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

2.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发音认真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荚语流利,袁隆平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荚语。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他不光是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这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西方世界还是把中国崛起纳入到西方整个话语里在言说。我们在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之后,经历了很多的努力,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结伴不结盟”“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实际上也是希望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 现在很难说这样一个新的体系能够完全被接受,但至少,这样一套语言是以文化自信应对西方已有的体系。

    事实上,虽然文明复兴的物质力量不断显现,关于文明复兴的话语重建,却非常困难。为什么?首先,是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这种自信不多,在国内的自由主义者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对中国崛起没有一点自信,何谈文明复兴?其次,这个问题和我们整个废除科举有关。1905 年科举制度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废科举、建新学当然有它的必要;但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废除科举,不仅仅是废除了科举的考试制度,而且是整个废除了支撑科举制度的经典——五经。在某种意义上,五经承载了过去我们民族的价值核心。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儒家天地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观念逐渐衰微。从此以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中国自身的经验都成为西方知识分类体系的研究对象及西方理论的分析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丧失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

    我的建议是我们要从制度研究去落实中国话语的重建。要研究这些制度,意味着我们研究的重点应从政体转向治体,如果我们摆脱用政体来理解我们的经验,转而以治理休系作为理解我们自身发展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郡县制贯穿百代;科举制实施1300多年且目前又有恢复的样子;监察制、巡视制也实施了2000 多年,且巡视制在当代中国的反腐败当中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我们要看到,制度,上和观念有关;下,则是和整个中国版图内的社会生活实际有关。故而,以制度的沿革为中心,上,要考察和制度相关的观念变化;下,要考察与制度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中央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看来,这个提法表明,延续了20多年的、 围绕着政体展开的无谓而有害的争论被转移到有效的关于治体的研究上,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摘编自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中国话语体系重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不同于西方世界理论体系的“语言”体系的复兴。 B . 在复兴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建立了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 C . 废除科举制度是为了革新中国人的价值核心,这是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的。 D . 重建中国话语体系,就要从制度研究入手,挖掘传统治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B . 文章侧重从中华民族自身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话语重建面临困难的两个具体原因。 C . 文章针对某些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列举具体事例,论证了中国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D . 文章最后提出有效开展治体的研究,儒要转换思维,抛弃无谓而有害的政体争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带一路”“结伴不结盟”等概念是中国语言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B . 因为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所以缺乏自信,也让我们失去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 C . 一项制度是否能有效实施,这与当时社会民众的观念及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D . 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已有体系的民族复兴之路,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4.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对一些突发性的灾害,我们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需要一个   △   的过程。 但灾情的肆虐蔓延,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带来重大威胁,需要我们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突发性灾害往往暴露出我国个别地区治理体系的问题, 各地区在灾情防控工作中的表现   △   , 个别地方政府措施不当,导致局部区域灾情控制不力,事后当然会被上级部门追责。

        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 不可能   △    , 更不可能   △    。灾情当前,我们应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特别是抗击重大灾害、满足人民对关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部署和研究。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国家治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要求我们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 B . 要求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因为国家治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C . 国家治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要求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D . 要求我们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因为国家治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按部就班     良莠不齐     一蹴而就     一举千里 B . 由浅入深     良莠不齐     一挥而就     一劳永逸 C . 由浅入深     参差不齐     一蹴而就     一劳永逸 D . 按部就班     参差不齐     一挥而就     一举千里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应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特别是抗击重大灾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部署和研究。 B . 我们应抓紧对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特别是抗击重大灾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研究和部署。 C . 我们应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特别是抗击重大灾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研究和部署。 D . 我们应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特别是抗击重大灾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母亲的孤寂如雪花飘落

        春节回家,看古稀之年的母亲高兴地试穿着我为她新买回的衣衫,欢欣地张罗着做这做那,我便以为母亲还如往的健朗。可是到了晚上。发现母亲腿疼得连觉都睡不好,我便说为她捏一捏,或许能轻松些。可到第二天晚上母亲说没事了,不用捏了。可我知道她的疼痛依然。母亲说,你走了谁还给我捏?我说,我不还没走吗?心中酸楚,手上不由加了些力,冰凉的泪滴无声落在母亲的背上。

       蓦然想到那个冬天,我出差回来路过老家,想顺便回家看看便下了车。天正下着雪。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飘舞,为冬季的乡村平添了几分宁静和冷穆。家里很静,院里的雪也静静地落着,无人打扰也无人踩踏。我破例没有一进院门便呼唤母亲,想给父母一个惊喜。我悄悄进了屋门,却只有母亲一个人躺在床上,我刚好看到母亲脸上正滴落的泪。我讶异而惊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母亲有些难为情地忙抹掉脸上的泪说,没什么,只是有点闷得慌。原来,母亲因为腿部骨质增生刚刚做了手术不能动,父亲出门去了。母亲一个人,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想到儿孙绕膝的热闹,觉得这有雪无人的日子不像个家了,不由得伤感起来。我默然,心中一根久已麻木的弦被拔动了,一缕愧疚闪过。忙碌而坚强的母亲,原来也有这么柔弱的一角,这被我们忽略多久了?不一会儿,我们分散各地的姐弟几个竟全部不期然回到了家中。那漫天飘舞的雪,使我们的相聚多了几分温润,母亲重又欢欣起来,慈爱的目光笼着我们进进出出。母亲的孤寂转瞬即逝,如若不是我偶然遇见,我们将永远不得而知,母亲也将会永远把这孤寂埋在心底。我们在外奔波累了,像倦飞的小鸟回到母亲的身边,熨帖心情,抚慰灵魂,然后在母亲不舍的目光中,带着满足和轻松重新上路。可我们谁知道母亲有过多少个这样孤寂伤感的瞬间呢?

       我们常常习惯于母亲的关爱。儿女是母亲心中牵出的丝线放着的风筝,无论飞多高多远,始终难离母亲的目光。我们每一个细微的挣扎,都是母亲内心的一次牵痛。当我们习惯于这种目光,司空见惯于这种注视,我们又常常忽略她的存在如同忽略空气的存在,以为那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对母亲偶尔絮絮的诉说,也经常似听非听,甚至对母亲所说的“鸡毛蒜皮”不以为然。我们有理由说我们太忙,我们在奔生活。

       母亲的心胸博大宽广而包容一切,她甚至也包容自己的孤寂,包容我们的忽略。只是当我们像阵风一样匆匆拂过母亲的身边,会偶尔听一声轻微的叹息,我们也许会心动一下,但来不及品味那是因为劳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只要母亲健朗,看到她还在进进出出,没有躺在床上,我们便很少顾及母亲的心境和情感,更不用说用心品咂了。习惯使我们麻木而习以为常。当然,母亲从不埋怨我们的视而不见,对我们的关爱也一如既往。可是,从那个冬季的雪天以后,我知道母亲也会孤寂的,心里默默请求着母亲的原谅。虽然由于羁绊太多,仍没有多少时间陪伴母亲,但在我的心里,对于母亲有了越来越多的牵挂。只要有机会,总要想方设法回到母亲身边,哪怕只一两天也好。

       不知哪里传来悠悠的老歌,“从来就不曾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突然间泪水盈眶。远在家乡的母亲,儿女的思念能慰藉您孤寂的心吗?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我”是文章的一个叙述者,将人物和情节串联起来,“我”在文中是一个线索人物。 B . 文中虽然没有花费大量的笔墨描绘母亲为儿女所做的事,但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已突显出来。 C . 本文善于借助多种表现手法,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交错运用,刻画了母亲的形象。 D . 在当今社会,“如何孝亲”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的话题,文章洋溢着这种气息。
  2. (2) 文中画线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母亲在文中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 (1)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     ②见欺 B . ①相如车避匿       ②赵使者蔺相如 C .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②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D . ①臣所以亲戚而事君者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
  2. (2)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
    A . 璧归赵 B . 不知将军之至此也 C . 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 左右欲相如
  3.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 (1)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时天下平日久           承:连续 B . 所居之官积年不徙        辄:总是 C . 傍行八道,施关机        发:打开 D . 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暗地里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 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机发吐丸,蟾蜍衔之 B . 妙尽璇机正              衡常思图身 C . 精思傅会,十年成           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D . 再迁太史令             又多豪右,共不轨
  3. (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传记先叙其才,“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通五经,贯六艺”是其才能的集中体现。 B . 在叙其才后紧接着叙其德。“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脱俗的品格,“不行”“不就”“不应”表现他不慕荣利的德行。 C . 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这段文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D . “阴知奸党名姓”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的政绩,寥寥几笔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廉吏形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8.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小题。

凤归云

柳永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①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②,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注释】①阳乌:太阳。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②五湖烟浪,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吴越争霸,相传越灭吴后,灭吴有功的范蠡挂冠归隐,携西施泛游五湖。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本词开篇点明时令——深秋、夜阑,交代了地点——西郊、陌上,并连用“肃”和“凉”两字,营造了寒冷萧瑟的凄清氛围。 B . 词的上片,词人用工笔描画出深秋深夜特有的景象,刻画出一个深秋寒夜兼程奔波的行客,表现了行役的辛苦与人生的坎坷。 C . 下片第二句中,“云泉”“尘土”“壮节”分别喻指“山水之乐”“官场”“理想抱负”,表现了词人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 D .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细致生动,抒情深挚哀沉。其题材由柳词以往的春女善怀转变为秋士易感,拓展了柳词的表现领域。
  2. (2)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的意蕴。
9. 默写
默写
  1.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 (2) 李清照《声声慢》中点出全词的感情的句子“。”
  3. (3) 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最能传达出情人间不忍离别的动作细节描写的句子是:“
  4. (4)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