何?”

    老三跳下床,仿佛马上就可以把王排长背出城。“什么办法?大哥!”

    “先别急!这事得详细商量商量,这不是闹着玩的事!”瑞宣冷静地坐在床沿上。

    “三弟!我想啊,你可以同他一路走。”

    “那好极了!”老三又立起来。

    “这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好处是王排长既是军人,只要一逃出城去就一定有办法找到军队。坏处呢,他的举止神态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干什么的。他要出了岔子,你也得跟着遭殃!”

    “我不怕!”老三的牙咬得很紧,连脖子上的筋都鼓了起来。

    “我知道你不怕。”瑞宣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下头说,“有勇无谋可办不成事!我们死,得死在晴天大日头底下,不能窝窝囊囊地送了命!我想去找李四爷去。”

    “他是好人,可是对这种事他怕也没什么办法吧!”

    “我——教给他办法!只要他愿意,我想我的办法还不算很坏!”

    “什么办法?”老三的眼睛又亮了起来。

    “李四爷要是最近给人家领杠出殡,你们俩都身穿重孝混出城去,大概不会受到检查!”

    “大哥!你真有两下子!”老三跳了起来。

    “你安静点!别教大家听见!出了城,你就听王排长的,他是军人,必能找到军队!”

    “就这么办,大哥!”

    “你愿意?”

    “愿意!”

    “不后悔?”

    “我自己要走的,后悔什么吗?况且,别的事后悔,这种事——不作亡国奴——还有什么可后悔的?”

    瑞宣沉静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逃出去以后,也不是由地狱上了天堂,以后的困难估计还很多很多呢。前些日子我不准你走,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英雄是无论遭多少罪也不灰心的!三弟,记住了,在国旗下吃土,也比在太阳旗下吃肉强!”

    老三望着大哥,坚毅地点了点头。

    “好,我找李四爷去。”

    李四爷已经睡下了,瑞宣现把他叫起来,把来意简单地告诉了他。

    “老大,你到底是读书人,想得很周到!”老人低声说,“城门上,车站上检查得极严,实在不容易出去。当过兵的人身上好像全有记号,日本人一眼就认出来,教他们抓住,准杀头!出殡的,连棺材都要在城门口教巡警拍一拍,不过穿孝的人倒还没有受过多少麻烦。这件事交给我了,明天就有一档子丧事,你让他俩一清早跟我走!”

    这时候,老三在屋里兴奋得不得了,他恨不能一步跳出城去,加入军队去作战。这时他听见妈妈咳嗽了两声。他的心立时静下来。可怜的妈妈!只要我一出这个门,恐怕就永远不能相见了!他轻轻地走到院中,一天的星星,天河特别白。他想去看看妈妈,跟她说两句极贴心的话。但他走到南屋的窗外,却没有勇气进去。在平日,他万也没想到母子关系能变得这么亲切。他常常对同学们说:“青年人就像一只雏鸡,生下来就能离开母亲自己掘食儿吃!”可现在,他却木在那里。他决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但他想告诉母亲,儿子并不是一只雏鸡。立了好半天,他听见妈妈在跟侄子小顺儿说:“顺儿啊,你可真像你三叔小时候的样子。”他感到腿有点儿软,用手扶住了窗台。他开始怀疑自己这么仓促地离开年迈的母亲究竟是对,还是不对?他想起日本人的另一罪恶——多少母子,多少夫妻,将无情地别离,甚至是永久别离!

    想到这里,他咬了咬牙,返回屋里。

    瑞宣从外面回来,直奔老三屋中。

    “怎样,大哥?”

    “明天早上走!”瑞宣好像筋疲力尽似的,一屁股坐在坑沿上。

    “明——”老三的心跳突然加快。以前大哥不许他走,他着急;现在他又觉得事情来得这么突然,什么东西都没预备。半天他才问:“带什么东西呢?”

    “啊?”瑞宣仿佛把刚才的一切都忘记了,眼睛盯着弟弟,答不出话来。

    “我说,我带什么东西?”

    “噢!”瑞宣听明白了,想了一想:“就带点儿钱吧!还有—一,带好你的心,永远带着!”他还有千言万语,要嘱告弟弟,可是什么也没说出来。摸出钱袋,他的手微颤着拿出三十块钱的票子来,轻轻放在床上,然后站起来把手搭在老三的肩上,细细地看着他,还想说什么,可是却闭了嘴,一扭头轻轻地出去了。

    瑞宣怎么也睡不着。北平陷落那天,他也一夜未曾合眼。但是,那一夜,他只觉得什么也抓不住。现在,他才真感到国家跟自己的关系是那么紧密。人们须把父子兄弟朋友的亲热与感情都放在一旁,而且只有摆脱了这些最难割舍的关系,才能肩起更大的责任。他把过去的一切都想起来,却想不出明天是什么样子。

    妻子睡熟了,瑞宣又穿上衣服,找老三去。

    他们一直谈到窗户发白,然后悄悄溜了出去。

    李四爷早已等在门口。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三曾说年轻人就像雏鸡,而临走前他又想跟妈妈说自己不是雏鸡,这并不矛盾,前者反映出他要自立,后者反映出他对亲情难以割舍。 B . 李四爷是一位厚道的人,也是个很老练的人,他之所以爽快地答应帮忙,一是看重跟瑞宣兄弟的交情,二是考虑到这么做应该没什么危险。 C . 小说细节描写很出色,当老三听到妈妈说“顺儿啊,你可真像你三叔小时候的样子”时,腿就软了,这反映出他对母亲深深的歉疚之情。 D . 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一方面既照应了前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四爷对这件事胸有成竹,同时还暗示了老三和王排长应该能顺利出城。
  2. (2) 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瑞宣”的人物形象。
  3. (3) 三弟要走了,瑞宣叮嘱他说:“带好你的心,永远带着!”试分析这句话的深刻意蕴。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范拱,字清叔,济南人。九岁能属文,深于《》学。宋末登进士第,调广济军曹,权邦彦辟为书记,摄学事。刘豫镇东平,拱撰谒庙文,豫奇之,深加赏识。齐国建,累擢中书舍人。豫以什一税民,名为古法,其实裒敛,而刑法严急,吏夤缘为暴。民久罹兵革,益穷困,陷罪者众,境内苦之。右丞相张孝纯及拱兄侍郎巽,极言其弊,请仍因履亩之法,豫不从。巽坐贬官,自是无复敢言者。拱曰:“吾言之则为党兄,不言则百姓困弊。吾执政也,宁为百姓言之。”乃上疏,其大略以为“国家惩亡宋重敛弊,什一税民,本务优恤,官吏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长久计也”。豫虽未即从,而亦不加谴。拱令刑部条上诸以税抵罪者凡千余人,豫见其多,乃更为五等税法,民犹以为重也。齐废,梁王宗弼领行台省事,拱为官属。宗弼访求百姓利病,拱以减税为请,宗弼从之 , 减旧三分之一,民始苏息。拱慎许可,而推毂士,李南、张辅、刘长言皆拱荐也。长言自汝州郏城酒监擢省郎,人不知其所以进,拱亦不自言也。以久病乞近郡,除淄州刺史。皇统四年,以疾求退,以通议大夫致仕。斋居读书。世宗在济南闻其名。大定初,拱上封事。七年,召赴阙,除太常卿。议郊祀。或有言前代都长安及汴、洛,以太、华等山列为五岳 , 今既都燕,当别议五岳名。拱以为非是,议略曰:“轩辕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坂,在华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尝据所都而改岳祀也。”后遂不改。拱尝言:“礼官当守礼,法官当守法,若汉张释之可谓能守法矣。”九年,复致仕,卒于家,年七十四。

(选自《金史·列传四十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大略以为/国家惩亡宋重敛弊/什一税民/本务优恤/官吏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长久计也/豫虽未即/从而亦不加谴/ B . 其大略以为/国家惩亡宋重敛弊/什一税民/本务优恤/官吏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长久计也/豫虽未即从/而亦不加谴/ C . 其大略以为/国家惩亡宋重敛弊/什一税民/本务优恤官吏/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长久计也/豫虽未即从/而亦不加谴/ D . 其大略以为/国家惩亡宋重敛弊/什一税民/本务优恤官吏/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长久计也/豫虽未即/从而亦不加谴/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易》,也称《易经》,是一部辩证法哲学著作,为诸经之一,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B . 庙,指宗庙、祖庙。古代皇帝或皇后等遇有大事,按照惯例须祭告祖庙,称“谒庙”。 C . 路,非指道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金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的体例。 D .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帝王封禅祭祀之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拱富有才华。九岁时就能写文章,尤其精通《易》学;曾被权邦彦任用为书记,管理学校方面事务,后凭借一篇谒庙的文章为刘豫所赏识。 B . 范拱心系百姓。为缓解繁重赋税给百姓带来的困苦,他上疏劝谏,刘豫才修改了税法;宗弼执政时他又再次进言,最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C . 范拱推举贤才。他虽不随意称赞别人,但向朝廷举荐了多名贤士,又从不对外张扬,因此被提升为行台省郎的刘长言对升迁内情一无所知。 D . 范拱直言不讳。在兄长范巽贬官、百官不敢为百姓发声时,他敢于劝谏刘豫;在其他人主张另行确定五岳时,他据理力争,最终没有改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久罹兵革,益穷困,陷罪者众,境内苦之。

    ②宗弼访求百姓利病,拱以减税为请,宗弼从之。

8.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诗起于“风吹柳花”,收于“流水”,所写均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无一不照应题目中的“留别”。 B . 李诗虚实结合,全诗重在对“留别”场景的描写,但也有对离别后个人境况的想象与追问,意味深长。 C . 陆诗全诗以叙述、议论为主,辅以描写,紧扣“别离”这一主题,采用直抒胸臆手法,抒发个人情志。 D . 两首诗抒情对象略有区别,李诗为“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陆诗的抒情对象则是“游子”本身。
  2. (2) 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读了上述两首唐诗,你是否认同《江赋》中对“别离”的理解?请结合上述两首唐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9.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月17日,经中央军委主席批准增派的2600名医护人员全部抵达武汉。近一个月来,“战”字成为高频词,占据各大媒体。这场疫情防控的         , 是人民军队听从统帅号令、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是人民军队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和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思想作风和战斗精神。

    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子弟兵总是奔向最危险的地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后,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军队迅速         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紧急抽组精兵强将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在疫情面前,人民子弟兵         、日夜奋战。疫情突如其来,这个看不到敌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面对疫情,人民子弟兵“硬核”支援,在特殊战场上扬我军威,汇聚成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阻击战   爆发   启动   前仆后继 B . 狙击战   爆发   启用   全力以赴 C . 阻击战   暴发   启动   全力以赴 D . 狙击战   暴发   启用   前仆后继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而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 B . 既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也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 C . 不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而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 D . 既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也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是对人民军队掌握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和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思想作风和战斗精神的重大检验。 B . 是人民军队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和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思想作风和战斗精神的重大检验。 C . 是对人民军队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和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思想作风和战斗精神的重大叩问。 D . 是对人民军队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和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思想作风和战斗精神的重大检验。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不少于800字。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材料二:按照传统习俗,清明节前后,人们会祭祖、扫墓,还会举行一些公祭活动。但疫情让今年清明节的“打开方式”与以往不同。为有效避免疫情期间人员聚集,减少交叉感染,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全国多地发出通告,暂停2020年清明现场祭扫和祭祀活动。

    材料三:《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是一个与“生命”有关的节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于“清明”所蕴含的“生命”意义,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见闻或认识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与五星红旗有关的人与事:

    在狱中秘密制作五星红旗,从白公馆脱险的革命老前辈郭德贤奶奶;

    以血肉之躯搭建“中国梯”,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世界之巅的首批攀登珠峰的登山队员;

    乘风破浪守护深蓝海疆,高扬五星红旗的人民海军舰艇官兵;

    克服重重科技难题让五星红旗闪耀于月球背面的中国航天团队;

    还有在新中国成立的当天,顶住重重压力,带领全校师生在澳门漾江中学升起了五星红旗的杜岚校长。

    作为振华中学的一员,读了上述材料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团委举行的“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主题活动中表达你的心声。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