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湖南省株洲市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三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节选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C .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 . 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 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 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
    A . 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B .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C . 《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D . 《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4. (4) 材料一两次引用了霍耐特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5. (5) 对于“家”,上面两则材料的观点和下面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如何重构现代“家”的意义?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猪婆坟

吴克敬

孩子属猪,周岁那年,他家养的那头小黑猪做了幸福的猪妈妈,膝下一窝的小猪崽,胖嘟嘟的极为可爱。

“多年媳妇儿熬成婆”,接着又豪迈地养了几窝猪崽,小黑猪就成猪婆了。它不受节制地生育,成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打油称盐要调味,头疼脑热要买药,都在猪婆卖儿卖女的收入中支出;过年过节时,给家里人扯块布料,缝一件新衣裳,也少不了猪婆卖儿卖女的收益;孩子背上书包上学,花销靠的还是猪婆卖儿卖女的积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上人看见,孩子的父亲赶在集日,都要提了猪崽去卖。

孩子喜欢看猪婆,看它臃肿着身子,从猪圈里游出来,靠在猪圈旁的香椿树上,蹭着身上的泥垢。摇晃着的香椿树上,常有喜鹊喳喳响亮地欢叫。

孩子学业很有长进,总在班上考第一。三年级的一天,孩子却昏倒在课堂上。送到医院抢救过来,医生对流泪的母亲说:“孩子严重贫血,营养一定要跟上。”孩子和母亲相视无语,都很放松地嘘了一口气,因为谁都知道,农家的日子,总是营养不够。孩子爬起来,和母亲就要出院回家,恰在此时,医院门口吵吵嚷嚷地抬进一个人。孩子眼尖,扑上去就喊爹。原来孩子的爹在外给人造屋帮工,听说儿子昏迷,眼前一黑,就从丈高的屋架上跌下来。抢救在紧张进行,母亲攥着孩子的手,眼泪串着线儿掉。孩子没哭,只是盯着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进去出来,出来进去。急促的脚步终于停了下来,传话说:命无大碍,腰伤了,从此怕站不起来了!

在这个春天,孩子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父亲伤愈出院,果然站不起来了。孩子在学校更用功了,三好学生的奖状,一学期一张,裱糊了家里的半面墙。可孩子抗不住还要头晕,又在课堂上昏过去了。抢救是及时的,医生的话十分坚决,孩子必须输血,否则……否则什么呢?医生不说出来,孩子的母亲听出来了。过去,母亲听不得那样的话,听了就是一脸的泪水,现在的母亲没眼泪了,天塌下来,母亲都默默地承担着。家里那一连串的变故,使柔弱的母亲坚强得像一座山。

联系了可以自己到家里拉走猪崽的买家,父亲出院借的钱总算是能补上了,可是孩子的病怎么办?

屠户是母亲喊来的。母亲在猪圈旁的香椿树下,架起一口大铁锅,熊熊的火焰烧得锅里的水波翻浪滚。母亲对屠户说:善人啊!你看这头猪婆能杀几个钱?杀了它,给我娃输血呀。屠户闭上了眼睛,虽然生来杀猪无数,可他从没杀过猪婆。再说,猪婆的肉也卖不上钱。屠户很想转身而去,但他不能,他晓得这一家的艰难。屠户就睁开了眼睛,睁开眼睛时就亮出了他的杀猪刀,长长的、弯弯的杀猪刀闪着寒光!

母亲卸下圈栏,举着一捧猪草,轻轻地唤着猪婆,想把猪婆哄出猪圈。可是猪婆像是看透了母亲的伎俩,只管慵懒地蹲在囤里,抬头看了看母亲,便只和绕膝的猪崽玩儿了。母亲失去了耐心,跳进猪圈,要赶猪婆出来了。而猪婆干脆倒卧地上,嘴里发出只有猪崽才懂的呼噜声,众猪崽闻声而来,拥在猪婆的两排乳头上,发出一片风卷残云的吮奶声。很长一段时日,原来泪罐罐一样的母亲,忙了家里忙外头,再不流泪了;现在却因为猪婆这一耍赖的举动,忍不住泪水涟涟了。孩子日后猜想,那是两个母亲的较量,母亲爱着她的孩子,猪婆也爱着它的孩子。没办法,母亲就只有流泪,她必须牺牲猪婆的母爱,而成全她自己的母爱了。

猪崽吃饱了奶汁,跑到一边玩儿去了。母亲开始了她的强制措施,抓着猪婆的耳朵,准备把猪婆拉出猪圈时 ,猪婆却自己站起来,朝圈外寒光闪闪的杀猪刀走来了,嘴里呜噜噜地低吼着…… 猪婆走出了猪圈,走到了屠户身边,屠户的杀猪刀也举起来了,却见两只粗壮的胳膊扑上来,护在了猪婆的脖子上。这是父亲呢。卧床不起的父亲,是什么时候爬下床,爬到猪圈边来的,母亲和屠户都没有注意。正是因为父亲的出现,猪婆得救了。屠户收拾起刀子,嘴里喃喃地念叨着:这猪婆太有灵性了!

父亲让母亲准备好架子车,爬上去,让母亲拉着去了医院。那一天的一切,深埋在父亲和母亲的记忆里。直到孩子上了大学,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父子俩就着一碟炸花生,你一盅烧酒,他一盅烧酒,喝得高了,父亲才说出来的。原来孩子输血,总是在母亲拉着父亲去一次医院后,他再去医院输的。他所输的血,都是父亲从自己身上抽出来的呀!

猪婆是最后老死的。死后就埋在猪圈旁的香椿树下,时常地,喜鹊还会飞来,兀立在香椿枝上,喳喳地欢叫……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中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的父亲都要赶在集日提了猪崽去卖,说明卖猪崽的收入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 B . 文章写医生抢救后说孩子严重贫血,母亲和孩子反倒很放松地嘘了一口气,说明在农家看来,营养不够是常见的,不算什么大病。 C . 母亲无奈地杀猪婆,是为给孩子治病,她想先过眼下这一关;父亲之所以坚决反对,是因为不能剜肉医疮,要另想办法。 D . 文章围绕猪婆的命运,描写了父亲母亲尽全力疼爱孩子,孩子最后不负众望的感人故事,揭示了寒门出英才的主题。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猪婆”这一称呼比较怪异,具有地方特色。文章以“猪婆坟”为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同时也为文中所写的感人故事涂上悲凉的色彩。 B . 文章中说猪婆“豪迈地”养了几窝猪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庄词谐用,令读者忍俊不禁。 C . 文章中写到的猪圈旁的香椿树、响亮欢叫的喜鹊和幸福的猪婆、一窝胖嘟嘟的极为可爱的小猪崽相映成趣,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D . 文章结尾叙写猪婆最后老死、死后埋在猪圈旁香椿树下的善终,描写喜鹊飞来在香椿枝上欢叫的场景,以景结篇,意味深远。
  3. (3) 文章为什么没有出现人物的名字,只用孩子、父亲、母亲等代替?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刻画猪婆这个形象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后既废,太子强意不自安。郅恽说太子曰:“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殆,不如辞位以奉养母氏。”太子从之,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上不忍,迟回者数岁。六月,戊申,诏曰:“《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袁宏论曰: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今太子之德未亏于外,内宠既多,嫡子迁位,可谓失矣。然东海归藩,谦恭之心弥亮;明帝承统,友于之情愈笃;虽长幼易位,兴废不同,父子兄弟,至性无间。夫以三代之道处之,亦何以过乎!

帝以太子舅阴识守执金吾,阴兴为卫尉,皆辅导太子。识性忠厚,入虽极言正议,及与宾客语,未尝及国事。帝敬重之,常指识以敕戒贵戚,激厉左右焉。兴虽礼贤好施,而门无游侠,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俱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

上以沛国桓荣为议郎,使授太子经。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辨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又诏诸生雅歌击磬,尽日乃罢。帝使左中郎将汝南钟兴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春秋》 , 赐兴爵关内侯。兴辞以无功,帝曰:“生教训太子及诸王侯,非大功邪?”兴曰:“臣师少府丁恭。”于是复封恭,而兴遂固辞不受。

秋季,九月,马援自交趾还,平陵孟冀迎劳之。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是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东汉光武中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B . 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C . 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D . 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藩国,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地方分封的王国。“藩”即篱笆、藩篱,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藩国的统治者被称为“藩王”。 B . 沛国,地名。置于人名之前,表示人物的籍贯,是古代称呼人的一种方式。后文中“汝南钟兴”中“汝南”即钟兴的籍贯。 C . 博士,古代的一种官职。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 . 《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编撰的主要记录鲁国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史书。写于宋代的《资治通鉴》的体例与之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光武帝犹豫数年还是改换了太子。袁宏既指出其过失,又称道其父子兄弟重情重义。 B . 阴识虽为太子舅并守执金吾,但为人低调、忠厚,从不谈论国事,深得光武帝的敬重。 C . 钟兴奉旨教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春秋》,被赐关内侯,但他以己无功坚决推辞不受封。 D . 马援征战四方,不觉辛劳,他认为男儿就应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不能病死在家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从之,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

    ②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

  5. (5) 从文中看出,汉光武帝任用人才的首要标准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地方?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 , 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飘然行水的姿态。②山矾:本名郑花,木高数尺,春开小白花,极香,叶可以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起笔突兀,直呼“凌波仙子”,引用典故,化静为动,把水仙凌空绽放的姿态写得神韵动人,未着一“花”,但花姿撩人。 B . 颔联表现水仙花的“楚楚可怜”之态,也写出了作者对花的深情,花的美令作者“断肠魂”,首联写姿态,颔联写心灵,富有情趣。 C . 颈联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又引山矾、梅花来比较。把三种花喻之“兄弟”,男性化,意境和笔调都来了大的变换。 D . 前五句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隽永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看似前后不统一不调和,甚至有点滑稽,但趣味正在这出人意料处。
  2. (2) 纪昀《书山谷集后》说黄庭坚诗“离奇孤矫,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此诗构思奇特,格调不俗,开合自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阿房宫赋》认为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先是感慨秦人没有吸取经验教训“”,然后痛惜历史重演“”。
  2. (2)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十分注重细节。劝阻庄公追逐齐军后,他立即“”,“”,然后确定了追逐的最佳时机。
  3. (3)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有两句名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与之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维护国家安全是国际法赋予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世界上许多主权国家都有国安法,这是国际惯例,也是常态。筑牢织密香港     国家安全的防线,国家层面立法迈出了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在外界看来,国家经月余努力推出港区国安法,堪称高效。但从历史的维度看,这条国安立法之路,香港整整跑了23年的马拉松。国家主导下的港区国安法利剑出鞘,无疑是     的有效之举。对于被外在     、误入歧途的年轻人群体,以及对“一国两制”存在困惑或者误读的香港社会,港区国安法起到了活血化瘀的功效。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将有力推动香港重新出发、回归正轨,也将成为香港居民权利和自由的坚实保障。以法治为遵循、以完全为保障,香港一定能变乱为治,续写繁荣与辉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俾众周知   维持   悬崖勒马   裹挟 B . 众所周知   维护   亡羊补牢   裹挟 C . 众所周知   维持   悬崖勒马   裹胁 D . 俾众周知   维护   亡羊补牢   裹胁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B .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D .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其修改成正确的句子
7. 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卫组织相关负责人说,世界迫切需要多种新冠疫苗来解决全球范围内巨大的疫苗获取不平等问题。全球共有19种新冠疫苗进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申请流程,我国国药集团和科兴生物的新冠疫苗提供的数据已经满足了评审要求,从而被列入紧急使用清单。我国的新冠疫苗被列入清单有助于   ①   

(    )。莫德纳疫苗需要达到零下20摄氏度到零下70摄氏度的运输或储存条件,这种温度条件需要特殊设备来维持。而我国的新冠疫苗通常在4摄氏度到8摄氏度的条件下就可以保存,这样一来,  ②   , 特别适用于资源和基础设施较差的环境,这是我国新冠疫苗产品相对于其他疫苗的优势。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田博士表示,新冠疫苗的作用不是用来治疗疾病,而是用来防止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③   , 人们还是应该小心,避免随意暴露在疾病的风险之中。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我国获批的两种采用完全灭活技术的新冠疫苗,相对于其他疫苗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B . 我国获批的两种新冠疫苗相对于其他疫苗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是因为采用的是完全灭活技术。 C . 我国获批的两种相对于其他疫苗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的新冠疫苗采用的是完全灭活技术。 D . 我国获批的两种新冠疫苗采用的是完全灭活技术,相对于其他疫苗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②《老子》关于“善”的论述有:水善利万物而不言,上善若水。

③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等地突发滔天洪水,鸿星尔克作为一个平民品牌,自身生存状况堪忧,仍捐款五千万,胡彦斌买鞋支持,薇娅为其公益直播,消费者将其产品一扫而空。

以上材料引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