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天津市宁河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七年级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头(càn)    琐(wěi)    泥(yū)      灼灼其华(zhuï) B . 望(nínɡ)   息(shùn)   监(dū)      芳草萋萋(qī) C . 逗(tiǎo)   溅(bènɡ)   草(shuài)   仙露琼(jiānɡ) D . 约(qiè)    玩(xì)     商(zhuó)    忍俊不(jìn)
2.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B . 在晚会上,同学们看到精彩的表演忍俊不禁地笑了,气氛一下子到达高潮。 C . 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捏着蝴蝶的翅膀,生怕伤害了它。 D . 我渐渐长大,常常一个人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3.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B . 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C . 若物体距离人约四、五十米以内发出声音,人脑就会视听混淆。 D . 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
4. 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屠呦呦这一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________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十三五”规划五大理念之一是创新,即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的创新让创新________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实现传统________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意所在。

A . 挽救   贯串   传扬 B . 拯救   贯串   传扬 C . 拯救   贯穿   弘扬 D . 挽救   贯穿   弘扬
5. 单选题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想静静。 B . 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雨果最佳长篇故事奖。 C . 继两次承办中国女足热身赛后,曲靖又以唯一一个地级城市的身份加入了国足世界杯预选赛主场申办的行列。 D . 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片段,完成小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1. (1) 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2)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3. (3) 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以下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 (1) “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 (2)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 (3) 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4. (4) 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回答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十余岁     

    不可得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9.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兰之味 , 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 , 故称瑞耳。体兼彩 , 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注释】①味:香气。②逼:迫近,接近。③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④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⑤瑞:吉,善。⑥兼彩:兼有各种颜色。⑦名:说出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称瑞耳    

    ②莫能也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善绘者以意取似

  3. (3) 文中作者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即运用了的写作方法,意在揭示兰的品性。
10. 默写
在下面空格中填写诗文上下句。
  1. (1) ,寒光照铁衣。(南北朝民歌《木兰诗》)
  2. (2)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3. (3) 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4. (4)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 (5) 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
  6. (6)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7. (7)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的两句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