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段考试卷

广东省河源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段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语言表达
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2. 语言表达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②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③说到这里我记起了疏散在乡下时的事来了。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的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见面时总在家长面前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聪明。这等于说教授们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望尘莫及的遗传。但是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们捉蚱蜢,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回到家来,刚才一点骄傲似乎又没有了着落。

④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⑤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⑥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⑦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所以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B . 文字下乡难,是因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是熟人社会,长期的相处使他们不需要用文字来交流。 C . 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要有效推行,必须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也不能让乡下人“聪明”起来。 D . 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只是前者比较间接,后二者更直接。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字的原因。 B . 第③段中用教授们的孩子与乡下孩子在捉蚱蜢时的不同表现的事例,证明了“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的观点。 C . 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的现实合理性。 D . 文章开头采用立论的方式,通过对比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种种表现,得出了乡下人“愚”,不是指智力不及人,而是指知识不及人的结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不管怎样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地传情达意。 B . 只要传真技术还无法让人超越时空利用表情辅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文字就还会被人们使用。 C . 我们在现代社会里住久了,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会支配我们,会用声气辨认。 D . 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
  4. (4) 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节选)

①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 月亮原来是这样的! 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 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②对了,今晚台儿沟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地去回忆呢?对了,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 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索索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 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③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④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 “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⑤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⑥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⑦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⑧哦,香雪!香雪!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 .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表现对其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也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体现了香雪的倔强、自尊心强。 C . 作者将香雪对代表知识文化的铅笔盒的追求和其他山村少女对外在物质的渴慕与向往对比,褒扬香雪,批判其他山村少女。 D . 作者讲述的山村少女香雪对美好的追求,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揭示了青春对远方世界不可抑制的想象。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叙写每天只停1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冲击,情节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却并不激烈,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B .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大山如伟大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淳朴善良的山村儿女。 C . 小说的基调清新、婉丽、优美、纯净,但并不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现实和时代深沉而严肃的思考。 D . 作者选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以火车为依托展开故事,突出中心人物,构思精巧。
  3. (3)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六段画线句中人物的心理。
  4. (4) 作家孙犁曾这样评价《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你结合选文,从人物、环境、语言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②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③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B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C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D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在古文中即指丧服,也比喻俭朴。在这里是“俭朴”的意思。 B . “万乘”,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常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 . “四海”,指全国各地。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D . “五霸”,即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献帝将返回旧京,曹操认为,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 B . 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杨奉接到信后极为高兴,诸将也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 C . 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向他问计,董昭提出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曹操做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D . 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派使者给杨奉送去重礼,献帝迁都于许县,献帝抵达曹操军营后,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②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5. (5) 第三段中展现董昭献计智慧的表现有哪些?(不得用原文回答)
6.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①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 . 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 . “愧”即低于。因为俩人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这一句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D . 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2. (2) 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7. 默写
理解性默写。
  1. (1)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2. (2) 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3. (3)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运用叠词,通过远眺,描写了宁静的田园风光。
  4. (4)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
  5. (5)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8. 单选题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那些眼熟的、常跑这条线的人们,似乎也忘记了台儿沟的姑娘。

下列各项中,和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B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9. 语言表达
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家谱则是姓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下是记者对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的访谈,请你根据冯志亮的回答,补写记者提出的问题。要求:语言简明、得体,每处不超过18字。

记者:①

冯志亮:现今传世有家谱记载的一般都是由明洪武年间洪洞移民开始的。元末明初,中原人口锐减,而那时山西人口繁盛,于是就有了洪洞移民,人们离开之前,会到洪洞大槐树下记录自己的名字。

记者:②

冯志亮:修家谱这项工作,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还需要耐心、认真,对家谱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记者:③

冯志亮:我们在家谱中能够触摸到一个家族的历史,也可以通过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人的一生,这是家谱文化的迷人之处。在修家谱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触摸我们的传统文化。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1年2月25日,张桂梅当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她含辛茹苦、积极筹建免收费用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十二年来,她坚守在大山深处,拖着病躯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换来一千多名女孩的求学坦途,换来一千多个家庭命运的改变。

材料二:张桂梅给她的毕业学生们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毕业以后不准回来。她说一走不回头才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离开大山的孩子们,在大山之外看到了更广的天地。

这在社会上引发了热议。有人认为“坚守比离开更重要”,有人认为“离开比坚守更重要”。如果你是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受母校恩泽你走出了大山,毕业以后你即将面对“坚守还是离开”的抉择,你将怎么做呢?

要求:自选立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