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普通高中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普通高中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自然   

②其稍异于前    形式

③岁暮阴阳催短  景色     

须沽取对君酌  就

尔植,督尔获  勉励     

⑥石破天惊秋雨  引

⑦异乎三子者之  写作     

摄乎大国之间    夹、迫近

⑨见长者好其令  繁多

A . ①④⑦⑧⑨ B . ①⑤⑥⑧⑨ C . ②④⑤⑦⑧ D . ②③⑤⑥⑧
2. 单选题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比及三年,可使民    ②浴乎沂,乎舞雩

③非有能早而之也      ④驼种树

端章甫 , 愿为小相焉    ⑥非有能硕之也

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辟四窗

⑨木之性以离矣        ⑩二世

⑪秉烛游              ⑫而幼孩

A . ①②⑤/③⑥⑩/⑦⑧/④⑫/⑨⑪ B . ①⑥/②⑤⑪/③⑧⑨/④⑩/⑦⑫ C . ①⑥⑨/②⑤⑦⑩⑫/③④/⑧⑪ D . ①③⑥/②⑤⑦⑩⑫/④/⑧⑨⑪
3. 单选题
下列对各句文言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②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③不吾知也  ④官理,非吾业也  ⑤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⑥其制稍异于前  ⑦以吾一日长乎尔  ⑧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⑨故不我若也

A . ①⑥⑦/②④⑤/⑧/③⑨ B . ①⑥⑧/②③④⑤/⑦⑨ C . ①④⑨/②⑤⑧/③⑦⑥ D . ①⑥⑦/②⑤/⑧/③④⑨
4. 单选题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冠者五六人”,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年人了。 B . “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又称朝板,古代臣子上殿朝见君主时所执表明身份的工具。 C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从弟,古人称其曾祖父,而不共父亲且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 D . “五更鼓角声悲壮”,鼓角,战鼓和号角的总称,都是军中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
5. 综合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5月21日,主题为“茶和世界共品共享”的首个“国际茶日”浙江杭州主场活动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启动。(                  )。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发祥地,荼历史                , 荼文化                深厚,茶产业自2017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举行            , 茶博会积极推进国际茶业技术创新大合作,提高茶叶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为海内外茶商搭建茶产品营销推介大平台的同时推动茶产业全球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消费、流通有效衔接,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               , “让中国好茶走向世界,让世界好茶走进中国”,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源源不断    蕴藏    日新月异    交融互鉴 B . 源源不断    底蕴    日新月异    融会贯通 C . 源远流长    蕴藏    欣欣向荣    融会贯通 D . 源远流长    底蕴    欣欣向荣    交融互鉴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首次成功的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 B . 这是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 C . 这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 D . 这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设立并推动成功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推动全球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为海内外茶商搭建茶产品营销推介大平台,促进流通、消费、生产有效衔接 B . 推动全球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为海内外茶商搭建茶产品营销推介大平台,促进生产、流通、消费有效衔接 C . 为海内外茶商搭建茶产品营销推介大平台的同时推动全球茶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流通、消费有效衔接 D . 为海内外茶商搭建茶产品营销推介大平台的同时推动全球茶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流通、消费、生产有效衔接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火庐州

洪放

    一城灯火,便是人烟处。庐州灯火,在暮秋的夜色中,打开了这个江淮之间亦称合肥的城市。如果你注意听,那灯火之中有不尽的故事。当然,你最好是仔细地看。看着,看着,灯火庐州,便清晰地呈现出一幅水墨长卷。

    这是一幅四十年的长卷。

    这长卷里既有已经消失的地名、建筑与事物,更有正在成长的道路、广场与绿地。这长卷里写满四十年的一朝一夕,留存着对城市的乡愁与期冀。

    这长卷之首便是灯火。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桐城来到庐州。夜晚,庐州的灯火是两条并不算太长的龙灯。一条是长江路,一条是金寨路。我借住在大东门的交通旅社,晚上站在旅社露台上观望,两条路上的灯火形成断断续续的光带。九点以后,大街上已是人影稀疏。我下了露台,沿长江路行走。店面已经关门,在三孝口和四牌楼边上,有一两家小吃店半掩着门。没有顾客,灯光照着,颇有些清寂。折过路口,再往南,一些大学所在地,灯火依然灿烂。而那时,正有人盛传:中科大要搬走。说合肥太小,容不下,确实,那时,灯火隐约的庐州,如同一个没有伸展开来的小子,青涩,而且过于婉约。

    二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十七楼的心情》。写我出差住在黄山大厦十七楼所见。也是夜晚,从十七楼往外看,灯火已比十几年前扩大不少。合肥这个从前没伸展开来的小子,现在有了筋骨,正在捣腾。灯火绵延中,除了长江路、金寨路,还有了美菱大道,黄山路和桐城路也在往两端延伸。灯火随着道路生长,那些以前散落在城市外围的大小工厂,也都被串起来。近处,市府广场一带,人流与车流,也逐渐多起来。城市的气息,已开始弥漫出繁华之意。然而,我总感到这庐州还是一块碧玉。甚至,我感到它如同一条蚕,卧在巢水边上。它是不是太静了?或者说,它是不是太小家了?

    站在十七楼,我有所感叹。那些年,我已经跑过一些更大的城市,看过更多城市的灯火。庐州灯火,或许是肩负太多的历史,或许是缺乏更大的抱负,给人感觉走得太慢,以至让人担心它将被遗忘。古往今来,有多少城池消失,有多少灯火黯淡?庐州,也会成为其中的一个吗?不到十年,庐州城给了回答!而在庐州城回答的那些年里,我因为公事频繁地出入庐州。每到夜晚,我还是喜欢站到酒店的高处,看灯火,看人烟,看这个城市的前生今世,看这座大湖名城的拔节成长。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庐州城一下子伸展开了手脚。

    也仿佛就在一瞬间,城市的眉额抵近巢湖,抵近董铺,抵近东大圩……灯火也随着城市的眉额,点亮从前那些阡陌。国际上对一个城市发展的评价,有一条指标是用电,通俗地说就是灯火,灯火亮起,便是人烟,有人烟,有活力,有动力,有生活,有日常。有了活力、动力、生活与日常,城市使有了生气,有了拓展,有了前途,有了幸福。庐州的火,照亮了这座城市的灵魂,让这个江淮之间合二水而肥的古老城市,厚积、锐发,好火又好像犁铧,犁开这个城市的发展篇章,站在高处看灯火,你可以想见那些工厂、流水线,那些大学、科研所,那些被城市化的乡村……

    灯火之中,庐州四十年。前不久,夜晚散步到百花井边,我问那个坐在井边的老人:一直住这儿?

    老人答:七十多年前,我就出生在这里。五十多年前,我离开这儿到外地谋生,二十多年前,我退休后又回到这里。十几年前,城市大发展,我跟着儿子搬到滨湖。这不,现在又回来了。我跟老伴两人回来了,住在老宅子里。看着这井,闻着这桂花,多好!

    我说:怎么个好法呢?

    老人答非所问,但有道理。他说:滨湖那边晚上都是灯火了,我们回来,这老巷子里便也亮了。没了灯火,哪还叫城市?哪还叫家?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7日,有删改)

[注]本文系“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1. (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由“一城灯火”引出暮秋夜色下的庐州,在庐州灯火中可听故事,可赏水墨长卷,并由“长卷”引起下文。 B . 文章以“灯火”为线索贯穿全文,行文按照时间段依次展开,再现了庐州四十年的发展进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C . 文章叙事简洁,但意蕴丰厚。写盛传“中科大要搬走”一事既突出当时城市之小,也表现了对城市发展慢的担忧。 D . 文章语言活泼,颇具特色,如“灯火又好像犁铧,犁开这个城市的发展篇章”,比喻巧妙新奇,令人联想,美不胜收。
  2. (2) 文章结尾叙写“我”与老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 (3) 文章叙写庐州城的发展主要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功能。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永不腐朽的句号

徐怀中

    虽然汪可逾已经多日粒米不沾了,但是曹水儿每天夜间照常外出“化缘”,想方设法弄到一点好吃的,比如汤圆、蛋羹、绿豆糕什么的,可是一概被她推开了。

    今晚“化缘”返回途中,曹水儿忽然发现,他来到了汪参谋埋藏古琴的地方。他很纳闷,进入大山区走了个夜晚,怎么一下就回到了原地呢?再想,当时背着汪参谋,时时要躲避敌人搜山,实际上并未走出好远,仍是在军分区驻地一带绕圈子罢了。

    曹水儿先在石壁上找到了他用匕首刻下的那个“宋”字,朝正南方向走出九九八十一确定无疑,正是此处。他扒开土层石块,露出了包装木盒,撬开木盒看,古琴并没有明显损坏。

    汪可逾一把将她的古琴揽在怀里,脸紧紧贴住琴面,许久许久,两行泪水滴落在琴面上.她双手颤抖着,将古琴从木盒中取出,由琴面到琴背,一寸一寸抚摸查看。

    “曹水儿!来,请帮我净一净手!”

    骑兵通信员抱起竹筒,用山泉水为汪可逾冲洗双手。他本想用树叶擦干那水淋淋的一双手,汪参谋嫌树叶不洁净,一直等到双手上的水自行晾干。随即见她十分困难地将两腿收拢,勉强完成了一个盘腿姿势,将那张宋琴平平正正地摆在受伤的大腿上,开始在琴面上弹奏起来。

    第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尚未弹完,曹水儿发现情况不对,连忙用手电筒去照看,“汪参谋,你的手流血啦!”曹水儿惊呼。这张琴埋在地下好多天,粗粗拉拉的,又没有弦,不把人的手磨出血才有鬼!

    “只管听琴,不要看我的手!”汪参谋继续弹她的琴。

    第二支琴曲是《幽蓝》,第三支《酒狂》,接下去是《秋夜读易》《平沙落雁》《渔樵问答》……

    随着古琴三音交错幻化,群山万仞,江河纵横,海天一色,薄雾流云,月落日出,乌啼蛙鸣。平平常常司空见惯,石破天惊闻所未闻。出自古史典籍诸子百家,或纯属玄思异想天马行空。凡此悠悠不已物是人非,无不在呼应着七根琴弦的颤动荡漾,无不涵盖于乐曲旋律的起承转合与曲折跌宕之中。

    懂琴的人,多是闭上眼睛听的。曹水儿正相反,主要是观摩弹琴人的指法变化,满足他的欣赏。今晚月光皎洁明亮,借着山岩缝隙透入溶洞,曹水儿如往常,仅凭汪可逾的指法,即可认定她正在弹奏的是哪一支曲子。

    一曲终了,转入下一曲。注意到小汪使用了一种特有的指法——蛇形鹤步,曹水儿知道,正在弹奏《关山月》,这是他最热悉最喜欢听的一支曲子。

    忽然,曹水儿听到远方传来马的嘶鸣声。集中注意力倾听,是“滩枣”,没错!他匆忙地对汪参谋喊了一声:“滩枣!”遂抄起手电筒,撒腿向溶洞外跑去。

    汪可逾弹毕《关山月》,遵照传统,将双手轻轻按住琴弦,稍待一时,作为一曲结束。虽说琴面上光秃秃的,没有琴弦了。

    很快,曹水儿回来了,十分懊恼,又颇为伤感:“它就站在溶洞口,安安静静的,发现是我,掉头就跑。任凭我死命追赶,不住地打口哨,头都不回一下。”

    汪可逾异乎寻常地激动,全无血色的面孔竟有些泛红。她久久不语,让自己过度的兴奋冷却下来,而后才开口说:“曹水儿!我怎么感觉,‘濉枣'像是听见我弹《关山月》,才来到这个溶洞口的。”

    “我的汪大参谋!以前‘濉枣’听到这首曲子,大老远跑来,是真真儿地听到了你的琴声、现在七根弦一根也没了,它能听到个鬼呀!”

    “那么我问你,进这个溶洞两个月了,总也没发现‘滩枣’来过。前面我弹了十多支曲子,老长时间,也没有见它来。刚刚在弹《关山月》,你就听到了它的叫声,你怎么理解?”

    汪可逾完全沉静了下来,接下来,又要求用冷水给她擦洗全身。曹水儿拆掉一套棉军服,一小块一小块撕下棉花,蘸着泉水从头到脚仔细擦洗,一遍又一遍,直到身体擦红了。连每一个手指甲、脚指甲,也都用竹签别过了。

    汪可逾要骑兵通信员靠近她,沉默了一阵她说:“曹水儿,我的好兄弟!我困得要命,我要睡了。你也打个盹儿吧,好不好?”

    “好!我也正想打个盹儿呢。”骑兵通信员随口答应。

    紧跟着他想到,不对!汪参谋亲切地称呼他“我的好兄弟”!很有些不同寻常,听得出带有依依惜别的意思,岂不明白是在向你辞行吗?曹水儿一下跳起来,大呼:“汪参谋!汪参谋!汪参谋啊!汪参谋啊!”

    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第九旅司令部参谋汪可逾停止呼吸了。

    一个月后,汪参谋面容如初,自然安详,成为紫红色晶莹透明的干燥遗体。全身未见任何腐败迹象,也没有一点点不好的气味。

    过后很多年,九旅的老同志们仍在纳闷。为寻找到答案,有人竟发挥奇思妙想,将这种特殊生理现象与宗族姓氏挂上了钩。

    查阅《辞海》上的“汪”字,品味那短短一两行注释文字,果真颇有些讲究的。“深广貌。汪然平静,寂然澄清。”凡汪姓者,其内心空间自会深而广之,如一汪池水,平静息止不起涟漪;又当寂然不动,即如浊水澄清而明净透彻。

    这个北平女学生历经几度烽火岁月,以及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所谓“剔抉扫荡”,却依旧保持了她特有的人生姿态。或许是预感到行将离开这个世界,她一步步有序地完成了一尊女性人体雕塑,为自己画上了一个完美而永不腐朽的句号。

(节选自《牵风记》,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管听琴,不要看我的手!”作者极力挖掘出残酷表象下的美,那七根琴弦弹奏出的乐曲声,动听美妙,哀婉流长,让曹水儿如痴如醉。 B . 《关山月》是老军马“滩枣”与汪可逾的连接点,小说用超现实的手法,在跨越种类的精神对话中,表现了彼此默契,互为知音的真挚之情。 C . 人们将汪可逾死后的特殊生理现象与宗族姓氏挂钩,既是对汪可逾干净纯粹的品性的赞美,也是对人世间至美至善的人性和情感的颂扬。 D . 文章以“为自己画上了一个完美而永不腐朽的句号”这一比喻作结,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又表达作者对汪可逾的尊敬之意,深化了主题。
  2. (2) 小说在塑造汪可逾人物形象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 (3) 《人民文学》杂志评价《牵风记》“是一部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和清朗的浪漫主义气息的小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一特色的妙处。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所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字。”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 “将求他工。”余甚笑之。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外薄四海 , 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其安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迹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 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节选自柳宗元《梓人传》,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B .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C .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D .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寻引:容量单位,八尺为“寻”,十丈为“引”,文中指测量建筑材料长短的工具。 B . 京兆尹:汉代官名,三辅(京兆尹、左冯蜊、右扶风)之一,唐时为京兆府的长官。 C . 下士:商、周时期最低一级的贵族阶层。其上有中士、上士、大夫、卿、公等各级。 D . 四海:指国家的四境。九州之外即为“四海”,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梓人不拘小技。他放弃修理床腿等具体手艺,专注全局要领,所以家中没有磨刀石和锛凿斧锯之类的木匠工具。 B . 梓人擅于度材。他能依据房屋形制,结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用料需要,所建起的高楼,没有一点误差。 C . 梓人善用众工。合则用,不合则去,不迁就任何人。那些不能胜任而被他斥退的工匠们,也不敢有一点的怨恨。 D . 梓人善于为官。他能根据手中的图本来研究远近大小的国事,统筹规划,辅佐天子,信任下属,深谙管理之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②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9.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伤心行

李贺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咽咽的悲吟之音,多病瘦损之身,华发衰飒之姿,前三句均描摹出了诗人的形象。 B . “木叶啼风雨”,这一句转入环境描写,既烘托自身的境况,又强化了自身形象。 C . 末句写诗人漂泊的羁旅之魂只能在幽渺的梦幻中得到解脱,与首句相呼应相补充。 D . 本诗与《李凭箜篌引》相比,多实笔,多白描,极少虚诞想象,极少诡幻谲妄。
  2. (2) 《伤心行》全诗不露一个“伤心”字样,但字字句句都显现出诗人伤心之意,请结合作品赏析。
10.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的《离骚》中,与成语“方凿圆枘”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诗句是:“?”
  2. (2) 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
  3. (3) 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有异曲同工之妙。