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高考语文五模试卷

2016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高考语文五模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

    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B . 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的。 C .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D . 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题的咏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B . 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 C . 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求。 D . 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人的觉醒。 B . 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醒。 C . 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态度和观点。 D . 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2.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宝界山居记

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 , 不足以极水之。太湖漭淼澒洞 , 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之外,而不能自引决于开元、天宝之际以濡羯胡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 , 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译】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 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1. (1)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不能自引决于开元、天宝之际以濡羯胡之腥膻     引决:自杀 B . 不足以极水之     趣:兴趣 C . 一失足遂不可     浣:洗 D . 令人千载有遗也     恨:遗憾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群峰出于波涛之间百数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 山多湖之水足以贮之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C . 今仲山父子嘉遁明时     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D . 无非仙灵所栖息     山间之明月,耳得而为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写太湖的独特之美主要是为了衬托宝界山的美,为下文写王氏父子作铺垫。 B . 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交代宝界山的地理位置、王仲山父子的概况及作者写记缘由。 C . 第③段写王维并说明“士大夫一失足遂不可浣”,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失节之士的批判。 D . “何可及哉!何可及哉!”作者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王氏父子退隐有道的赞赏。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

    ②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有遗恨也。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之。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舍,吾之相定矣。”

(选自《资治通鉴》)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座出     趋:快走 B . 钟声不乎     比:协调 C . 子击乃之     谢:感谢 D . 先生舍     就:回到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文侯虽然有一般君主喜欢听奉承话,不太听得进反面的意见的一面,但也能知错就改,礼待敢于直言的大臣。 B . 田子方认为魏文侯懂得乐音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他认为作为一个君主,只要懂得任用乐官就行了,不必懂得乐音。 C . 田子方对魏文侯儿子的施礼不作回礼,田子方的理由是,富贵者不能骄人,骄人就会败;贫贱者骄人就会赢。 D . 李克没有直接回答魏文侯的关于谁适合当相的问题,只提出考察人的方法,但是魏文侯的问题却解决了。
  3. (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②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 , 庾楼月 , 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②《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1. (1)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其中两种。

  2. (2) 这首词采用了多种抒情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指出其中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3. (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曾记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寻梦? ,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③《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场景中,荆轲作歌明志,唱道“”。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散尽千金济英才

﹣﹣追忆邵逸夫先生

    1月7日中午,站在写有“逸夫楼”三个字的大楼前,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多亏了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教学楼,经受住了芦山强烈地震的考验。”这一天,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7岁。

“逸夫楼”见证慈善一生

    虽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邵逸夫的长相与生平,但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见过“逸夫小学”、“逸夫楼”等由他捐助的设施,这些见证了邵逸夫慈善为怀的一生。

    苏州大学姜礼尚教授曾与邵逸夫先生有一面之缘。时任苏州大学校长的姜礼尚教授回忆说,1992年自己随受捐赠学校代表团前往香港参加捐赠仪式,和邵逸夫有了一面之缘。“邵逸夫先生虽然做了这么多慈善,也有很高的社会威望,但为人十分低调。”姜礼尚说,但邵逸夫先生的亲和力很强,在晚宴上主动与代表团代表们合影。

    邵逸夫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内地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据教育部消息,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邵逸夫奖”媲美诺贝尔奖

    邵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也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举之一是设立了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该奖项成立于2002年,设有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以及数学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足以媲美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邵逸夫奖”自2004年起已颁奖10次。有人拿了“邵逸夫奖”之后就拿了诺贝尔奖。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省身先生于2004获得首届“邵逸夫数学奖”。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与高校合办艺员培训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初,邵逸夫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希望在内地选择一所大学创办电演员艺训班,吸收内地人才,进行培训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TVB)工作两年。这一设想得到国家教委的支持,最终将合作点定在了邵逸夫先生曾经捐赠过的华南理工大学。

    据参与该项合作的鄢秋萍老师回忆,艺员培训中心面向内地招生,由香港无线电视提供资金支持,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授课,双方邀请艺术专家对学员进行授课与培训,经过培训的艺术人才以及电视技术人员可以进入TVB工作。一直到1996年共举办了近10期培训班,培养出邵兵等一大批演艺人才。

逸夫先生一路走好

    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先生在故乡浙江多次捐助过的浙江大学,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韦路说:“邵逸夫的名字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向邵老致敬!”

    淮阴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朱延华翻出了一份20年前的校报,上面在显眼的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我校“逸夫图书馆”落成》,编辑是朱延华。朱延华说:“‘逸夫图书馆’建成,从校长到学生精神都为之一振,这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东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小男表示,斯人已逝,福泽后人,东南大学师生将永远感念这位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慈善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景泰教授说:“2007年,我亲自参与了逸夫基金投资我校300万元港币的项目,航师生会永远铭记这个名字。”

    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说:“近20年来,‘逸夫楼’一直是同济利用率最高的建筑之一。”网友“啖月忽律”说:“我在‘逸夫楼’里扯过皮,拿过奖,看过毕业典礼,读过书。愿老人家走好!”

    “我们会永远感谢邵先生捐资助教的千秋功业,勤勉求是,严谨治学,为国为民,前行不辍。”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顾玉林说。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本传记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主标题“散尽千金济英才”突出主题,副标题“追忆邵逸夫先生”补充传主,两者结合,塑造了捐资助学的邵夫先生的伟大形象。 B . 文章开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这段文字既引出下文对邵逸夫先生的介绍,又统领了全文,点出主题。 C . 邵逸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立了“邵逸夫基金”和“邵逸夫奖”,今捐款金额达到了47.5亿元。 D . 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逸夫故乡的浙江大学,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这是因为邵逸夫先生曾多次捐助过这所大学。 E . 本文叙述了较多人物对邵逸夫先生的评价,这是对传主的侧面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 (2) 邵逸夫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

  3. (3) 文章中的四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的内容,做简要分析。

  4. (4) 古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豪迈,今有邵逸夫先生“散尽千金济英才”的慈悲为怀。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就“千金散尽”谈谈自己的看法。

6. 单选题
下列语段中画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014年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的比赛过程充满了荡气回肠:在半决赛,中国队实力最强的两名女将范可新、刘秋宏皆意外摔倒“折戟”,这不容置疑为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夺金之路蒙上阴影。可是决赛场,情况却发生了逆转。原本处于第四道劣势的中国选手李坚柔却因其他三位选手的接连摔倒而意外获胜。这枚金牌是中国的首金,让中国队终成南柯一梦

A . 荡气回肠 B . 折戟 C . 不容置疑 D . 南柯一梦
7.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B . 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C . 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D . 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馈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8. 填空题
据句子的逻辑关系,把下面5个句子排列组合成一段话,只填序号即可。

①当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甚或就是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将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对待他们或自己。

②深入了解作品内涵、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固然是鲁迅作品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

③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作品为支撑,把学生引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中来。

④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鲁镇的人们……他们是否至今都还“健在”。

⑤但是,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他那种认识生活、剖析生活的方法。

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序号:

9.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天,诗人艾青带着一幅画来请求已8 8岁高龄的齐白石鉴别真伪。仔细看了看,齐白石不禁叹了一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艾青走后,齐白石一直愁眉不展。一天深夜,儿子发现父亲正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描红。儿子不解:“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

    齐白石答道:“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见年轻时画的一幅画,才猛然惊醒一一我不能再被外界的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所以还要认真练习,自己管住自己啊。”

    此后,即便年龄越来越大,齐白石还是坚持每天画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