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训练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训练
教材版本:化学
试卷分类:化学九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实验探究题
小美同学在取用生石灰干燥剂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瓶已经膨胀破裂。下面是兴趣小组对生石灰是否变质的探究实验,请你参与到其中去,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1) 生石灰干燥剂能吸水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该瓶干燥剂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1:含有CaO;

    猜想2:含有Ca(OH)2 ;

    猜想3:含有CaCO3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I.取少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试管外壁有热感

    含有

    Ⅱ.向步骤I加水后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含有Ca(OH)2

    Ⅲ.向进行完步骤II 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含有CaCO3

    (实验分析)小明同学认为步骤Ⅱ不能确定Ca(OH)2是否存在,原因是

  2. (2) (改进实验)小明同学取该瓶干燥剂进行如下实验;

    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干燥剂中含有的物质是

    (拓展延伸)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同学们向实验室提出保存、使用易变质的试剂时的建议,其中合理的是(填字母)。

    A.密封保存  

    B.使用完后及时盖好瓶盖   

    C.禁止使用这种试剂

2. 实验探究题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1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①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2. (2) 利用图2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高于白磷着火点)。

    ①对比铜片上白磷燃烧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②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

    ③烧杯中热水所起的作用是

  3. (3) 利用图3装置进行下列实验(烧杯中放着一支燃着的蜡烛),打开K。

    ①广口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观察到蜡烛,说明影响燃烧剧烈程度因素之一是

3. 实验探究题
            
  1. (1) 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甲图中酒精灯上网罩的作用是

    (提出问题)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2 , 那么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也有多种可能?

    (作出猜想)猜想I:CO;

    猜想Ⅱ:CO2

    猜想Ⅲ:

  2. (2) (设计方案)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点燃酒精喷灯和酒精灯,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喷灯和酒精灯,打开K,再通入一段时间氮气。

    方案一: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

    ①实验时装置A处的现象是

    ②若B中无明显现象,D处的气体能点燃,则猜想(填序号)成立。

  3. (3) 方案二: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取一定量碳粉和4g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并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A(玻璃管+固体)

    m1

    m2

    B+C(广口瓶+混合液)

    m3

    m4

    若猜想Ⅱ成立,则理论上(m4-m3)__(m1-m2)(填“>”“<”或“=”)。

  4. (4) 若猜想Ⅲ成立且CuO全部转化成Cu,则参加反应的碳粉的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

    (交流反思)实验开始前缓缓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4. 实验探究题
下图A-H是实验室制取某些常见气体的装置示意图。请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1. (1) 写出图中仪器②的名称
  2. (2) 实验室要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所选择的装置是(填序号);
  3. (3) 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用装置H收集CO2气体,产生的气体应从(填“a”或“b”)端通入。
  4. (4) 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取装置C或D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为;若选择装置D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能否体现该优点(填“能”或“否”);
  5. (5) 用排水法与排空气法收集CO2及相关性质的比较(分别用体积相同的2个集气瓶收集)。

    已知:向收集满CO2的集气瓶内倒入等体积适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二氧化碳纯度越高,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的时间越短。

    比较项目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方法可行性分析

    CO2气体生成和从水面逸出的速率远大于其溶解和与水反应的速率

    ,且不与空气发生反应。

    收集过程分析

    集满现象:

    “验满”分析:因气体无色,是否集满难确定,即便用燃着的木条移近容器口熄灭,也难以证明空气完全排尽。

    石灰水变浑浊又变澄清所需时间分析

    时间较短。

    时间较长。

    由上述实验可得结论:①二氧化碳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②与排空气法相比,排水法的优点是

5. 实验探究题
(三草酸合铁酸钾)为亮绿色晶体。小李和小赵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 的热分解产物。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可用于吸收CO2、水蒸气

②含有Fe2+的盐溶液可与 发生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③含有Fe3+的盐溶液可与KSCN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溶液

(提出问题)样品完全分解后,除水蒸气外还生成哪些产物?

  1. (1)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气体产物中含有CO

    猜想二:气体产物中含有CO2

    猜想三:气体产物中含有

  2. (2) (实验探究)

    探究气体产物。

    小李同学对气体产物进行探究,设计如下实验(夹持装置及部分装置省略):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中的固体变为红色。由此判断猜想正确。

  3. (3) 探究固体产物。

    小赵同学对固体产物进行如下探究:取 热分解后的固体产物(经实验证明无磁性)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再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现象

    结论

    取滤液加入硫酸

    固体中含有K2CO3

    取滤渣加入硫酸溶解后,分成两份

    一份中加入

    固体中含有FeO

    另一份中加入KSCN

    溶液变为红色

    固体中含有

  4. (4) (实验结论) 的热分解产物有种。

    (拓展延伸)晒制蓝图时,用 作感光剂,其光解反应有FeC2O4生成。

    432gFeC2O4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可以得到一种具有磁性的黑色固体和两种含有相同元素的气体,则两种气体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

6. 实验探究题
熔喷布是生产一次性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为了探究熔喷布的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成探究,并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熔喷布易燃,只可能由C、H、O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实验探究)

连接如下图所示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mg某熔喷布样品碎片装入玻璃管中,先通入一段时间氧气,再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样品完全燃烧,无灰分残留。熄灭酒精灯,再持续通一会儿氧气。冷却,称量。计算得出:B、C装置共增重ag,D装置增重bg。

  1. (1) 装置B中(填实验现象),证明产生了H2O。
  2. (2) 装置D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尾气中检测不到(填化学式),说明样品燃烧充分。
  4. (4) (思考拓展)

    根据(1)、(2)得出熔喷布中一定含有元素(填元素符号)。

  5. (5) 若(用含m、a、b的关系式表示),说明该熔喷布不含氧元素。
7. 实验探究题
化学小组学习完二氧化碳相关知识后,对CO2进行了如下两个探究:

(探究一)用如图所示自制装置进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

(提出假设)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吸入气体。

(进行实验)实验1

步骤

操作

现象

在饮料瓶中装水至浸没过长吸管底端,对着短吸管缓慢吹气

图片_x0020_100015

水从长吸管端快速流出

将饮料瓶中装满水,对着短管吹气,水排空后,将燃着的木条快速伸入饮料瓶中

饮料瓶中木条熄灭

将水倒掉,向饮料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至没过长吸管底,从短吸管端吸气30秒,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再从长吸管端吹气30秒,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1. (1) 步骤①说明,自制装置的气密性(填“良好”或“不良”)。
  2. (2) 步骤②中的现象(填“能”或“不能”)证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
  3. (3) 若假设成立,步骤③中,预期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4. (4) 实验2

    实验1中有同学发现,吹气一段时间后发现,浑浊的石灰水重新变得澄清。他用上述装置加入与实验1等体积的石灰水,做下列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实验编号

    石灰水浓度

    持续吹气时间

    瓶底现象

    2-1

    0.16%

    30秒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2

    0.16%

    2分钟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

    2-3

    0.08%

    30秒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

    2-4

    0.08%

    2分钟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

    (反思与评价)

    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能说明石灰水重新变澄清与石灰水浓度有关的实验是(填实验编号)。

  5. (5) 实验1中,吹气时间均为30秒,有同学观察到石灰水变澄清,而有的学生未观察到,产生现象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6. (6) (探究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选择

    某硏究小组在实验室制取CO2发现,通常不选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CO2 , 原因是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物覆盖在固体表面,阻碍了大理石与稀硫酸接触,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甚至停止。该小组猜测,硫酸的浓度是否会对实验效果造成影响?他们试图选择出合适浓度的硫酸。(实验所用硫酸浓度均为反应速率合理范围内)

    操作:在28℃时,分别向五支各盛有等量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硫酸,15分钟内生成气体的体积见右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硫酸浓度(%)

    15

    20

    25

    30

    35

    气体体积(mL)

    35

    47

    55

    51

    42

    请回答:

    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在28℃时,选用硫酸的浓度最合适为%。

    ②除选用合适浓度的硫酸之外,在反应过程中,为防止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上,应增加操作,更有利于气体的制备。

    ③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试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④提出猜想:请写出另一种你认为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⑤在该实验中,你认为可以用下列装置收集气体的是(填编号)。(假设液体不与二氧化碳反应,也不溶解二氧化碳)

    图片_x0020_100016

8. 实验探究题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 (1) 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片_x0020_100005

    ①图一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②图二实验中B烧杯中液体变成红色,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2. (2) 进一步探究分子性质与分子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如图三:

    图片_x0020_100006

    ③图三实验过程中,A处白烟较多较浓。请回答:氨气、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说明分子性质与分子质量的关系是

  3. (3) 请从微观的角度回答:

    ④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原因是

    ⑤由图四可知,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⑥由图五可知,水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填微粒符号)。

    图片_x0020_100007

9. 实验探究题
小明同学踢足球时腿被擦伤了,医生给他用医用双氧水清洗伤口时产生了大量气泡。小明对此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从药店购买了一些该药液,带回实验室,与兴趣小组同学对伤口处产生的是哪种气体,以及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进行了项目式学习。

(信息检索)

a医用双氧水是3%的过氧化氢溶液。

b过氧化氢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脏、红细胞及某些植物体组织中,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与氧气。

  1. (1) (实验探究)检验生成的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许医用双氧水于一支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缓慢产生极少量气泡,带火星木条没有复燃。

    产生的气体不是氧气。

    步骤二:向步骤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现象:

    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步骤三:待步骤二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现象:

    产生的气体是

  2. (2) (实验反思)

    小红认为上述步骤一得出的结论不严谨,请你说明理由

  3. (3) 多次重复上述步骤三,均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说明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4. (4) 为了证明二氧化锰是上述反应中的催化剂,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
  5. (5) 请写出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时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6. (6) 用双氧水清洗伤口时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可能是
10. 实验探究题
信息资料:石蜡是一种白色、无味的固体,熔点低,不溶于水,常用于制作蜡烛或润滑剂,石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能够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蜡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炭黑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1. (1) 根据以上内容,写出描述石蜡的物理性质有,描述石蜡发生化学变化的语句是
  2. (2) 某研究小组在燃着的蜡烛上方放一个冷碟,发现碟子底部变黑,为了解该黑色固体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黑色固体是生成的二氧化碳

    乙同学:黑色固体是未烧完的石蜡

    丙同学:(写出丙同学的猜想)

  3. (3) 实验验证:

    Ⅰ甲同学的猜想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

    Ⅱ小花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对,因为

    Ⅲ小丽发现碟子底下黑色固体可以擦去,而且可以点燃,且生成了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丙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4. (4) 拓展延伸:

    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此处温度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