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嫩江市一中等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嫩江市一中等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现如今,说起屏幕,人们已太过熟悉:无论是随身携带的手机等“小屏”,或是家中配备的电视、电脑等“中屏”,还是户外共享的影院银幕、展示投影等“大屏”,屏幕无处不在。它们样式纷繁、画质光鲜、功能各异,是人们视线的主导,深度参与大众日常生活。

②与此同时,“屏媒时代”也成为高频词,成为人们观察和讨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从1895年第一块电影屏幕的诞生,到如今“能上网、能拍摄、能看视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高清显示技术不断发展,屏幕视觉化和交互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日趋多元,不仅更加“好看”,也愈发 “好用”。以可穿戴的移动小屏幕为主,联动各类屏幕进行交互,多终端设备共同运作,我们已经进入移动、多元、联动的“屏媒时代”。

③对于这种已不可或缺的媒介形式,人们既依赖于其便利,又不免产生担忧。屏幕越来越多,快速更迭,令人目不暇接,对人的自制力构成挑战,稍加放纵便会陷入无边的虚拟现实。近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电子屏幕使用应设置时限”, 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需注意。还有人指出:屏媒时代,传播内容多了,信息吸收效率却低了;互动功能强了, 真情流露却少了。这让屏幕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现代病”的“背锅侠”。针对屏幕问题的诸多争论,体现出人们在技术新旧更迭、时代变与不变中的种种思考。

④新媒介新技术会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好吗?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屏幕,人们能看书、读图、欣赏音乐、观看影像,甚至体验交互。屏幕为各类文化内容提供更便捷的创作条件和更充分的展示空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少依赖实体环境的文艺活动受到限制,便可体验观展,由此引发公众呼吁建设“虚拟公共艺术空间”。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等技术相结合后,屏幕将由“设备”转型为更广义的“界面”, 内容生产模式也随之革新。近期,如《全职高手》《穿越火线》 等以虚拟生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始产生,也出现如“界面电影”“引擎电影” 等新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屏幕的发展是一种必然,随着科技进步,媒介必将随之生长。

⑤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正向作用,关键在于“人”。屏媒时代对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考验,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是必然选择。通过屏幕中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得以链接,虚拟生活同现实生活一起,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屏媒时代推动人类再次“进化”:视野更大、视线更远、视角更多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屏幕背后的虚拟空间里,仅仅有着“真实的抽象”, 屏幕是工具、载体,而不是实质。在充分利用屏幕便利性的同时,也要规避不利影响:既要从“我”做起,适当追求“极简主义”, 不断学习恰当的运用方式,养成合理观看的习惯,形成更加成熟的用屏模式;也要为他人着想,助力监管平台共同净化、精化屏幕内容,疏引优质精品,摒弃沉疴冗余,给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以充分展示空间。

⑥不论未来屏幕如何发展,我们的生活不该被“像素”和“网速”捆绑,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永远更值得追寻。在不断更迭的媒介变革中,只有不断锤炼和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媒介作用,让技术造福生活。

(来源:中国经济网,有删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屏幕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现代病”的“背锅侠”的原因是屏媒时代传播内容多但信息吸收率低,互动功能强但缺乏真情。 B . 通过屏幕中介,虚拟生活同现实生活交织在了一起。在这个屏幕背后的虚拟空间里,屏幕只是工具、载体,并不是实质。 C . 我们只要适当追求“极简主义”,不断学习恰当的运用方式,养成合理观看的习惯,就能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正向作用。 D . 随着科技进步,屏幕必将随之发展,但不论它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追寻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而不该被“像素”和“网速”捆绑。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阐述观点时使用了“在很大程度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等说法,显得语言严谨科学,体现出作者的分寸感。 B . 文章列举“云展览”成功和《全职高手》等文艺作品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屏幕能为各类文化内容提供更便捷的创作条件。 C . 标题“‘屏媒时代’更需提升媒介素养”即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解其内涵有助于我们迅速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D . 只有不断锤炼和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媒介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所以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正向作用,关键在于“人”。
  3. (3) 下列对原文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由屏幕引出“屏媒时代”,并指出“屏媒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人们的担忧。 B . 文章在指出“屏媒时代”带来的便利与担忧后,进一步论证了新媒介、新技术会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好。 C . 文章首先论证了屏媒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接着提出了提升媒介素养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 D . 本文论证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属于典型的并列式结构文本。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油条佬的棉袄

肖复兴

牛家兄弟俩,长得都不随爹妈。牛大爷和牛大妈,都是胖子,他哥儿俩却很瘦削。尤其是哥儿俩上中学了,出落得更是清秀。那时候,我们大院里的大爷大妈,常拿他哥儿俩开玩笑,说:“你们不是你妈亲生的吧?”牛大爷和牛大妈在一旁听了,也不说话,就咯咯地笑。

牛大爷和牛大妈一辈子老实。他们在大院门前支一口大铁锅,每天早晨炸油条。牛家的油条,在我们那条街上是有名的,炸得松、软、脆、香、透——这五字诀,全靠着牛大爷的看家本事:白矾如何放,是第一关;油锅的温度是第二关;炸的火候是最后一道关。看似简单的油条,让牛大爷炸出了好生意。牛家哥儿俩,就是靠牛大爷和牛大妈炸油条赚的钱供出来的。

大牛上高一时,小牛上初一。那时候,大牛高过小牛一头多,比小牛英俊,也知道美了,每天上学前照镜子,还用清水抹头发,让小分头光亮些。但是,他特别讨厌我们拿他和他爹妈作对比。他也不爱和爹妈一起出门,最不能忍受的是学校开家长会。好几次家长会通知单,他都没有拿回家给爹妈看。

小牛和哥哥不太一样。他常常帮助爹妈干活儿,星期天休息的时候,他还曾帮爹妈炸油条。不过,牛大爷嫌他炸油条的手艺糙,只让他收钱。而且,大牛的学习成绩一直比他好,因此在哥哥面前小牛有点儿低眉顺眼。于是,牛家也习惯了,大牛一进屋就捧着书本学习,小牛一放学就拿扫帚扫地干活儿。

大牛高三那年,小牛初三。两个人同时毕业,大牛考上了工业学院,小牛考上了中专学校。两个人都住校,家里就剩下牛大爷和牛大妈,老两口接着炸油条,用沾满油渍的钞票,供他们读书。

小牛毕业后,在工厂工作,又住回家里。大牛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自己租房子住,再也没回家住过。没两年,大牛结婚了。结婚前,他回了趟家,跟爹妈要钱。要多少钱,牛大爷和牛大妈都给了他,但结婚的大喜日子,他不让牛大爷和牛大妈去,怕给他丢脸。

就是从这以后,牛大爷和牛大妈的身子骨儿开始走下坡路。没几年工夫,牛大爷先卧病在床,油条炸不成了。紧接着,牛大妈一个跟头栽在地上,被送到医院抢救过来,落下半身瘫痪。家里两个病人,小牛不放心,只好请长假回家伺候。

大牛倒是回来看过爹妈,但主要目的还是要钱。牛大爷躺在床上一声不吭,牛大妈气得扯过油脂麻花的破棉袄,说:“你看看这棉袄,你爸爸辛辛苦苦炸油条赚钱容易吗?你都工作这么多年了,我们没跟你要过一分钱就不错了!”此后,大牛再也没进这个家门。

牛大爷和牛大妈在病床上躺了五六年,先后走了。牛大妈是后走的,看着小牛为了伺候他们老两口,连个对象都没找,心疼得很。但那时,她的病很重,已说不清话了。咽气前,牛大妈一直指着牛大爷那件破棉袄,不知道什么意思。

处理完老人的后事,小牛又开始处理爹妈的东西,看见那件破棉袄,又想起母亲临终前那个动作。他拿起棉袄,抖了一下,里面哗哗响。他忍不住拆开棉袄——棉花中间竟然夹着一张张十元的票子。那时候,十元钱就属于大票子了。据大院里知情的街坊说,老爷子足给小牛留下两百多张大票子,也就是说有两千多元。那时候,一般干部的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元。

这之后,小牛离开了大院。谁也不知道他搬到了哪里。我再也没见到他们哥儿俩。

好多年过去了,往事突然复活,是因为最近听到张宇唱的一首歌,歌名叫《蛋佬的棉袄》。歌曲讲了一个蛋佬的故事。蛋佬年轻时,常嫌母亲唠叨。长大懂事后,他靠母亲给他的棉袄里藏着的金条作本,在外卖鸡蛋讨生活。他攒了钱回家,要让母亲“富贵终老”,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蛋佬恨自己没能回报,夜夜狂啸,成了午夜凄厉的调……他那件棉袄,四季都不肯脱掉。”唱得一往情深,让我鼻酸,禁不住想起牛大爷那件破棉袄。

  1.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交代小说的主要人物,写“牛家兄弟俩,长得都不随爹妈”,是为后文将牛家兄弟与牛大爷、牛大妈对比作铺垫,第一、二两段是故事的开端。 B . “那时候,十元钱就属于大票子了”,暗示了社会环境,表明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低,收入低。“老爷子足给小牛留下两百多张大票子”,这票子凝聚了父母伟大的爱。 C . 牛大爷卧病在床,大牛回家,牛大妈“扯过油脂麻花的破棉袄”给大牛看,临终前,牛大妈又“一直指着牛大爷那件破棉袄”,两次用意都是希望儿子靠双手勤劳致富。 D . 本文选材典型,牛家的故事很具有代表性,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故事情节自然完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看似平淡,娓娓叙述之中,包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2. (2) 文中刻画大牛和小牛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 (1) 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B . 将焉取之     之:指代土地 C . 又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 何厌之有     厌:厌烦
  2.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请客的主人 行装 B . 宴请的客人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C . 宴请的客人 使者 D .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使者
  3. (3) 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⑤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⑥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玉华山

明  刘崧

翠巘(yǎn)千峰合,丹崖一径通。

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

[注]①刘崧生活于元末,时局动乱,诗人家乡江西地区也战乱频繁,玉华山是江西省樟树市境内的一座山,距离刘崧的家乡泰和数百里之远,这首诗是他第一次游山所写的。②巘(yǎn):大山上的小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全诗对仗工整,巧用手法,写景抒情鲜明,语言典雅含蓄,富有韵味。 B . 首联“千峰”与“一径”对比鲜明,表现出峰峦的众多与山路的险隘。 C . 颈联描写了辽阔的田野里,行人络绎不绝,平静无波的水面,落下栖息的大雁,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 D . 尾联以“伤心”二字揭示了“烟雨冥蒙”的“伤感”“愁苦”等意蕴。
  2. (2) 诗歌中表达出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5. 默写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论语》)
  2. (2) “”,孟子的这几句话是说把敬爱自己的老人和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广到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齐桓晋文之事》)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篆刻艺术对我国文人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书、画、印的结合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特点。(       ),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致与高雅,其不只是篆刻技法的具象表现,更是文人主体思想意趣的抒发与吐露,是文人个性、内心情感的外化。

自唐代以来,书画艺术家就将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成为唐代以来文人书画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苦心追求的一种极需要书法篆刻功底支撑的综合艺术。“怀古悟墨,金石写意”,前人所说的这句话即指绘画以书法线条为骨魂,而金石印又以书法为功力。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不仅画家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还能够丰富自己的作品品质。

古往今来,文人画家用自己的个性魅力、鉴赏力与人生阅历不断探索并呈现着东方艺术的深邃哲学境界。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一定程度上在篆刻艺术上体现 B . 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一定程度上通过篆刻艺术来体现 C . 篆刻艺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 D . 篆刻艺术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得以体现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大家都等着“十一”的到来,想好好去玩一下。 B .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 C .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D . 这样的“聪明人”在当下还是少一点好。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不仅画家能够提升自己的作品品质,还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 B . 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画家不仅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还能够提升自己的作品品质。 C . 画家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作品品质,还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 D . 画家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不仅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还能够丰富自己的作品品质。
7. 语言表达
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给“科学发展观”下个定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一种方法论。

②它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

⑧它主张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它的总体要求是实行统筹兼顾。

8.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话,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生活中出现了那么多的东西使人眼花缭乱,让人眼红耳热,又令人无所适从。当越来越多的新奇事物令我们无从选择时,我们为何不选择拒绝呢?有拒绝才有追求:拒绝热闹,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

9.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年轻人找到大师说:“我觉得自己平庸无能、一无是处,周围的人认为我身无所长、愚笨至极。请您帮帮我吧。”

大师取来一枚镶着红色宝石的戒指说:“你把这个戒指卖掉,价格不能少于一个金币。”年轻人到市场上叫卖,但人们一听到售价就走开了。一个老头儿告诉他这枚戒指最多值一个银币。年轻人回来向大师汇报。大师听完后道:“这枚戒指的价值,只有珠宝师最懂。你再到珠宝师那儿问一下它值多少钱。”珠宝师仔细检查完戒指,又用小秤称了称重量,然后对年轻人说:“我可以付70个金币。”年轻人飞奔回来告诉大师。大师说:“你就像这枚戒指,价值连城,独一无二。慧眼识珠的只有真正的专家,可你为什么指望在市场上遇到的第一个人就能了解你的价值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围绕“自信、自强”主题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